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垃圾站

冯光能 技术史读书笔记 2023-08-24

01

寻找垃圾站


我身边的垃圾去了哪儿?是谁在处理它们?它们将如何被处理?带着这些问题,我打开了高德地图。



找到了最近的垃圾站,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门,瞬间被大太阳晒得头有些晕,就找到一个阴凉地儿,打了一个车。师傅很能聊,说他的车充满电可以跑270~280公里,开了空调后只能开230~240公里。师傅是合川人,在重庆已经工作了20年,买了两套房、两个车。我说那你很自由啊,这么热为什么不出去避暑呢?师傅说,他的爱人在重庆开店,脱不开身。一般他们家避暑,也就是在重庆周边玩上一两天,不会去太远。现在情况更麻烦,去了一个新地方,在哪里做核酸都找不到,万一感染了,回都回不来。



走到垃圾站,发现关着门,感觉很失望。走近看了看,发现目前是工作时间。明明是工作时间,为什么垃圾站不开门呢?头上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我感到有些郁闷,不太顺利的感觉。



天气太热,周围也没有什么人。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我就看见一个大姐,赶紧上前问怎么垃圾站没开门。大姐警惕地看着我,问:“你是做什么的?”那语气,就好像这个垃圾站里藏着惊天大秘密一样。我说,我是做研究的,对垃圾问题比较感兴趣,比如这些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大姐说,垃圾站开着的,你从那儿过去,有个小门,里边有人。



原来小门就在侧面,是我观察太不仔细了。刚走近小门,我就闻到了一股气味,不过还好,不算特别臭。周围也没有贴着什么禁止入内的告示,我就进去了。发现了一个大铁箱,里边堆积着各种垃圾。



然后,我发现了一个楼梯,就顺着楼梯上去,找到了负责这个垃圾站的阿姨。我问阿姨,您现在忙吗,能不能采访一下您?阿姨很吃惊,采访我做什么?我就是负责回收垃圾,别的什么都不知道。我说,您太谦虚了,您从事的是一线工作,亲身经历的东西很多,我希望能了解一下。


阿姨还是不太愿意说话。我就说,阿姨您现在是不是忙。阿姨说,是的,我要睡午觉了。我说,那您看,我约您一个时间可以吗?您什么时候方便?阿姨说,大概3~4点吧。我一听,就感觉很失望,现在是正午,这么热的天,我在外边得等到什么时候?等待期间,我又做些什么好呢?


不过我也没有勉强,就准备离开了。


02

对话


临走的时候,阿姨问我,你是做什么的?


我说,我做研究的,对垃圾问题很感兴趣,我们国家现在每年都会有很多垃圾需要处理,不过主要还是填埋和焚烧,问题也很多。比如填埋了的垃圾,会污染土壤,影响作物生长,一些垃圾扔进海里,被动物吃了,会危害动物的生命健康,比如一些海豚,胃里全是塑料袋。


阿姨说,是的,填埋垃圾问题很多,焚烧了比较好。我说,焚烧了也有问题,比如会产生二噁英这样的有毒物质,也会产生温室气体,现在全球气温都在升高,冰川融化,北极熊都饿瘦了。


阿姨邀请我进屋,里边有个小空调,不算特别热,我们各自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开始聊天。


我问阿姨,您知道这个垃圾站每天运送多少垃圾吗?


阿姨说,具体不清楚,反正就附近小区的人把垃圾送过来,我就时不时捡一下,把垃圾扔进箱子里,然后定期有垃圾车把这些垃圾运走。有很多年轻人,特别没有素质,比如把垃圾扔在门口就不管了,或者人都走进来了,但还是把垃圾扔在地上。现在天气热,这些垃圾很快就发臭了。


那些垃圾车会把垃圾送到哪儿呢?


一般来说,是送到转运站,然后送到填埋场。


转运站是做什么的呢?会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比如塑料瓶子什么的,就送给回收站回收,然后树叶什么的,就用来堆肥。


不是的,转运站和回收站不是一个地方。比如那些老人,你知道的噻,他们没有工作,就捡废瓶子什么的,卖到回收站。而转运站的话,其实就是对垃圾进行压缩,把垃圾压扁了,然后送到填埋场。


那回收站都回收什么,您清楚吗?


这个我不知道,反正这里到处都是回收站,你有时间了可以去问一问。


(后来我找到一个回收站,问了下情况,店主说主要回收废纸、铁、塑料,一般送到广东。废弃笔记本电脑回收价50元一个,不二价,如果不愿意回收,可以考虑卖二手,可能会贵一些。)


我说我大概明白了,就是咱重庆市的垃圾主要有两种方式处理,第一种是分散式的,主要依靠拾荒老人,他们对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卖到回收站,然后回收站再卖到别的地方去;另一种是集中式的,就是平时大家出门的时候,把垃圾丢到垃圾站,然后垃圾站运到转运站,转运站再把这些垃圾压扁,然后运送到填埋场,对吗?


她说不清楚,这些事情是领导才知道的。


这里的垃圾这么臭,您生活在这里,有没有想过喷一些便宜的香水呢?


她摇了摇头,说不可能的,习惯了就好。另外,她们其实也配备了一些消毒液,喷了就不臭了。


我说,能给我看一看吗?


她没有说话,不愿意带我去看。只是告诉我,她会按比例稀释,工作这么久了,她也很清楚,按什么比例稀释除臭效果最好。


我感觉这个知识很有意思,属于书本上没有的,想请教一下她,到底如何稀释。


她摇了摇头,不太愿意。


看她不愿意,我也没有再坚持。


沉默了一会儿,她主动开口了,说,她的生活很不容易,每个月就挣两千块左右,工作环境很不好,而且得不到人尊重。主要原因还是没文化。


这一瞬间,我意识到,她似乎渴望有人能够了解她的生活境遇。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换一个工作呢?比如洗盘子、去公交车当售票员、或者扫大街?


她说,现在公交车都没有售票员啦,洗盘子太累了,我年龄大了,担心身体。扫大街也很累。


经过沟通,我了解到,她孩子在当兵,好几年没回重庆了,每年大概打10次电话,都是孩子有空了打过来。当兵很不容易,她的孩子受过很多委屈。虽然住在重庆,她平时不会去观音桥、沙坪坝等商圈,因为没钱,一年1次都没有过。她也按揭了一套房,主要是她的爱人在还贷,她的爱人在开垃圾车,工资高一些,一个月大概4000元。她闲着的时候不会画画,也不看书,不听音乐,主要是看抖音,不过垃圾站没有WiFi,流量又很贵,所以她需要到一个阳台去蹭旁边小区里的WiFi。她主要看的是一些健身的,她会跟着跳,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害怕生病。单位有给她医保,但是真的生病了,医保能起的作用其实很少,她的孩子也不在身边。在重庆这些年,她很幸运,没有生过大病。她们做垃圾工作的也有微信群,但平时没人说话,没人交流,也不会约上聚会,都是各做各的事情。她有手机,但是不会玩游戏,太难了。


她感慨,说她没有文化,就只能做体力劳动,很羡慕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有文化,可以做脑力劳动。


我说,脑力劳动也没用啊。比如这个地方,本来就很臭,能用来堆肥吗?也不可能,一次堆肥大约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周期,那样的话垃圾就运不走,而且这里生活垃圾很多,会发臭,空间有限,也放不下。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解决的,它们有着复杂的结构,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


她听得不是很懂。


我问,你知道堆肥吗?


她说知道,不过说不上来。


我说堆肥的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密封起来的,不需要氧气,用一些发酵液,有的是敞开的,让氧气流通。肥堆配料的搭配也很讲究,比如树叶可以多放一些,因为不会发臭,而厨余垃圾一般不放或者放很少,因为会发臭。堆肥过程中,最开始还是要关注温度、空气、湿度这些条件,因为里边的微生物需要合适的环境才能分解废料。有的肥堆已经培养好了,只要最开始放的配料没问题,就几乎不用关注了。


她感觉这些离她太遥远了。其实,我也一样。虽然看过一些堆肥的知识,但从来没有亲手实践过。


感觉没有什么可以聊了,我就准备起身离开,去转运站看看。可谁知,地图上竟然搜索不到转运站,而她又不会看地图。又沟通了大概10分钟,我才弄清楚了转运站的大致位置。


走的时候,我说转50元给她,作为采访费,她死活都不收下。僵持了大约2分钟,我说,我这也是有人赞助的,你就收下吧。她才收下。


03

转运站


打车到了转运站附近,又问了问周围的行人,我找到了转运站,其实挺大的,有各种各样的设施。


这里有一些罐子,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感觉是一些专业设备。



这是一个环保远程喷雾炮,应该是用来除尘的。



这里是一些大铁门,全部都关着,有个工作间,门也关着。



这里有一个池子,一个排污管。



这里边有很多垃圾车,装着压缩后的垃圾,里边有开车的师傅,不过没有告诉我任何相关信息。他的领导今天也不在。



转运站周围其实有不少空地,能不能用来做堆肥实验呢?



比如:1. 把这块区域整理出来,收集这边的落叶,制作10个肥堆,并对肥堆进行编号;2. 在不同的肥堆中放置数量不等的厨余垃圾,由1到10数量逐渐增加,并记录相应的数量。3. 如果出现工作人员难以忍受的恶臭,立即将相关垃圾压扁运走,如果没有出现恶臭,那么就任由微生物通过有氧活动分解这些废弃物,让肥堆自然腐熟。4. 一方面,记录相关数据,比如周期、温度、湿度,另一方面,对堆肥效果进行拍照和描述。5. 尝试用腐熟后的肥堆继续堆肥,观察效果是否有增益。6. 当堆肥效果不再增益后,保留一部分肥堆用于堆肥,把其余的打包,卖给周边,作为园林的肥料。7. 统计周遭住户生产厨余垃圾的数量,预估大约需要多少肥堆,才能持续消化周遭住户的厨余垃圾,然后规划相关的区域。如果区域不够,就只拿出一定比例的厨余垃圾进行堆肥。8. 持续跟进,不断收集信息和问题,一点一点对这个堆肥项目进行优化。9. 通过反复迭代,这样一个项目就可能在该区域取得成功,那就可以尝试把这一项目的运作模式进行复制,逐渐推广到整个城市,乃至全国。


当然,真正的过程肯定只会更加复杂,甚至可能连第一个环节也无法迈出。即便如此,我觉得提出这样一个可能性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因为有的事情难以落实,就拒绝提出相关的可能性。只有允许可能性存在,并不断对可能性进行探讨,才有可能让可能性具体化,变成可以落实的事情。


有人说,越讨论,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这并不是讨论的错,而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工业社会本来就是一体化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关涉到整体,比如我们吃的薯片,就需要依靠超市、运输体系、加工体系和原料体系的存在与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小问题本身都有复杂的背景,恰恰只有当我们不断讨论,不断对问题进行澄清,寻根溯源,才有可能逐渐揭开事情本身的复杂面貌,才有微不足道的希望,找到一个小小的切口,改善我们的生存处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