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成长 · 全息生活白之禅语 | 红之生活 | 绿之自然 | 蓝之宇宙 | 金之奇幻
本书讲述修心的方法,为何修行是修心,修心的要点在哪里?本书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为现代人类所书写,以大白话告诉大家,在生活中要如何去做,如何落地,如何实实在在的把修行融入到点点滴滴,在人间做朴实和平凡的事,为自己的修行增砖添瓦。
修行就是修心,修一颗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心。平常心是道,平常的生活是真,在平常的生活中修心。什么是心?心不在外,也不在内。心不在内与外,心遍布一切,这颗心不老不死。我们都有着一颗心,我们却又找不到这颗心。因为它遍布在一切中,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心的呈现。我们去哪里找到这颗心?我们要从呈现中去找,从呈现中去解构这颗心。古人常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在描述心。心只能用描述的语言来形容。你要去看,就像你去看一个人,去看他是谁。你想要去认识一个人,你要从他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去看他的脸、头发,去看他的色泽、姿态、身高、胖瘦,再去看他的衣装、举止、谈吐、精神面貌,再去看他的思想、见解,大概形成了这个人的形象。再深一步,看他眼睛中的灵魂,看他灵魂的来处和去处,看他灵魂的经历,才形成了一个人的全貌。看心,也是这样看。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方向,从小的角度扩大至大的范围,表面看到深层,才可以看到心的全貌。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去看。你看到自己,看到周围的人,看到你生活的环境。你看到了中国,看到了亚洲,看到了五大洲、四大洋,看到了南北极,看到了地球的全貌。看到了银河系,看到了仙女星系,你看到了三次元,再看到了四次元,五次元,六次元,七次元,八次元,九次元。再继续,看到了更高的十二次元至十七次元,看到了363号宇宙,看到了3000号的能量海。再往上看,乃至于多层空间,多层宇宙的生活。![]()
好,你再回过头来,一层层的回来,回到了正在闭眼静心的你。看到了你的呼吸,毛孔,看到了血液的流动,看到了内脏的工作,看到循环系统,看到了心脏的跳动,看到了消化系统,看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好,你现在睁开眼,对你看到的一切,从小看到了大,又从大看回小。在小中,还可以继续看下去,看到无穷小;在大中,还可以继续扩大看,在宇宙之外还有宇宙。
对,这就是心!你所看到的都是心的呈现。
哇!你感叹心有多么的奇妙,心有多么的广大。所思所见,它都在这颗心里,不会超出心的外面。
哇,心居然能包含这么多!包含到所有此生已经经历过的,以及未来还将走的路,包含已知的和未知的,包含所有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探索,没有止境。就像我们发射一颗火箭去到外太空,发射出去看到的是我们目前的空间领域。随着技术的提高,这颗火箭还可以在空间站上,实现再次发射,再进行探索,将会发现新的未知领域。可见我们的心是多么的广阔,多么的浩瀚,多么的无垠。回过头来,我们身体的吃喝拉撒,每天的日常行为,每说出一句话的思维,每接触的一个人,处理的一件事情,甚至是每一次的呼吸,也是心,也是心的呈现。
修行开始,修行修心。心的范围这么大,行的范围也是这么大、这么广。要说什么是心?你明白了心的呈现;要说什么是修行?修心的呈现中所有呈现出来的一切,修行的范围也是那么大。呱哒!你身上仿佛脱落了些什么。脱落了的是你之前的信条。心的范围那么大,行的范围那么大,那么,我将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概念、某一个范围。心无处不在,修行是从心的每一处角落出发,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修行。那么如何在生活中修心呢?在每一个境遇中修心,在所遇到的人和事中修心,在每一个对境中修心,在关系中修心,在每一句对话中修心。在每一个发生中,去看自己的心在如何的状态。![]()
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共处、在工作事务上的商讨,是在用心做事呢,还是在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对每一位共事的人是否都是以平等心去相处,是否都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当敲打着键盘,听着键盘滴滴答答的声响,是享受做事呢,还是在计算着时间快快结束、快点下班呢?是否在工作的时候,还在考虑着修行、持咒、禅修、磕头呢?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把这两件事情分隔开。认为禅修才是修行,与生活不相干;认为生活是指事业和家庭中鸡毛蒜皮的事,与修行不搭嘎、不相干,这就是把修行和生活隔离开来。在禅修的时候,心里又想着这件事还没有做,那件事还没做好;又想着工作中同事的态度,上司交代的事还没有完成;又想到儿女的学业、家庭的关系种种,在禅修中念头纷飞。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禅修中安住当下,在生活中也能够活在当下呢?生活即是修行,禅修也是修行,修行即是修心。我们只是把握住心的状态,便能将“修”遍及一切处,遍及于生活和禅修、持咒和磕头中。禅修、持咒、磕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把禅修、持咒和磕头当做吃饭一样的日常,当成和同事相处,成为每天的行为状态,将禅修、持咒、磕头融入于生活中。![]()
那么,我们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知道了“在生活中修心”这个概念,如何将概念转化为我们日常的认知和行为呢?概念不脱离生活的本身,让概念像糖一样溶于水中,像乳汁一样融入水中,做到水乳交融、生活一体,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修心,不要进入误区,将修行认为是修行,将生活认为是生活。修行和生活是一体的。首先,我们要把这个认知转变过来,从大脑的思维上去理解到它,再进一步转化为日常的行为。“活在当下”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口号。在禅修中活在当下,在工作中活在当下,在家庭中活在当下。先从禅修做起。安排好每日禅修的时间,比如说定时45分钟。提前安排好禅修的环境,点好香,整理好衣装,礼敬诸佛,上座禅修。按照上师教授的方法,不添加、不焦虑、不妄想,直接进入与诸佛的能量对接,当下切入。在禅修的每一个当下的切入口,接受诸佛传递的高维能量,洗尽身心——专注且放松,舒坦并享受当下的互动和交融;安静、宁静,与当下的发生连通连贯、自然相融。当45分钟结束下座,礼敬诸佛,感恩诸佛,退出禅修的环境,进入到日常的生活状态。在上班的路上,保持心里的宁静与微笑,以放松而轻灵的姿态进入到每一处的经历中。如,在上班途中,在公交车上,与每一位相遇的乘客礼貌对视,以喜悦的心情欣赏周围的风景。即使途中车内比较拥挤,也可以愉快的礼让出适当的位置。
来到工作单位办公桌前坐下,开始进行每一天的日常工作。如,敲打文案,键盘在手指尖啪啪地流过,享受着文笔的流畅,熟悉的键盘声音。若正在写调查报告,心也像在禅境中一样,智慧的流淌出想要陈述的文案,享受着文思的敏捷。当你召开小组会议,用温暖的眼神鼓励员工畅所欲言,享受着思想的交融和碰撞,鼓励和激荡。就如在禅修中和诸佛菩萨交流一样,将这更温暖、更高维的能量也传送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当你向上司汇报工作,将所有员工的创意呈交,以愉悦和创新的汇报为整个团队提供建设性的方案。你的语言中洋溢着青春和活力,这也是一场禅修。所以,在生活中和在禅修中的状态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负面的情绪,只有正面、正念和积极的态度。这样的日常,会提升心的状态,也会带动周围的人们以正面的心态去工作。回到家庭,和孩子的互动、和家人的交流也是如此。没有任何焦虑,没有任何急躁,只有平静和喜悦,并畅所欲言。你将禅修中的喜悦的能量也带到了家庭的生活中。修心,就是将一切心上的负面情绪转为正面的力量。修心,它遍及一切处,但如果没有落在行动上,修心就是一句空话。修心也离不开禅修。在最开始修心的时候,是需要禅修将更高维的能量引入到生活中。当你越来越熟悉、轻车熟路的时候,就非常容易的将禅修中的状态遍及于生活里的一切事物中。
生活才是真正的修心。如果说把修心和生活割裂开,把禅修和生活割裂开,就无法用生活来检验修心修得的状态究竟如何。修心没有修到位,就会出现割裂现象。如,在禅修中很殊胜、很喜悦,而在生活中遇到事情则出现烦躁不安、着急和慌乱,这是一种情形。再细细去看,如果在生活中没有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工作中没有把一件件事务安排得有条不紊,那么,在禅修中也会出现急躁的情形。如果在家庭的生活中,物品摆放得乱七八糟,家中布满灰尘,在禅修中也会出现混乱和不清明的状态。禅修和生活是相辅相成,互相对应的。在禅修中可以检验生活中的修行,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你在禅修中的境界。所以,生活才是真正的修行之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若修行躲在山林中,见不到生活中的一切繁琐,只能说是小隐。因为小隐无法在红尘中去检验修行的功效。举个例子来说,一位禅师在山林中修的境界很好,安稳不动。一天,有一位成就者听闻这位山中修行人的名声,前去试探。问说:“听闻大师修行得极好,今一见,未曾想到大师只是徒有虚名,原来是一位小偷啊。”这位山林中修行的禅师一听,立马暴跳如雷:“谁说的?我处于山野中,怎会被认为是偷盗者?!”试探的人哈哈大笑说:“禅师莫不是图清静,偷清静?清静不是偷来的吗?为何我一问,立马就不清静了?”禅师恍然大悟,羞愧不已,自叹修行功夫还未上路。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来,修行的功夫若不在生活中去检验,确实不知道修得稳不稳当。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繁琐、种种境遇,心若仍然安住清静、清明和喜悦,遇事则做事,无事则自定,修心才是真正的上路了。
- 未完待续 -
* 下载时间:2020年12月21日、12月23日下载于净土藏书阁* “五色原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Go to "Discover" > "Top Stories" >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