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寿星街(gāi)那栋70年的小屋: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Media Lab长沙 Author 白屋社-甜甜

拍摄:刘兆


文章转载授权自“白屋社”,白屋社是一个专注于长沙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社会创新的专业团队,文章首发于白屋社官方公众号Media Lab长沙,作者白屋社甜甜。   



在长沙最繁华的沿江高楼背后,隐匿着一片闹中取静的生活老城。


没有围墙,没有霓虹灯,只有夏日街边纳凉的孩子、冬日冒着热气的杂食店,在这片老城里,一栋70年的房子在今年获得了生命的延续。


而这一次,没有爆改,也没有新生活美学,只有通过历史与当下的交织,回归到日常的生活。



01
一座城市中心70岁高龄的房子


1949年,一名修鞋匠以60光洋的价格从李姓娭毑的手上购买了位于(今)寿星街上的一块地皮,随后,他请了名木匠和自己一同建造了一栋两层的住宅。


70年的光阴过去,这栋小屋已经历了三代人的时光更迭,周围的道路越来越宽,住宅与城市的高度不断刷新,它却几乎不曾改变自己的模样。 

     


这是一栋典型的"下店上宅"传统民居房屋,一层靠街道部分用作商业,内侧及二层用作一家人的起居生活。

房子的主体承重结构为木结构,在房子的外形上能隐约看出木结构的框架,人字形坡屋顶,两榀木屋架。

房子的外墙材料多样,一层为青砖砌的墙,二层是竹编泥墙,和部分杉树树皮。竹编泥墙是用竹条或树枝编成壁体,再两边涂上泥,在地方也称作"竹篾子墙"。所有的门窗都是木制,刷红色漆。             
  



02 
"你们不要动我的房子" 


当第一次接触房子的主人,有设计团队表示想对房屋进行改造时,老太太情绪非常激动,"我这个房子是危房,不需要改造,你们不要动我的房子,除非拆除重建"。


当走进这座房屋时,阿姨的情绪和要求瞬间就能被理解。



西面木柱因为长期西晒和雨淋,已经发生变形,墙体开裂;一楼吊顶往下凸出,有垮塌的危险,室内高度仅2.2米,夏天屋内极度闷热;里侧狭小的空间作为厨房,常年积累的油渍使墙体和楼面严重发黑。



屋内没有配套的厕所,屋面与二楼外墙常年未进行修缮,外墙覆盖的树皮剥落破损,导致严重的漏雨;竹编泥墙也在风雨的侵蚀下,老化严重,门窗不同程度变形和破损,通往二楼的楼梯陡峭难爬,踩起来吱吱作响。

   


70年前,它为重建家园的人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居所,但时光流转,70年前的建造技术与体系似乎已不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拆除重建,住进楼房,住进混凝土的房子才是人们心中所往。



03 
建筑医生来看病把脉下药



当现代人疯狂于一座座越来越高的建筑,打卡于喧哗的人造网红景点,有这样一群人扎根于研究过去的建造技术,却深植于现在的生活。

在普通人眼中“破烂”的房子,在他们眼里却成为了宝藏,“发现不了它的美,那是因为人们不够了解它。”


设计师über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对寿星街上的这栋房屋进行勘探后,给出了一个预分析,认定目前的木屋架基本完好,南侧檐柱柱根轻微腐烂,干缩开裂明显。楼袱及檩条挠度极大,存在着安全隐患。

但是因为传统房屋木结构维修灵活,哪里坏了换哪里即可,无需完全拆除。并且一旦重建,原本可触摸的传统建造技术信息也会不可逆的消失。


因此,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最小干预"的修缮方案,在以保留建筑体量、工艺、材料等传统形式的做法的基础上,为满足居住功能需求,充分考虑通风、采光、隔音、保温等宜居性问题。


将房子的围护部分全部拆除,屋架和结构体系清晰的呈现出来。修缮过程中对失去承重能力的槽朽和断裂木构件进行替换,选择尺寸稍许大一些的杉木材,特别是已发生较大变形的楼袱和檩条、常年受到西晒和雨淋的檐柱。为了防止地面潮湿再次影响柱根,特加设柱础。


拆除维护部分,房屋结构问题逐渐清晰

因为相邻的房屋也是木构建筑,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隙成为了藏污纳垢和老鼠串跳的角落。因此一层墙体采用砖墙,且满足隔声和部分承重问题,二层延续原有的竹编泥墙做法,在传统草筋灰里加入少许素水泥以增加墙体的强度。


内墙在龙骨空隙处增设了现代木构房屋所常采用的离心玻璃棉,增强房屋的防火,保温,隔声性能。在一层新设计卫生间,屋顶新加了天沟和天窗,让雨水有组织降落,让室内的阳光更加充足。



über说: "屋子里本来有一个楼梯,非常占空间,我从空间节约利用的角度给改了,但是老太太坚持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让我改回去,我当时费力的在坚持给他们解释我这个怎么怎么好,空间利用怎么怎么合理……但是老太太儿子的一句话给我上了一课。


他说:她每天晚上起来,几十年了闭着眼睛都知道那个楼梯怎么走,现在你给她改了,可能这个设计很好,但改变了她的习惯就是最大的不便。这件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一直认为修破房子我是专业的,但这件事我马上就让步了,把楼梯改了回去,所有的设计最后都应该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来。"



04 

老房获新生



天蒙蒙亮时,这座房子与往常一样将大门打开,伴着清晨的日出与街道的邻居相互寒暄。相比名人故居精致的文物修缮,眼球冲击的爆改美学,这栋房子的改造技术稍显“平淡”,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学会。

而这也正是这些设计师们的愿景:房子生命的延续是来自主人对它的主动维护,技术越简单,大众就越能主动的保护好自己的居所,让过去与现在衔接起来。所以房屋修缮后,设计师会对户主讲授一些房屋的使用和维护知识,让保护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获得新生后的老房,凝聚了1949-2019不同时代的建造材料和建造技术,它就像一个活的标本,映射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情景。


当时很抗拒改造的老太太呢?

现在已经把über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经常会在微信里给她发那种只有老年人给自家孩子才发的什么养生文章或者道听途说的新闻。

她对über说:"我们家第一顿开伙饭一定请你来吃啊!"über说好哒好哒一定来!

夏末,白屋社的小伙伴路过时,已经看到一楼的麻将馆重新开张了。
       插画师 杨欣雨 绘  寿星街小屋重新起航的麻将馆


秋初长沙开始增添一抹凉意的时候,über路过看到老太太一家人已经暖意融融的在一楼吃晚饭了。木门格子里透出的灯光让人无比满足。


但是,说好的开伙饭呢?

Über:"没敢敲门啊,怕敲门了她又找着我说,要给我装雨棚啊!"    




火热招商

有机更新的潮宗街,不来看看长啥样?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潮宗街

让老百姓更具幸福感

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

技术支持:湖南城市记忆文化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