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

2018-02-28 博士高管汇 博士高管汇A 博士高管汇A

了解国内外重大政策走向,洞察人性,了解社会,从加入博士高管汇开始。敬请关注公众号:博士高管汇(neican108) 以后有讲座有答疑!


写马云、安邦的文章都被和谐了,博士高管汇拥护领袖拥护党,啥都没批判啊!内幕太多!欢迎打赏红包加高级读者群,加微信neican66你懂的



"金字塔的建造者,

 绝不会是奴隶,

 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塔·布克


塔·布克也许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是生活在距今400多年前的一位瑞士钟表匠。1560年,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在很长时间里,布克的这个推断都被当作一个笑话。。。


然而,所有的故事都有“然而”。


历史的真实在这里穿过漫漫烟尘,发生了重大转折。


400年后,在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


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于公元前5世纪在著作《历史》中所记载的——由30万奴隶所建造。



那么400年前,那个叫布克的小小钟表匠,究竟凭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何以一眼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因此对布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定要破解这个谜团。真相一步步被揭开……


布克原本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匠,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何种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小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了。于是他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在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此时,布克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精准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在对布克的研究资料中,发现了如下两段话:


"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如此,布克大胆推断:


"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如此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后来被称为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他的制表理念至今被瑞士钟表业奉为圭臬: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无法造出优秀的瑞士表。


也就是说: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小知识:


400年前,1200道工序,254个零件。制作一块钟表的工作看似繁琐而枯燥,而钟表匠人正是凭着平和而虔诚的心态将每一个细节至真至纯。


钟表匠在瑞士素来被誉为“富有魅力”的职业,以最具“匠心”闻名于世。


跨越时间,沧海桑田,钟表匠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抗引力。陀飞轮就是制表大师们试图摆脱地心引力的证据之一。



早期的制表师发现怀表如果一直处于垂挂状态下,摆轮轴心的某位置就会随重力作用而变形,影响计时的准确性。 为此,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Abraham Louis Breguet)先生在1795年发明了名为“陀飞轮(Tourbillon)”的钟表调速装置,以期通过该机构的旋转来抵消地心引力对钟表擒纵系统中的机件造成的误差。



陀飞轮的全名是“旋转式擒纵调速机构”,听起来是不是少了些传奇的迷人色彩?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进行360度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这一装置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直教人难以抗拒。



以下是关于陀飞轮的几件小事:


  • 陀飞轮在20世纪之前,都是装在表壳内的机械零件,无法看到。它是为实用而制,而非观赏。后来才有制表师将陀飞轮移到表盘上,实用与美观两相宜。




  • 大部分陀飞轮每分钟旋转一圈,堪称是最昂贵的秒针显示。






  • 1801年到1985年,184年间,全地球人只做出了600-700枚陀飞轮腕表!可见陀飞轮腕表产量何其稀少,弥足珍贵。




电光石火,石破天惊,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恰恰就是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以每节课都是最后一课,每次测验都是最后一考相要挟。我们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我们只有制造,没有教育。我们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绝不可能在恐惧中产生。



恐惧会让学生失去生命的安全感,在这种倾斜之下,学生的心灵只有小心翼翼地自我保全,没有活泼泼地主动发展。这样的制造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心灵,既不会完整,更不会幸福。最要命的是,久而久之,一种平和的,充满好奇心的教育禀赋逐渐沦丧了。世界一片黑暗。


而真的教育必须是:你的心不再被恐惧占领,不再被理想、符号、词语所裹挟,你必须敞开你所有的心灵和毛孔,直接和世界肌肤接触。你能闻见世界的味道和气息,触摸到它的柔软和质地,你的所见才是真实、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当然,你要真正的实现它,还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领悟力以及坚忍力,你得永远保持你的敏感,并且和惯常的习性赛跑。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我们必须杜绝依赖,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个观念,通过依赖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恐惧,这是虚假的激励。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事都能激励人。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当我们永远处在发问之中,做一个世界的探询者,并且努力寻找事情的真相,我们就永远处在发展之中。人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但却知道自己不完美,并努力使自己完美的一种生物。不断地累积,不断地丰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这是人的局限,也是人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经是死人了;如果一个人认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只问攀登不问高。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真理。


金字塔必须由自由人建造,教育,也必须在自由中产生。



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我们为自己的创造而感动,我们独立赋予自己学习的意义,选择我们自以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这个时候,我们的灵感在飞扬,思维在穿越,微笑和友谊都在潜滋暗长。


为了自由,我们还必须摒弃经验。经验不能使人自由,透过经验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子,这个模子会阻碍人找到真正的自由。榜样有时候也是。自由是对自己的不断认识,从而达成的对人和世界的认识。


遗憾的是,现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对自由最大的压制就是教训,我们只有教训,没有教育。



教训和教育,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我们往往把“教”与“训”混为一谈;但是在儒家两大作品《论语》和《学记》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甚至连“教”字也用得极为少见。


“学”是主动的,“教”是被动的,主动地“学”比被动地“教”更为有效,因此《论语》中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远远超过“教”字出现的频率。


教育,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发生。为了提倡主动学习,反对强加于人,孔子不仅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主动学习的愉悦感受,还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谆谆告诫。



真正的教育不应有也不会有训的成分;舍此,我们何以解释“教学相长”?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经历或者重新经历原初发现的伟大喜悦。


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她说:“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



而一个可怜虫注定是教育的残次品。


如何制造出金字塔,注定是那些自由的人。教育,如何真正地发生?注定要让学生获得自由,免于恐惧。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永远不会培养出真正的大师。


真正的大师不会在恐惧和束缚中产生。如果不能给教育真正松绑,钱学森之问,会永远问下去,并且成为天问。




金字塔建造之谜终于被破解了,解释近乎完美



金字塔是外星人带来的文明?我们想多了!可以肯定的是,金字塔就是地球人建造的,原理或许并不难,只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已。而在早期社会,统治阶层可以说一不二,调动大量的人力,所以人工是不缺的——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哪个不是人力所为?


当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金字塔的建造工艺有些特殊,有些不可思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不仅是因为这种建筑特异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期屹立在沙漠之中4500年不倒,高超的工艺水平足以令世人折服。因为无从破解,许多人认为那是外星人曾经降临过地球的证据。而经过科学家的一番努力,这个未解之谜终于解开了:


最关键一点便是,古埃及人灵活的运用了浮力。


▼这便是金字塔的“地基”,埃及人首先用水做出金字塔石块的运输路线和堆积形状。这样极大解决了石头沉重的问题。


▼最知名且列为全球七大奇观之一的古夫金字塔(Khufu pyramid)由230万吨石头盖成,每一块石头平均都有2-3吨重,总高度达147公尺,在艾菲尔铁塔出现前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考古发现,金字塔内部的花岗岩采石场附近有沟渠,因此最有可能的方法就是水运,在河流与通往古夫金字塔的路线建造运河,能够藉由水的浮力来运送石头。


▼那么怎么让石头飘起来呢?因为要提升,船显然是不行的。但充了气的羊皮可以。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羊皮筏。


▼那时的埃及,是有大量的羊的,不缺原料。因此,鼓撑的羊皮加上充沛的水量,就能够提供足够的浮力。


▼而当时的尼罗河流域旁生长了许多的纸莎草,最有名的用途就是做为莎草纸,在建造金字塔时据信也用了纸莎草来编织粗硬的绳索。


▼采石场的古埃及人利用水中不同高的平面,将石头卡在上头,在同样的水平下就能确保每块石头都一样大小,而且光滑平整,才能让金字塔稳稳地向上堆叠。


▼在采石场将石头加工完毕后,古埃及人用牛只托运一个个石块到运河的港口。


▼因此在港口就会有成千上万吨的石块,一样在足够的水量下,这些石头都会漂浮在水上。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把这些石头一层一层的运上去?在往上的渠道中间,古埃及人设置了许多道闸门,当第一道闸门开启的时候,石头就会浮到第二道闸门处,再关闭第一道,打开第二道,如此类推。

▼因为大气压水会积聚在渠道的内部,只要有充足的浮力就可以让石头持续往上升。


▼在这样的运送方式下,石头就可以被运送到准备施工的高度,再这样一层一层地往上砌筑。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试验,在浮力与物体重量取得平衡之下,物体就会缓缓浮到最高的水面。


▼重建当时的施工平台就像是这样子,四面都有密闭的渠道,石头被浮力运送到目前的高度,周围也都由水包围。


▼运上来的石头都在四周的水道漂流,工人只要在正确的区域卸下羊皮筏,就能让石头落下。

点击此处,看不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当时的工人让石头卡在预先设定好的地方。


▼再来是建造接下来的水道,浮贴倾斜面的石头被抽掉羊皮筏,固定在边上。


为了稳固,石块必须保证有53度的倾斜角,这也就是金字塔盖好后的倾斜度。

怎么保证精确达到53度?埃及人使用了原始的水平尺。(虽然简单,但不得不佩服埃及人的智慧。)


将这种尺放在石上测量,只要水面不倾斜,就可以得到准确的角度。


▼在这样层层叠叠的石头之下,渠道也一直随着建造的水平上升,结束之后再打开水闸,水就会因为压力而放掉。


▼比较庞大的石头一样也要用水运的方法,因此埃及金字塔可以想像成是用水一圈一圈盖上去的。


▼不断通往高处的运石渠道。


▼这个水运法其实有不少佐证,其一就是在上层的岩石中曾经发现一些河流底部的物质。


▼在几年前也有学者在探索金字塔的过程中发现了水的渠道,为此发现还特地召开了国际金字塔建筑会议。


▼而这种水运法也被后世所沿用,世界上早期的大型建筑很多都是透过水来运载建材。


▼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世界知名的景点吴哥窟。


▼考古学家还在不同的岩壁上发现了这种突起的岩石。


▼这种工整排列的形状一看就怀疑是人类所为。


▼水运法的理论认为这些突起的岩石都是为了让当时的搬运更方便。


▼在水运法的概念还没提出前,有一批学者认为是用滚动的木块在湿地上搬运,但是金字塔建造时间约20-30年,建造的都是专业工人而非奴隶,不可能有这么大批的人力来执行这个繁重的工作。


▼被誉为「建筑奇迹」的金字塔,建造它的亘古谜题是不是就这样被解开了呢?

也许有人并不同意这种猜想,认为重达2~3吨的石块无法用这种简陋的工具实现上浮。也有人说这种破解破坏了金字塔的神秘美感,但实际上,古埃及人对物理学原理的掌握与应用,才是古老智慧真正迷人之处。

点击此处,看不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也许金字塔隐藏着更多惊人的秘密,或者是我们想得太过简单。但先人的智慧对我们的启迪,毫无疑问是属于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END——


最权威的宏观经济形势解读,财经热点分析,了解世界和中国,实现财务自由,欢迎关注博士高管汇



更多好文章:


一个被阉割的故事怎么就误导了几代中国人呢?


中国经济学界半壁江山今天在北京说了这些话


东北妓女在巴黎


列宁导师轰动世界的“恐怖”遗嘱


一位80后副县级干部的春节回乡随笔:乡村里盛行“有用崇拜”,谁有用就敬着谁,谁管着自己就向着谁!


分享真知灼见给朋友,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