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食管不怕烫,其实它只是呆
前两天江医生回家看望姐姐和小侄子。吃饭的时候姐姐端出热气腾腾的饺子,“要趁热吃哦”,心急的小侄子夹起就往嘴里送,结果被烫得哇哇直叫。
你有没有过心急贪吃烫过嘴呢?图片来源:www.hellorf.com
小学4年级的侄子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年龄,这时烫得口舌不清还不忘好学地问我:“小叔,为啥平常我摸起来很烫的食物,吃进去也不会觉得特别烫?但为什么我今天还是被烫到了?”
身体怎样才觉得烫?
爸爸妈妈是不是总爱说“趁热吃”,觉得热菜、热饭对身体好,而特别反对你喝凉水、吃冰淇淋呢?其实过高过低的食物温度对身体都不好,那身体又是怎样知道温度是高还是低呢?
就不让你吃冰淇淋(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那就是体温。人体正常的体温范围一般在36.0—37.5℃。人体中对于温度的感受器以体温为标准,感受器就是一个温度的“探测器”。
当手碰到热水,手上的皮肤和神经等感受器就会把探测到的温度信息告诉大脑,大脑把水温跟体温一比较,得出“太热啦”这个结论,马上下命令,让你迅速缩手离开热水。这构成了人体神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结构——反射弧。
神经系统连接感受器,感知各种信号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图片编译来源:www.hellorf.com
“迟钝”的食管
我们吃饭时,食物进入口腔被嚼碎、吞咽,然后要经过一个扁而长的管子,叫做食管。食管的功能是把食物安全地送到胃,它平常扁而软,像一个瘪了的袋子,有食物通过的时候才会被撑开。
吞咽食物的实时核磁共振成像(会动哦!)。图片来源:wikipedia
如果食物没有被充分咀嚼,食物体积太大太粗、温度过高或者过于尖锐等,食管都特别容易受伤。为了应付这种经常可能会发生的意外,食管发展出了两项技能:
1)神经反射特别迟钝:食管的神经支配来源于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是迷走神经,对疼痛和温度都特别不敏感;
2)粘膜上皮再生能力强大:食管结构中长期要与食物“摩擦摩擦”的粘膜上皮,堪称细胞中的“小强”,厚而皮实、耐摩擦,损伤后能够快速再生修复,主要分布于皮肤、口腔、食管等部位。在显微镜下,食管的组织结构从内到外大致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在显微镜下,食管的组织结构从内到外大致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图片编译来源:medcell.med.yale.edu
食管不能承受之“伤”
当然,再强大的事物都是有限度的。对于口腔和食管来说,最适宜的温度是10—40℃,最高可耐受50—60℃,超过70℃就会被迅速烫伤。
“趁热吃”时,粘膜短时间内会不断增生加厚来保护食管,加上本来就迟钝的神经反射,长期以往,加厚后的粘膜对于刺激就更不敏感了。“烫不怕”与“不怕烫”的恶性循环下,口腔和食管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烧灼伤。
烫的食物容易让人“囫囵吞枣”,不等口腔充分咀嚼和切碎就往下吞,食管不能承受之伤就更重了。粘膜细胞反复的“损伤—增生”,轻则导致经久不愈的食管炎,如果在增生过程中一不小心发生突变,食管癌就不远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亚洲人偏爱热食热饮的传统习惯,与口腔癌、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生有关。以食管癌为例,亚洲高发地区包括日本奈良(喜欢吃热茶粥、蕨菜),我国的华北太行山区(喜欢喝热粥、热汤)、福建闽南与广东潮汕地区(喜欢喝“功夫茶”)等。当然,食管癌还跟其他很多因素相关。
以长春花蓝丝带警示食管癌,四月是食管癌宣传月。图片来源:www.hellorf.com
当妈妈下次叫你“趁热吃”或者告诉你“烫的才好吃”的时候,你知道该如何向她科普了吗?
知识点 生物七年级下
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题图来源:www.pinterest.com
少年编委:陈雁之、李嘉怡、贺钰媛、汤晓曈、车天翼、李若兮、闻衷、赵祥宇
编辑:栗子先生
阅读更多
虽然还不能评论
但你在后台的留言我们都看得到
当然还有你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