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多元婚育事件年度大盘点

DF编辑团队 多元家庭网络 2021-05-25


 编 首 语 


漫长的2020年终于过去。在过去的一年中,关于生育自由与多元成家,曾发生哪些值得铭记的事?


2021年的起点,让我们共同回顾。



01

疫情中的孕产妇与单身妈妈


2020因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而变得无比特殊。疫情不仅威胁着许多人的生命健康乃至性命,也限制着全球女性的生育自由,加剧着单亲家庭的抚养困境


据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此前报告,疫情导致全球超过五分之一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诊所关闭,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被疫情禁足在家也带来更多的意外怀孕,恐迫使许多女性诉诸高危堕胎方式。



与此同时,由于疫情封锁,美国学校与日托中心关闭,社会育儿机制瘫痪,家长必须全天候兼顾工作与育儿,难以依赖其它社会网络的支持,这对于单身父母而言尤其艰难。在日本,疫情带来的失业潮也让许多单亲妈妈失业,进而失去家庭的经济来源。



在中国,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尤其是重点疫区)的孕产妇也不得不面临诸多不便。


医疗资源的紧张为孕产检及生产带来了诸多困难,使妊娠中的不确定性陡增。为了支持各地的单身妈妈、拉拉妈妈、彩虹家庭等持有多元家庭理念的孕产妈妈们,多元家庭网络于2月16日启动“关爱疫时孕产妈妈小组”,为特殊时期的多元家庭孕产妇们提供伙伴支持和相关专业志愿者的支援。




02

热搜上的单身冻卵


继2019年12月全国首例单身冻卵案开庭以来,“单身冻卵”在2020年多次成为全国网民议论的热词,登顶各大热搜。


尽管单身冻卵案的再审日期因疫情一拖再拖,案件引发的后续公众反应却持续发酵着。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彭静提交了关于保障女性平等生育权的提案彭静认为,“冻卵”等辅助生殖技术只能由已婚夫妇行使,带来了不少问题。男性无论婚否均可申请保存精液,单身女性却被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拒之门外,这无疑违背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造成了性别歧视。因此,彭静在提案中建议,适时启动相关法律制度修改,同时允许已婚夫妇和符合特定技术条件的单身女性实施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给予女性生育平等的选择机会。


但与此同时,5月25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孙伟却带来了一份关于“禁止医疗机构开展单身女性冻卵”的建议。孙认为,开放冻卵将“造成资源浪费、催生买卖卵子行为甚至代孕”,并导致更多女性推迟生育,增加妊娠风险。因此,孙伟建议,鼓励公民适龄结婚生育,禁止单身女性冷冻卵子。




两份观点截然相反的提案,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巨大波澜。公众争论仍在持续,但这至少意味着,单身生育的话题正在公共领域中得到更高的可见度与支持度。



03

计划生育淡出,首倡“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2020年10月,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公开发表《中国人口报告2020》,呼吁国家尽快全面开放生育限制,尽快放开三胎。文章指出,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生育意愿大幅降低,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继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


而根据民政部此前发布的数据亦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成年单身人口就已经达到2.4亿人,这些人中,又有7700万人目前处于独居状态。



面临全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离婚率与单身率居高不下等现实状况,2020年见证了国家全面鼓励生育的步调愈发急促。


在全国层面,两会期间表决通过的《民法典》中正式删除了“计划生育”相关表述,这意味着推行近30年的计划生育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专家周海旺预计,这一政策很可能会减少对冻卵技术、非婚生育的限制。据悉,政府部门正在研究相关政策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则指出,按照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包容性的生育政策至少在未来五年暂时不会惠及未婚伴侣及LGBTQ社群。



而在地方法规层面,多地政府均删除了地方计划生育法规中针对公职人员“超生即辞退”的相关条款。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对于“超生”人员的处罚处分,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框架下,与当前人口发展趋势和鼓励生育的政策导向相协调。


另一方面,石家庄政府4月下发新政,女职工哺乳期经用人单位批准可休假至婴儿满一周岁。政策一出,即引发网友争议:有人对此表示肯定,认为类似政策应该全国推广;亦有人尖锐地指出,这种只偏重女性产假的政策很可能进一步加剧职场中的女性歧视,将女性进一步推回传统家庭之中。


在国家全面鼓励生育的时代,保障女性的生育自由不受侵犯,让女性不因国家议程而承担更加沉重的生育责任,值得所有人警惕与深思。



04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离婚冷静期施行在即


2020年两会,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最终表决通过,成为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其中,婚姻家庭编明确规定“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将“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教育”入法,并因应我国人口新形势,删去计划生育相关条文和鼓励晚婚晚育制度。同时,新法明确规定了离婚抚养权纠纷中,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此外,虽遭到大批网友反对,“离婚冷静期”制度仍被纳入通过的新法中。2021年1月1日起,协议离婚双方需在亲自前往登记机关提交申请后,在冷静期满后30日内双方再次亲自到登记机关申请离婚证,期间一方反悔可撤回。据称,该制度目的是减少“头脑发热式”离婚,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与‘离婚自由’并不冲突”。


除了备受诟病的“离婚冷静期”,有关部门为了提升结婚率可谓想方设法。比如,中国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常态化,通过引导婚姻当事人宣读结婚誓言、领取结婚证,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宣告婚姻缔结,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担当。



经权力机构的有力背书,单偶异性恋婚姻制度正被推上神台。然而,这真的能解决国家的人口危机吗?还是说,这些可笑的方法只会让年轻一代更加恐惧婚姻、排斥婚姻?


人们所需要的,是从根本上减轻家庭育儿压力、解决职场与家庭中的性别歧视,并建立完善健全的社会育儿机制,让人们——尤其是女性——能享有真正的生育自由。



05

被生育保险拒之门外的单身妈妈


2020年,是单身妈妈张萌争取单身平等生育权益的第三年。从最初的行政复议,到一审、二审,再到再审失败,张萌一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2020年7月22日,张萌不服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的行政判决,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寄出《申诉书》,请求对此前的行政判决提起抗诉,继续争取自己本应享有的生育保险待遇。


10月30日,张萌的律师收到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的《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检察院决定不支持张萌的抗诉申请。张萌感慨道,“虽然最终还是被拒绝了,女性想要争取自己合理的权利真的很难,但争取的过程一定是有意义的。”



争取权益充满艰辛,但幸运的是,有许多伙伴一路同行。未来,多元家庭网络也将持续关注单身母亲的平等生育权益,支持张萌以及更多的单身妈妈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06

同性伴侣抚养权纠纷案


2020年,同性伴侣抚养权纠纷案几度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掀起一波关于同性伴侣抚养权困境的讨论。


2020年3月17日,全国首例同性伴侣抚养权纠纷案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正式立案。当事人迪迪与其同性伴侣于2009年相识并恋爱,后于美国洛杉矶结婚登记。2017年,双方在美国接受胚胎移植,并分别分娩一子一女(子女均为美国国籍),其中,迪迪所孕胚胎的卵子为其伴侣提供。孩子出生后,双方生活摩擦渐增,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在迪迪被迫从原来的家庭中搬出后,双方就子女的抚养问题产生多次激烈冲突。



另外,2020年9月,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也开庭审理并宣判了一起类似纠纷案——这是全国首例宣判的同性伴侣抚养纠纷案。原告小提(化名)和被告(阿美)是一对同性伴侣,她们一个供卵一个生育,她们都说自己是孩子的妈妈。法院审理后确认了两人的同性伴侣关系,但依据“分娩者为母”及“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原则驳回了卵子提供方(原告)的诉求,认定分娩者阿美是孩子的妈妈。一审判决后,因原告不服判决提起上诉,目前该案尚在二审中。


两起类似的案件,折射出当前同性伴侣生育成家的极大脆弱性。即便全程参与了生育与抚养过程,但由于我国法律只认可一位母亲的亲权,导致同性伴侣双方的亲权难以得到保障。当伴侣关系面临破裂或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很可能彻底失去抚养的机会,成为孩子的陌生人。


随着近年来同性伴侣生育成家的实践愈发普遍,抚养权问题必将成为同志社群最大的忧虑之一。归根结底,唯有当同性伴侣关系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与保护,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此类悲剧的不断重演。



07

在婚姻中被杀死的女人们


2020年,多起极其恶劣的杀妻案、虐待案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巨大的愤怒,点燃许多女性对婚姻的焦虑、以及对于家庭暴力的关注。


7月25日,杭州市公安局通报江干区发生的一起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5日凌晨,嫌疑人许某某趁妻子来某某熟睡之际,将其杀死,分尸后分散抛弃。随后,许某某等人报警称,来某某失踪。许某某目前已被警方刑拘。


7月27日凌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公安局通报称, 20日,安岳警方接到一屈姓男子报警,称其妻子于7月19日失踪。经公安调查,发现报案人屈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经审查,嫌疑人屈某某如实供述了“2020年7月19日凌晨,趁妻子方某某熟睡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



9月14日晚,四川阿坝网红姑娘拉姆,在家中上直播时,被前夫用汽油焚烧,重度烧伤,病情危重。家人求助后,爱心人士一天时间捐助一百万医疗费用。然而遗憾的是,9月30日,在与病魔斗争16天后,拉姆没能挺过去,不幸离世。据报道,拉姆在与前夫婚内十余年来,长期遭受严重家庭暴力,曾数次报警,而当地派出所将案件认定为家庭纠纷,并未真正介入解决。


11月,山东禹城“女子被婆家虐待致死”案件持续发酵,更将公众的反家暴情绪推至高峰。据媒体报道,山东一名23岁女子方某洋因不孕遭婆家虐待致死,虐待手段极其残忍,导致女子最终因营养不良及全身大面积软组织挫伤而死。禹城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鉴于被告人归案后均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且自愿预交赔偿金5万元,决定从轻处罚。其中,刑罚最重者判刑三年。女子家属不服判决结果,故而该案在11月19日开庭重审。



这些接连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反映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严峻。而很多时候,家庭暴力的加害人不只是某一个个体,而是整个不作为的社会与制度。比如,拉姆曾多次报警,却被当地派出所认定为家庭纠纷;比如,禹城人民法院鉴于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竟决定从轻处罚。一条人命,竟然最多只判了三年!而说到底,这都是传统观念作祟,将家暴问题视为“家务事”,以此为借口淡化家庭暴力的暴力属性。


我们必须清楚,家庭暴力的本质是一种暴力,它与其余一切暴力同等恶劣。



08

多元成家的全球进和退


2020年,单身生育与同性婚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制度支持与保护。


5月24日,台湾迎来同婚合法化一周年。据行政院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同意同性伴侣应享有合法结婚权利者超过五成,较两年前上升了15.1%。民调结果还显示,台湾职场上出柜的员工比例有明显上升,认为自己需要假装异性恋的员工也显著减少。


5月26日,同性婚姻在哥斯达黎加正式合法化,哥斯达黎加成为中美洲地区第一个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总统卡洛斯在推特上写道:“今天,我们为自由、平等与民主而欢庆。愿爱与共情成为引导我们前进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建立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国度。”



7月开始,日本约20家企业开始认可由一家民间非营利组织Famiee Project发放的同性伴侣证书。拥有同性伴侣证书的雇员将得以享受与已婚雇员同等的配偶和家庭福利,如家庭护理假、结婚补贴。


同一月,法国国民议会一读通过《生物伦理法》,将医学辅助生育(PMA)的权利扩大到单身女性和女同性恋夫妇。


10月,天主教教皇方济各明确表态,支持同性伴侣的民事结合(civil union)。Euronews报道将方济各的此次表态称为“里程碑式的支持”,这是罗马天主教会首次有教皇公开支持同性伴侣间的民事结合。


12月,瑞士议会投票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允许男女同性恋者结婚、女同性恋伴侣可从精子库获得精子,以及跨性别者可以通过发表声明改变自己的性别。这标志着瑞士推进LGBT权利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前,瑞士是欧洲少数几个同性婚姻不合法的国家之一。


这些进步固然令人欣喜,但与此同时,这一年也见证着右翼保守势力的回潮,提醒着我们女性与性少数群体竭尽心力争取的权益时刻面临着威胁。


比如,在法国通过PMA的同时,法国国内许多城市相继出现反PMA游行示威活动


比如,9月18日,标志性女权捍卫者、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因癌症去世,享年87岁。10月,经总统提名与参议院确认,保守派法官巴瑞特(Amy Coney Barrett)正式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这意味着,保守派法官在美国最高法院中占位6席,自由派议题的推进将举步维艰。


比如,波兰在10月通过法庭裁决,禁止妇女在胎儿严重畸形的情况下堕胎。这意味着,波兰妇女将几乎完全失去堕胎自由。该堕胎禁令引发当地百万妇女抗议,是波兰自198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




这一年,我们曾为单身冻卵等女性生育议题高挂热搜榜而颇受鼓舞,曾为频发的恶劣杀妻案义愤填膺,也曾为那些始终勇敢争取生育权和成家权的女性们摇旗助威。2021,我们将持续在争取生育自由的路上与大家共同向前。



新闻搜集 | DF新闻小组编辑整理 momo图片来源 | 网络




 E N D  -
多元家庭网络编辑/翻译计划持续进行中,欢迎对多元家庭理念和自由选择权有了解有关注,且有意愿投注精力在文字写作、编辑、翻译、采访等方面的朋友,加入我们多元家庭网络编辑小分队。➕小助手详询。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多元家庭网络小助手咨询

延伸阅读 -单身妈妈养育的孩子和双亲家庭的一样好!
我是拉拉,我要代孕生男孩
同性婚姻,要等多少个12年?




  请「分享」「点赞」和「在看」 告诉我们——我们的文章有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