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循环的必然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外部环境内生化




前言

8月24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江小涓出席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习近平总书记会上重要讲话,并围绕“十四五”时期的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治理问题做重点发言,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日前,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由江小涓院长传达习近平总书记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并做辅导报告,受到了新华社和央视新闻联播的关注及报道,并引发热议。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立足时代课题推动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是江小涓院长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两大重点。今天,我们推出江小涓院长就第一点所谈的体会。

视频来源丨新闻联播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对这个客观现象,理论界进行了很多讨论,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并提出真知灼见。


江小涓院长认为,提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针对国际环境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统筹必要性和可能性,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既为解决现实问题也为谋划长远发展而提出来,具体有四点学习体会。


01



一是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减弱的必然。


改革开放初始,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是几种主要生产要素占全球的比重畸高畸低,其中劳动力要素极为富裕,资金要素和技术要素极为短缺。1980年,我国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比重高达22.4%,投资总额和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仅分别为2%和1%。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有很强竞争力,同时国外的资金技术进入我国能获得较高回报,这就是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国情基础。现在,我国劳动力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9%,投资总额占全球的比重已经高达26 %,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紧跟其后,达到21.2%,两者的比重都超过劳动力占19%的比重,劳动力相对密集因而低成本的优势明显减弱,以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的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带不动当下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保持适度的增长了。


02



二是我国竞争优势成长的必然。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增加,国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张,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这些都使得国内循环的规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有广阔发展前景,带动力量更强了。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已经是现实。


03



三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


过去,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们“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大循环,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现在,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潮流,但经济全球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正在减速和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不断发酵,全球经济有可能较长时期陷入低迷甚至衰退。此时必须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畅通。


04



四是中国成为大国后国际环境内生化的必然。


习总书记多次指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的研究也表明,虽然内部外部环境都有变化,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仍然有很大空间和很多机遇。要看到,作为一个大经济体,特别是在世界GDP增量和国际贸易增量中权重最大的经济体,我们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内生化,国际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的发展。国内政策的国际影响,本身就是世界级大国的重要标志,美国央行放水是国际问题,在别人看来我们的宏观政策也是国际问题了。我们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保持适度增长,努力扩大内需,积极扩大进出口,促进资本双向流动,既能促进我们的双循环,也能为我们自己和世界各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内国际环境、国内国际循环愈来愈多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加强贸易和投资往来,创造畅通的国际循环,与各国互惠共赢,对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往期推荐

学术成果 | 罗立彬等:用数据说话,引进电视节目模式有用吗?


观点 | 五年规划如何编制?意义何在?——杨永恒受访解读五年规划及编制相关问题


观点 | 江小涓: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治理的七项重点任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