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浩辉聊“回归绿孔雀文化”
“绿孔雀文化”是个什么概念?
其实我和你一样也感到陌生。
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些古代器物和书画,
来了解下中国古代人对孔雀是有着多么执著的爱……
(以下这组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 玉孔雀衔花饰
明 青花孔雀纹大罐
清 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
明 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
宋 《红梅孔雀图》
接着我们看一组明代的器物
(以下这组图片来自中国嘉德官网)
明 德化窑青花孔雀牡丹八卦纹兽足炉
明 龙泉贴花印孔雀纹扁瓶
明 青花孔雀纹大口梅瓶
明崇祯 青花孔雀牡丹图笔筒
明空白期 青花孔雀牡丹纹大盘
明万历 青花孔雀花卉纹大盘
明早期 青花孔雀梅瓶
古人所塑造、所画的孔雀,基本可以说是以绿孔雀为原型的,于是接下来就引申出绿孔雀和蓝孔雀的问题。
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曾经在她的散文书信集《生存的习惯》中用一篇近万字的文章——“鸟中之王”来描写她所喂养的孔雀。“当它的尾巴展开,它能激发起广泛的感情,但我还是能听见笑声……那时,在它身体周围的绿青铜色的拱形中,就会出现一个由众多光轮闪耀的太阳组成的银河系。这样的时刻大多数人都是沉默的……‘阿门!阿门!’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黑人老妇曾经叫了起来,我听到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显示出人类的语言多么无力”。
奥康纳描写事物是精准的,在这篇文章中,孔雀的高傲与个性、吵闹与破坏力,以及不同人群看待孔雀的态度和反应,都得到了克制而富有内涵的描画,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到一个有着四十只孔雀(从最初的六只迅速发展而来)的农庄与来往这里的各色人物之间的故事。
而我则凭借着文中的一句话判断出奥康纳女士养的是蓝孔雀——这种如今仍然遍布世界很多地方、种群命运暂时完全无需担忧的孔雀:“我和母亲到达车站的时候,板条箱放在月台上,从它的一端伸出一条高贵的蓝色长脖子和一个有冠的脑袋。每只眼睛上下各有一道白线,给探寻的脑袋以一种机警而沉着的表情。”
蓝色的脖子、眼睛上下的白线,这足以与我们需要关注的绿孔雀进行区分,绿孔雀的脖子是绿色的,脖颈上的羽毛排列样式呈鱼鳞状,脸上不是白色,而是黄色。
通过居住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奥康纳女士养孔雀的故事我们还能得到一个符合于蓝孔雀的描述:比较适应人工饲养、繁殖较快。这种在历史上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受到人们追捧的蓝孔雀,原产地在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包括斯里兰卡)。
由于蓝孔雀的广泛饲养,导致普通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双眼被蒙蔽了——大家都不知道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推崇的鸟中之王绿孔雀被掩盖和淡忘了,它们在现实中的命运也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张浩辉先生对绿孔雀保护非常关注,多次催促我做一篇相关的报道,我对他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虽然听他说普通话很费劲,但还是好歹把采访整理出来了。
Q:为什么觉得蓝孔雀入侵中国了?
A:绿孔雀羽毛特别美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政府一般不会批准人工饲养,但很多动物园及旅游景点很希望饲养孔雀供游人观赏,商人也很希望有大量及固定的孔雀来源以制作标本出售,而孔雀羽毛也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蓝孔雀不是中国的鸟种,不受保护,政府没有反对人工饲养蓝孔雀,也没有反对商人出售蓝孔雀标本或羽毛,结果是这几十年间,全国的动物园、旅游景点及商铺出现的都是蓝孔雀,全国人民知道的孔雀就只有蓝孔雀,文化界、艺术界也是这样,推出的孔雀文化艺术作品,都是以蓝孔雀为创作蓝本,当大量这种作品长期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更加让人们误以为蓝孔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孔雀。
Q:蓝绿孔雀的分别,人们主要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区分?
A:蓝孔雀和绿孔雀雄鸟外观虽然相似,但明显的分别有三:a颈部颜色:蓝孔雀颈部蓝色,没有鳞状斑,绿孔雀颈部绿色,有鳞状斑;b头冠形状:蓝孔雀头冠羽毛张开,尖端成圆珠状,绿孔雀头冠羽毛成一束,尖端没有圆珠状;c翅膀颜色:蓝孔雀翅膀布满黑白细横斑,绿孔雀翅膀蓝色,没有横斑。
Q:那您认为中国绿孔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哪些?
A:反观在中国野外的绿孔雀,绝大部分都在云南,上世纪中期在云南仍然分布甚广,有二十多个县市有纪录,而且数量在一千只以上,可说十分普遍、易见。云南汉族及少数民族多有从事打猎的,政府亦未能完全禁止打猎,结果是常有绿孔雀被抓、绿孔雀蛋被捡的情况;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开发云南的活动也给绿孔雀造成极大压力,很多农民被分派到生态良好的山坡地生活,开发农业会展生与绿孔雀的矛盾,当农民的农作物被绿孔雀吃掉后,一般农民的选择是投毒、把整群绿孔雀毒死,这种情况维持多年,直至大概上世纪末左右,绿孔雀数量已大幅减少;另一种对绿孔雀的祸害来自大企业,云南的水电资源十分充足,只要开采一些就已有能力对外省供电,这种可再生能源可说是跟上了世界潮流。自云南水电历史以来,反对开发的声音几乎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问,不知不觉云南已多了很多座大型水电站,很多大型水电站的设计是建一道高高的堤坝把江水拦住,这样就会淹掉长长的天然河道,这样看来没多大破坏,但很多例子说明这种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跟当地绿孔雀们的消失有明显的关系;时至今日,云南绿孔雀数目估计不超过五百,数目下降的速度十分惊人,若这趋势不变,可能不到二十年内野生绿孔雀就会基本上从云南绝迹。
Q:回归绿孔雀文化,这是您的一个说法,它具体指的是?
A:我们就是想保护绿孔雀的一群志愿者,不希望绿孔雀在云南或整个中国绝迹,我们想到文化界和艺术界可以为这事作出贡献,只要文化界和艺术界能正确地多创造一些极高水平的绿孔雀文化艺术作品,就能使更多人欣赏到绿孔雀之美,进一步了解到绿孔雀遇上的困境,之后就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足够的支持去保护国内的绿孔雀。
把蓝孔雀作纳入孔雀文化艺术作品之中,这行为反映了文化艺术工作者对中国孔雀文化的误解,虽然可以说是无心之过,但明显是不够严谨,没有把中国的孔雀文化掌握到位,很可能沦为笑柄话题,给国人丢脸,大家不可不小心。我想讲一些中国的绿孔雀文化被蓝孔雀污染的例子。
第一个是南京孔雀雕像。南京是中国的名城,历史文化背景极深厚,宣传孔雀文化,本是十分合适,南京市中心区一个著名商业区就摆放了一个超大型、用七彩花卉砌成的孔雀雕像,看来设计精良、十分大气,唯一缺点是用了蓝孔雀作蓝本,其实看来只要稍加更改便可以使之变成绿孔雀雕像。
第二个是带有孔雀形象的商品。市面上有不少这种商品,包括大米和中秋月饼,几乎全部都是用蓝孔雀照片或图案。
第三个例子是工艺美术作品。这方面包括中国画家的作品,也有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包括近年家居装饰所流行的陶瓷砖璧画,也是几乎全部用蓝孔雀照片或图案。
目前正确使用绿孔雀作为蓝本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十分稀少,除了古画外,现代作品差不多完全没有,希望很快会出现一些极高水平的作品,这些作品会极具历史纪念价值,代表中国绿孔雀文化艺术的正式回归。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聊的只是一个开头,希望引出更多话题,引发更多人关注,尤其是那些要使用孔雀形象的人,希望他们能注意到绿孔雀和蓝孔雀的问题。
现在继续展现古人对孔雀的执念
(以下图片均来自中国嘉德官网)
唐代的一个精美铜镜
唐 银壳孔雀海兽葡萄镜
另两个年代不明的铜镜
孔雀鸾鸟镜(鸾鸟在《山海经》里被记载为一种见到它天下就会太平的鸟)
孔雀开屏“卍”字镜
这是一件定窑瓷器
宋 定窑白瓷印牡丹孔雀图盘(定窑,中国五大名窑之一)
清代画家沈铨笔下的孔雀
清代有孔雀形象的一组器物
清 铜珐琅彩孔雀摆件
清 铜孔雀香薰
清光绪 粉彩孔雀笔筒
清康熙 青花孔雀图盘、碗(各一对)
清中期 仿珐琅彩孔雀图杯一对
接下来是孔雀的相关刺绣
清 粤绣孔雀彩蝶挽袖一对
清 彩绣孔雀仙鹤挂屏一对
19世纪 刺绣孔雀开屏图
19世纪 粤绣孔雀图绣片(一对)
接着我们展示一组古代及近现代孔雀书画
李山 玉兰孔雀
林良 孔雀
无款 孔雀牡丹
朱梦庐(1826-1900) 孔雀梅花
张聿光(1885-1968) 梅花孔雀
张书旂(1900-1957) 孔雀
民国 胡藻斌 孔雀
刘海粟 玉兰孔雀
叶浅予(1907-1995) 西双版纳的孔雀
笔者怀疑刘海粟画的是蓝孔雀,但限于黑白画面也不好断定如此,读者们可以自己揣测一番,而著名的西双版纳,确实有很多人见证过那里曾经有绿孔雀。
下面是两种印有孔雀的货币
道光元年太后背孔雀臆造银币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孔雀开屏精制纪念金币
下面是在云南求学、工作、生活多年的已故艺术家袁晓岑所画的孔雀
然后可以来“掉书袋”一下……
背景链接:中国古代的绿孔雀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能查到很多对孔雀的描述和记载:
战国至汉代《山海经》:“南方有孔鸟。郭璞注:‘孔雀也’”;
秦汉时期袁珂引《周书•王会篇》:“方人以孔鸟”;
西汉《西京杂记》载:“鲁恭王好斗鸭、鹅雁,养孔雀……,俸谷一年费二千石”;
东汉《异物志》载:“孔雀,形体既大,细颈隆背,似凤 凰。自背及尾皆作圆文,五色相绕如带千钱,文长二三尺。头戴三毛以为冠,足有距,迎晨则鸣相和”;
晋代《晋书》载:“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饷品”;
清《滇海虞衡志》载:“孔雀,生高山乔木之上,人探其雏育之。喜卧沙中,以沙自浴,自拍甚适。雄者尾长数尺,金碧晃耀,时自奋张其尾团,如锦轮”。
从文字上不便判断古籍中记载的孔雀到底是否为绿孔雀,但很多绘画作品即可作为一个很好的佐证:
宋•佚名所绘 《红梅孔雀图》册描绘有一对绿孔雀(即上文开头处展示的故宫藏品);
清代余省、张为邦所绘清宫《鸟谱》之“绿孔雀”;
日本明治时期滝和亭所绘 《孔雀图》描绘了一对绿孔雀;
日本明治时期田中利七所绘《孔雀图刺绣屏风》描绘了一对绿孔雀;
日本江户时期歌川广重 《海棠孔雀图》描绘了一只绿孔雀。
“绿孔雀占据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孔雀形象的绝大部分,无论是宋代院体绘画,还是清代写意绘画,画面中时常会出现绿孔雀的形象……它的形象一直在传统绘画中被传承着,这种传承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孔雀绘画,在这个不产孔雀的国家,传统绘画中出现的孔雀几乎都是绿孔雀,以至于西方人是通过日本绘画中的孔雀形象第一次认识到绿孔雀这一物种……中国古人用绿孔雀的羽毛装饰服装、制作羽扇,到了清代官员们甚至通过官帽上孔雀翎毛的多少来判断品级。”(《金翠映日焕辉辉:纪念正在消失的绿孔雀》燕园鸿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绘画中,以及各种器皿、织物上都频频出现孔雀的身影,人们还用孔雀的羽毛做屏风和扇子等物,孔雀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鸟中贵族,就如牡丹寓意富贵一般,受到人们的瞻仰。不过,孔雀也一直逃不脱作为观赏动物和食用动物的命运。宋代范成大所著《志禽》载 : “孔雀。……饲以猪肠及生菜,惟不食菘。鹦鹉。近海郡尤多。民或以鹦鹉为鮓,又以孔雀为腊,皆以其易得故也。”这便是把孔雀杀掉食用了。
看到这里你也许对古代流传下来的“绿孔雀文化”稍微有了点感受,张浩辉先生给了我一组现代人使用的孔雀形象,我总觉得插在文中非常尴尬,故此放到最后,大家可以再次感受下我们当代人对孔雀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图源见水印,来自网络)
毫无疑问它们都是蓝孔雀……
下面是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市区的塑像……
蓝孔雀无疑,然而,这里不应该是绿孔雀的故乡吗?
还有大家爱吃的傣味
瓦蓝瓦蓝的蓝孔雀……
如果觉得孔雀形象突然停在这里很难受,
但它就是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