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专栏文章推介 | 从认识到实践: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聚焦与消解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
董翠香,樊三明,朱春山,等.从认识到实践: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聚焦与消解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5-12,38
从认识到实践:高校体育教师课程
思政教学问题聚焦与消解策略
(董翠香)
作者
董翠香1,樊三明1,朱春山2,季浏1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暨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 200241
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主要存在认识之疑、价值之惑、实践之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由此提出通过认识重建、价值重构、实践重理的方式澄清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并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理性;掌握融通方法,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积极实践反思,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不断研究创新,拓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指向性四大策略来消解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课程思政;高校体育教师;认知重建;价值重构;实践重理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20年《纲要》颁布,课程思政经历了“理念提出、实践探讨、深化改革、规范实施四个发展阶段”,历时15个年头。期间,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体育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其有效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并未真正进入全部体育教师之心,融入其行,这一主力军尚未充分发挥应有之责,课程思政也未取得理想之效。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当务之急是理清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剖析其根源,提出消解之策略。
1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梳理
为了解当前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情况,借助本研究团队承担教育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研制契机,编制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并于2021年11月中下旬通过问卷星发放,来自全国各高校1 860名体育专业教师填写了问卷。同时辅以对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类院校从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专家和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面谈、电话访谈。通过对调查与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对当前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惑主要聚焦在认识、价值和实践三个层面。
1.1认识之疑:是否会把体育课上成思政课?
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认识之疑是指教师在认知活动中,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存在不确定性的疑虑。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47.8%的体育专业教师“担心课程思政作为任务,科研教学压力过大,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29.8%的体育专业教师“担心课程思政会占用专业教学时间,影响专业课程教学进度”。另外,本研究在访谈中还了解到,部分教师担心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会不会把体育课上成德育课?甚至有教师问“在我的体育专业课程中,应该拿出多少学时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等问题。李在军等[1]调查发现:体育专业类教师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有专门课程设置并有专门教师、辅导员负责,与自身无关;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程的“肢解”。以上这种认识上的疑虑,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正如赵富学等[2]认为唯有体育教师的思维认知层面得到转化,才会有助于体育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与体育课程教学对接起来。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之疑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否会把体育课上成思政课?具体到一门课程应该拿出多少学时来上思政内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是否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是否会影响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等等。究其根源是高校体育教师把课程思政理解成“课程”+“思政”,以及所持有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二元独立的思维方式所致。
1.2价值之惑:是否有必要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
从认识论来讲,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关系。价值会因个体需求及认识上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之惑是指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地位、作用及效益存在的不确定性疑问。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82名体育专业教师表示对课程思政有过专门研究,有1 488名体育专业教师表示对课程思政有过一定了解,有90名体育专业教师表示对课程思政不了解;有109名体育专业教师表示在专业课程中没有必要融入思政元素;有94名体育专业教师表示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没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际上,从访谈结果来看,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非常认同体育具有天然自带的育人价值,且能以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品德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但他们认为体育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体能,提高运动成绩,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牵强地纳入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吗?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的职责模糊等。以上观点和现象充分体现出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价值的正确定位,这必然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动力不足,缺乏再学习再研究的愿望。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6名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近三年从未参加过课程思政相关会议或培训,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高校职能部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高校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尽管各地或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机制存在差异,但如果体育专业教师个体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定会做有心人,也将会主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来了解、参与课程思政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讨。正如刘纯献等[3]认为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难点在于体育教师能否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自觉,站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制高点,既传授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体育能力,更能塑造大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胜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之惑主要体现在:是否有必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在体育专业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教书”和“育人”哪个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等。究其根源是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价值和自身职责缺乏深刻认识。
1.3实践之难:不知道如何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之难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所面临的困难。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75.9%的教师表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课程思政融入生硬,过于标签化、表面化、形式化”;31.2%的教师表示课程思政教学“没有章法,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入手”;73.23%的教师希望“提供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案例等参考资料”;69.57%的教师希望“搭建交流平台,分享建设经验”;64.62%的教师希望“强化示范引领,提供观摩学习机会”等。另外,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会上,赵鸿铎报告,基于全国25个省市的高校、132份问卷调研数据发现,有18.9%的高校无思政教学要求,有57.9%的高校无系统的思政教学培养体系。张洋等[4]认为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思政元素资源挖掘和实践路径创新不足、量化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不足等难点。
由此可见,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之难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无章可循,不知道如何入手?不知道如何将思政资源融入体育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学练之中?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创新性不足,生硬、标签化现象严重,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可以借鉴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学习平台和资源等。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国家、学校层面组织不到位的客观原因,也有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主动性不高的主观原因。
综上,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之疑、价值之惑、实践之难进行分析发现,产生原因是多层面的:宏观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整的监督评价机制,还没有建构起完善、坚实的协同育人机制;中观上,缺乏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完善的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培训机制;微观上,高校体育教师个体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和参与课程思政实践的动力不足。
2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澄清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澄清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之惑、价值之疑、实践之难,让高校体育教师明白课程思政不是将体育课变成思政课;清楚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基于相应原则,遵循教学规律,按照一定实施路径,也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落实以体育人之重任。为此,有必要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认识重建、价值重构、实践重理。
2.1认识重建:重在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往哪努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人们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价值,造成教师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5],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我国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学生工作管理者、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专业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关,从而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二元独立,厘清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消解高校体育教师认识之疑虑。
2.1.1明晰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
思政课程是指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课程。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向[6]。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又有不同点,其关系详见表1。
2.1.2明确本质: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
长期以来,由于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二元独立,导致在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专业素养培育,轻人格修养培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培育;重低阶认知培养,轻高阶认知培养问题的存在[7]”。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形成“七大”育人机制,其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打破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政课教师的孤军奋战,形成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与各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的局面,构建起更加明确的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尤其是2020年《纲要》的颁布,更进一步说明了课程思政是凝练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政教育元素融进各类课程中,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方法;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方法[8]。
2.2价值重构:重在助力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纲要》指出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正如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字里行间渗透着新时代教育所倡导的“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理念,与《纲要》的精神要求一脉相承。高校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时代所需,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所系,其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育课程育人价值功能、教书育人重要使命,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理清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之疑问。
2.2.1明确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
着眼于新时代,课程思政作为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高质量人才的本真追求,其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均提到这一“新时代教育三问”,明确其内涵对于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白“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培养的人应该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它需要通过“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来实现。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放下疑惑,拒绝彷徨,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赵富学等[9]指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关乎学校体育培养人才的方向选择和道路设计,同时也是拓展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系统工程,更是决定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战略工程。赵晶等[10]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明确了定位。为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关乎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应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任务和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体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教育而奋斗。
2.2.2明确功能: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体育课程因其天然自带育人功能,而被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推崇,并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也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当前,在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体育强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成千上万名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担当,并协同其他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业人员向全员发展,共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伟业。
2.2.3明确使命:教书育人是体育教师的职责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体育教师,其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从唐代韩愈《师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都充分说明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不仅要发挥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重要的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有高尚的教师职业修养,以理想信念指引教书育人、以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以扎实学识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统一、以仁爱之心不辍问道和反哺社会[11],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2.3实践重理:重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落实好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遵循。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实施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行动指南。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来看,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实践之难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宏观管理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有地方及学校中观层面的实施方案、推进策略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教师个体微观层面的学理缺乏和实践不力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在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体微观层面所面临的困难,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消解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之难,从而形成正确的实践思路和操作路径。
2.3.1明确原则: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每一个学科和课程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词汇”,课程思政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和把握本学科和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基因和价值资源,善于通过价值范式的构建把学科、学术资源与价值资源相融合为育人资源,提升教学的思想力和穿透力,真正实现智育与德育的互促互进[12]。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明白价值观引导必须以知识与能力为载体,一旦脱离这一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终将是无本之木,学生必然会产生思想抵触和价值排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课程目标设计、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充分发挥价值观引领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而不是将思政课教学中的话语、范式移植到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
2.3.2明确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学生、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实施过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必须结合党与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取向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情感领域目标的水平划分,按照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观的个性化等顺序在不同年级开展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3.3明确路径:纵向衔接,横向协同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作为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系统性培育活动,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坚持系统观念和协同思维,以课程群的方式组建团队,共同制定明晰且可行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计划,让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纵向衔接方面,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立足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求知需求,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的体育课程中,推进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纵向维度呈现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做到整体有效衔接。在横向协同方面,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明白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育人价值,不管是理论类教师,还是技术类教师、实践类教师都是育人者,需要根据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理清思政教育工作融于课堂学练、运动训练、课外实践等活动中的具体教学实施路径,并要在教学计划设计中有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思政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使之横向融通。
2.3.4明确方式:体育教师需要言传身教
“四个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四个基本要求,其强调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中“言传身教”最为具象,能够直接影响学生。
所谓言传身教是指一边口头上传授,一边行动上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之所以相统一,是因为它们在教育功能上都具有知识教育、道德示范、人性陶冶等特点。有信仰的教师讲信仰学生才能入脑入心,人格高尚的教师更有利于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学识渊博的教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动机,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时,更要做到言传身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能够精通专业学科知识、博采相关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不仅能够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而且能够通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言传身教缺一不可。但《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提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的观点,意思是说:用自身行动教育人,别人就服从;用语言来教育人,别人就会争辩是非。说明身教重于言教,也就说要想让学生接受,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因此,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应以身做则,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增长见识,成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新时代体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学生,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的神圣使命。
3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消解策略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其决定了化解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困惑需要多主体共同发力。当前,教育部已经印发《纲要》,《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在研制之中,国家的统筹规划为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践参照。另外,各个学校或学院都积极制订与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学校的领航、院系的支撑为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保障机制与实践标准。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向顺畅无阻,以下重在从高校体育教师这一实施主体出发,提出消解的有效策略。
3.1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理性
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是启功教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充分说明了“学识”和“德行”是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知识与原理的学习和深刻理解,这是科学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其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3.1.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高校体育教师为了胜任且有效地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主动学习相关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选择性地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研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经典著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深入学习相关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名著,如王策三的《教学论稿》、陈旭远的《课程与教学论》、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等。查阅课程思政教学科研论文,关注最近研究成果;关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网、求是网、理论网、宣讲家等网站,并利用“学习强国”“学习中国”等APP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夯实课程思政理论基础。
3.1.2培训学习
培训学习是指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认知与能力,高校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参加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70.65%的教师通过校内渠道参与课程思政会议或培训,36.72%的教师通过校外渠道参与课程思政会议或培训,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提升培训学习的实效,高校体育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宽参与培训学习的渠道,自主寻找校外培训学习资源,如利用教育部在爱课程网、大学MOOK、超星、智慧树等平台开发的有关思政教育的课程,或各地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政讲座等来加强学习。
3.1.3合作交流
成人质变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质变学习不是一个人的独自学习,而是需要在某个教育情境下,一个教育群体带着相同的问题、相似的经验和各自评判性的反思而进行的交互式的学习[13]。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与同行或跨学科的教师建立课程思政教研团队,重点就课程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怎样授课学生喜欢、如何对学生的思政效果进行评价等进行交流合作,聚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之难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将撰写好的教学计划设计呈现出来,按照教学顺序进行自由交流,并善于吸取其他教师在思政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闪光点,充分转化为课堂教学所用。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计划设计中,实现自我教育的合作者。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无视与偏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见功见效。
3.2掌握融通方法,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质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相互融合的过程,其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自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其三者之间的融通方法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结合《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内容要点,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掌握以下三种融通方法,以更好地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3.2.1理论与实践打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与主动建构的过程,其强调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课程思政强调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明白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不可停留于僵化的规训与抽象的说教,“我说你听,我灌你通”的填鸭式教学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当成耳旁风,不会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其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能够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通过赛事解读、教学实训、模拟训练等方式,采用课外体育锻炼、校园体育比赛、社会体育赛事等组织形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体育博物馆,走向体育竞赛活动,走向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精神洗礼、温润心灵、塑造价值。
3.2.2历史与现实打通
《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五千多年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结晶,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其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刻诠释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4]。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需要深挖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收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图片、影视资料、名人名言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献资料,用历史的视野、现实的视野,将教材中相关的历史人物、标志事件、重要理论、当下时事等作为思政内容,启发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深度思考,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促使学生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发奋读书。
3.2.3中西方文化打通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延续的血脉基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讲,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阐释西方体育文化,必然牵涉到对西方文化所对应的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的解读和评价,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小组研讨、辩论赛等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积极对话,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的分析和理解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3积极实践反思,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活动,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面临的种种困惑,与无系统的蓝本与成熟的架构可以借鉴有关,这就促使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立足课堂教学,结合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过程中需要高校体育教师遵循以下三点:
3.3.1思政元素挖掘要定位准
尽管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类型与特质不尽相同,教师挖掘独具特色的思政元素具有一定的困难,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作为所有课程思政元素的精神引领[15],并遵循适时、适当、适度的基本原则[16]。适时是指应结合当前热点话题或时事提升思政元素挖掘的敏锐度,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如抗击疫情、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适当是指应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来挖掘思政元素的提炼点和升华点,如按照《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来挖掘各专业所需要的思政元素。适度是指应结合不同类型课程内容,有效把握课程内容的扩展衍生张力,使思政元素契合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化,如田径类课程的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球类课程的团结协作、不言放弃,武术类课程的民族精神、尚武崇德等。
3.3.2课程思政实施要路向明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白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遵循清晰且科学的实施路径,应坚持以重构专业培养方案为顶层设计、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为突破口、以课程实施为主渠道、以课程评价为杠杆[17],不断探索和完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优化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活动时空、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来开展思政教育。
3.3.3思政教学反思要重过程
时刻反思是教师走向课程思政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消解课程思政教学问题的途径。高校体育教师要善于针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或某段教学经历,对照教学目标进行审视、追问、质疑、批判、总结、改进,在反思中需要将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模块化,着重考虑学生在哪个教学环节表现出兴趣、哪个教学环节需要改进以及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等,而不是只关注思政教学结果。
3.4不断研究创新,拓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指向性
课程思政是依附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形式,高校体育教师要将其作为一门学问、一种价值、一种信仰,要敢于面对教学困境、钻研教学困境,突破教学困境,创新教学形式,争做课程思政教学的领航者,引领其他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聚焦普适性问题,该问题的解决能够给体育教师提供思想启迪与实践参照。具体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3.4.1做好辨证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时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当前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唯物辩证法,通过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审视当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现状、热点与演进趋势,梳理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学术研究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不足,寻找研究突破口。从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来看,为了消解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可以就系统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
3.4.2用好交叉学科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创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需要借鉴思想政治或德育相关理论,还需要用好哲学、认知心理学与脑科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遵循宽视野、厚理论、重交叉的原则,系统探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运行机制。如利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心理特点,为体育教师化解“课程思政如何才能让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等困惑提供理论支撑。
3.4.3抓好实证调查
高校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时要避免高谈阔论各种理论,一定要抓好实证调查,从实践教学中寻找问题,从教师教学困惑中归纳问题,并从实践教学中探索解决问题方案,创新转化为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或教学计划,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实践参照。
4
结语
在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南纲要》2周年之际,本文从认识到实践的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聚焦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在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及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认识重建、价值重构、实践重理的方式来澄清问题,提出消解策略,旨在引导高校体育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本质和内涵,挖掘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独特育人价值,探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以共同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TY10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课题(2020KCS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