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专栏文章推介 |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文引用格式
李崟.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2):12-18.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李崟)
作者
李崟
上海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8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本质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胸怀天下。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体育强国建设;理论逻辑;价值立场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广泛而深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炼出的历史经验与事实真理。体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名片,体育承载着无数个体的家国情怀,体育牵动着每个中国人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充分证明了弱国体育无尊严,当代中国体育的巨大发展更论证了“国运兴则体育兴”[2]的道理。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中国人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么实现体育现代化,走怎样的体育强国之路就是摆在中国体育人眼前的时代课题。
1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3]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重要”充分肯定了体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证明体育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紧密相连的,体育事业的兴盛繁荣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体育之所以要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在于体育发展的状态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标志,正所谓体育强则中国强[3]。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任何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都拥有自己丰富的体育社会生活,体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风貌的名片。在近代中国探索民族救亡的道路上,以振兴民族体育来恢复民族青春活力,进而获得追求自由独立的革命勇气,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推行新式兵式体操,推广西方体育运动,举办体育俱乐部,组织体育比赛,等等。从新中国建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的成熟表现和大国风范已经铭刻在人类体育史上,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形象,深刻地传达了当代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发展体育事业不仅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4]
体育之所以要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在于体育发展的质量是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正所谓体育好则生活好。从国家和民族层面上说,健康问题是事关国家民族当下生存与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一个没有健康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是对整个民族负责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育是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载体,体育事业的丰富与发展既是人民现实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传达着人民精神生活的现实追求。体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在多深层次上回应人民对全面发展的需求,决定着体育能够为人民提供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人民在体育中可以充分获得展示自身本质力量的平台,能够将自我的自由个性充分展示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育兴盛的国家和民族,不仅仅获得了强身健体的现实物质成果,更塑造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
体育之所以要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在于体育发展的程度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的重要标志,正所谓体育兴则自信强。体育是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其本身是一种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5]。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体育甩掉了落后的帽子,迈开了新步子,在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5]。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漫长的文明历史使得中华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诞生了极具中国特色又影响世界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体育能够更为清晰地传递出民族的时代脉动,同时也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淀内在的文化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6]。一个意气风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有着与之相匹配的体育事业,在多元文化冲突的文化舆论场自证、自明。
2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体育发展之路
2.1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体育工作
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起,体育始终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培养革命力量、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和关心下,体育事业进入到国家整体性建设的视野当中,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内容。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有了“火车头”和“发动机”。使“新中国体育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焕然一新的中国体育人像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开始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5]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体育事业在党中央的关怀指导下,开始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一以贯之领导和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是党的重要政治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强调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为体育谋发展、话新篇,始终强调: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5]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全面覆盖的健康中国战略,使得新中国体育事业得以在党的政治领导下,有效整合发展体系,充分调动发展资源,突出打造辐射效应,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体育发展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使体育热、奥运热、健康热成为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面貌。
2.2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体育发展之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立场决定着我们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我们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而言,实现现代体育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才是其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人民的前提。对中国来说,现代体育是近代开埠通商之后的“舶来品”,现代体育强调的高强度对抗竞争、团队竞技以及对于锦标、纪录的追求,都使得熟谙静守、以戈止武的中国人耳目一新。现代体育运动遂成为早期中国现代教育的必修课,新式学堂、大学中的青年都以习练现代体育为风尚。从早期的被动接受,到自发学习、自觉应用,到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发展,百年之间,现代体育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出符合中国人文化习惯、适应中国人身体素质、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体育项目得以普及,同时也在竞技运动中形成了中国风格。就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经验而言,现代体育在中国发展历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道路本身必须秉承着中国式的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与中国人民现实诉求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中国自身的现实国情,决定我们有理由也有底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一切关于体育发展的本本主义,从中国自身发展现状出发,从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出发,从党领导中国体育发展建设摘下“东亚病夫”污名、建设“体育强国”的现代体育发展经验从发,从解决中国体育发展问题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中国方案。
2.3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体育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全部成果与发展都是人类实践发展的结果。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庞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让体育事业发展的红利惠及14亿人口,就必须充分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任何大事在14亿人民面前都不算是大事,任何小事乘上14亿就是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1]中国体育事业是人民的体育事业,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就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是人民积极参与中国体育事业推动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发展之路。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当代人生活方式现代化、文化生存现代化、个性追求现代化的缩影,体育现代化展示的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人的精神缩影。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必然是不同于体育史上西方体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现代体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在已有的体育现代之路上充满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压抑与规训,对于记录、锦标的过度追求早已经抛弃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德性而非记录的体育本质,现代体育以社会规训工具的方式而存在着,镁光灯下的体育赛场是资本的竞技场,是媒体舆论搏杀的角斗场。很显然,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必然不是西方伴随近代工业文明兴起而依附性完成的体育现代化,而应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符合中国历史、现实实际的体育现代化。这种体育现代化之路不是资本逻辑宰治的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单纯追求记录、金牌、锦标的现代化,而是服务于人民的现代化,是一种扬弃了体育发展功利性目标以人为本的体育现代化,它呈现的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的体育现代化,体现国家进步民族发展的体育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并且服务于中国人民的体育现代化。
2.4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无论是当今时代还是千年之前,体育活动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史等长,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任何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都拥有着自己丰富的体育社会生活。可以说体育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风貌的名片,显而易见地揭示着一个民族和国家所拥有的生机与活力。对于中国而言,近代中国在封建君主专制和礼教文化的束缚下日薄西山,呈现出龙钟老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科技、文化都进入整理总结期,以考据代替创新,对于科举八股的热情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成了整个民族文化走向孱弱的“助推器”,直到中华民族被冠以“东亚病夫”的污名。在近代中国探索民族救亡的道路上,以振兴民族体育来恢复民族青春活力,重塑中华民族形象,进而获得追求自由独立的革命勇气,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推行新式兵式体操,推广西方体育运动,举办体育俱乐部,组织体育比赛,凡此种种皆历历在目。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发现,体育与一个国家兴衰荣辱之间的巨大关联,体育能够塑造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苦苦追寻和探索的伟大梦想,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无论从近代历史经验还是从新中国体育的建设经验来看,中国体育都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对于树立富强中国形象的梦想。另一方面,体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对于塑造中国当代社会梦想的功能尤为突出,从新中国建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的成熟表现和大国风范早已经铭刻在人类体育史上,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形象,都深刻内化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坚实力量。“发展体育事业不仅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4]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发展之路。
3
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的基本目标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党中央自十九大以来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就是以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在国家全面建设布局中,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高赋能地完成体育强国建设。
3.1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
没有健康的民族必然没有未来,没有健康的国家必然没有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强调把全民健康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内在前提,没有全民健康的体育强国是不可持续的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进程中,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成为社会的共识,全民健康也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也将“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并在重大工程专栏设立相应的项目,使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两大民生工程在更深层上、更广范围中实现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形成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要通过发展体育运动以不断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与健康。”[7]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谈道:“中国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我们将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同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8]人民的健康问题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建设体育强国不是追求锦标、奖牌的“锦标主义”,运动既是良医又是良药,以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打的是体育强国的底子,纫实的是体育强国的里子。只有全民健康的前提下,体育强国才能真正成为普惠14亿中国人的国家战略,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体育人才。
3.2以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的体育名片,竞技体育发展得好不好、强不强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情况、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强调:“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6]。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就是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通过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协同推进中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出发,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中,明确“举国体制蕴含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秘诀之一。”[5] 同时积极强调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形成建设体育强国合力,这是新中国竞技体育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在过去的70多年里,举国体制使得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逐步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5]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国竞技体育更加要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体制内力量,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不平衡性发展问题更加严峻,要进一步充分调动全社会优质体育资源向竞技体育聚集。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为中国国家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以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也进入体育领域,使政府专办的体育发展模式向主体多元化、形式灵活化、合作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使竞技体育充分获得社会优质体育资源,继而中国竞技体育运动进入快车道。服务体育强国战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需要在新中国体育发展经验中吸取力量。历史经验表明,举国体制在我国的应运而生是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体制优势的竞技体育发展有效保障,是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宝贵中国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中,必须坚持以举国体制为基础,将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发挥到最大效应,使举国体制赋能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增效相结合,使竞技体育不仅能从体制优势中受益更能从市场中受益,同时也能通过市场形成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发展的良性辐射效应。
3.3以体育产业支撑国民经济
建设体育强国不仅仅是实现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更是要建设一条纵贯体育事业发展的产业链,使体育能够实现复合型增长,成为提升人民生活福祉、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充分肯定和强调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表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8]《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这一数字较2019年的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长69.5%,显著高于2016年至2019年的规模增速(55.3%)。体育产业总规模的顶层设计以及增长预期,都充分说明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开始进入国民经济顶层设计的视野之中。围绕体育产业可以形成一个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丰富产业链。在市场性体育项目的带动下,上游通过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运动科技类项目与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有机融合,中游体育装备制造与市场营销围绕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技术设备落地形成有机的市场整体,下游相关服务业则随之联动,形成一条拥有着无数经济血管的体育动脉。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体育在乡村振兴、养老医疗、吸纳就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都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持续贡献。与此同时,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体育产业的丰富与发展又积极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积极建设国内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欧美等老牌体育强国相比较,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大、可塑性强。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应该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在建设体育强国历史进程中,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展性指标,使体育产业进一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4以体育精神推动文化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文化气质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外化的行为方式与精神风貌。体育是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是文化为人的体育行为提供的价值底蕴和鲜活印记,每一种体育项目的诞生与发展都是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力量,探求实现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体育既是文化的生成物,同时也是在社会交往中推动文化前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5]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人历代实践与奋斗经验的总结,是体育人家国情怀的深厚表达,也是现代体育人发展体育事业的价值追求,中华体育精神凝塑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文化价值内核。体育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软实力蕴含文化竞争力,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5]建设体育强国就必须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丰富、繁荣的体育文化,而体育文化的繁荣本身也将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体育就是人的社会意识在身体行为上的表达,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是社会存在所赋予的,中华体育精神不仅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社会意识层面的真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漫长的文明历史使得中华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诞生了一大批独一无二极具中国特色又影响世界的体育项目、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育更为清晰地传递出民族的时代脉动,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淀内在的文化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9]“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6]。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促进国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3.5以体育交流助力文明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0]体育是一种世界的语言,以体育活动搭建文明的桥梁,在人类体育史上屡见不鲜。“体育在对外交往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种推动文明互鉴的共通语言,能够有效克服不同人民、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隔阂,架起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推动各国在对外交往中实现求同存异,为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发挥纽带作用。”[5]新中国重返奥运国际大家庭40多年来,新中国体育的快速发展使得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身影频现。中国迅速提高的竞技运动水平、开放包容的气度胸怀,在历届奥运会赛场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深切传达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旋律,始终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带入奥运赛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功能,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强调:“中方支持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愿继续同国际奥委会就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在促进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合作。”[5]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体育文化资源,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中国体育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更是全人类的体育财富。任何一个国家、文明都不是一座孤岛,现代体育本身就是社会生产的产物,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从未停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之路,势必是一场人类意义上的社会变革。体育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强劲发展无论在以往历史中,还是当今时代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也必将为世界体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
以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4.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指引下建设中国体育发展新道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本质上就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体育发展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这就决定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发展新道路就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发展中国人的体育运动,回应中国人对现代体育的需求与向往,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体育建设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中国体育人为世界所做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建构的现实路径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引下,明确政治方向,凸显主体力量,拥有环球视野,实现三位一体的建构模式。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征途上,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历史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中国体育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关系到一代代中国人切身利益的民族事业,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矢志不渝的精神,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伟大力量。经历了百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执政理念还是执政方式上都日臻成熟,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当代体育是人民的体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体育,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人民对丰富体育生活的需求仍然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依然矛盾突出,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必须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发展的持续性、方向的正确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贯彻党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道路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中国体育事业不走深陷资本逻辑宰治的发展歪路,不会沦为特殊阶级攫取社会财富的发展邪路,不会变成与人民根本利益相对立的死路,才会真正把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走正、走稳、走好。
4.2坚持人民立场
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崇尚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底色,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归根到底就是建设人民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追求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实追求就是体育新道路的建设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路建设中,将人民所需、人民所盼、人民所愿的体育需求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能使人民对于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期待成为一句空话;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建设上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建设之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建设上将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相协同,使人民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升,体育生活的丰富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节奏相一致,使体育科学、体育理论、体医融合、运动健康的最新成果能够惠及人民群众,实现共建共享。
4.3 坚持全面发展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全面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只有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才能真正处理好体育建设本身的问题和体育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方向,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要充分考量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走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之中,形成新的良性互动,即群众体育有机补充竞技体育在丰富人民体育生活需求上的空白,同时竞技体育能够充分引导群众体育发展,为群众体育建设输出体育科学理论,使群众体育建设更具科学性、更有层次感、更有选择性、更有获得感。
4.4坚持胸怀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情怀使得中国文化在内生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体育现代化问题关乎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体育生活丰富程度,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发展道路问题本身就具有世界性意义,同时因为当代体育自身具有世界性,使得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从顶层设计到现实建设都拥有了世界性。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的体育发展道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决定了党能够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体育发展道路的理论与现实逻辑,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拿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发展方案。站在人类历史高度,胸怀天下,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以体育架设人类沟通交流的桥梁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的重要方式方法。“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为人类外交史上常被人津津乐道的美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导下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体育发展之路的过程,就会清晰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之于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意义。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体育发展成为联系全世界人民血肉联系的纽带;坚持胸怀天下,就是站人类文明整体性发展的角度上,使体育发展成为文明互鉴交流的桥梁,摒弃“文明的冲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体育成为人类文明的“万花筒”;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向世界传达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愿望与情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建设初衷,使体育成为传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信使”,使中华文明、中国道路更好地走向世界。
5
结语
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断前进,是党的二十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出的明确发展方向。中国体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底层逻辑,深刻把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体育事业建设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立场。在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体育正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全球视野和胸怀天下的历史文化情怀,走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道路。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TY003);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ZX2018-ZK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