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点推介丨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结构探索与培养路径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

刘瑞,魏世杰.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结构探索与培养路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3):85-92.

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结构探索与培养路径探究

(刘瑞)

作者

刘瑞,魏世杰

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国之大计,关键在人才,成才之本重点在教育。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体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能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教育。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专业院校作为育人成才的第一阵地,亟待提炼体育育人的核心素养,通过培养体育人才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赋能,进一步促使体育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结构,总结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并构建新时代体育人才多维培养模式,旨在为新时代体育院校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体育学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取资料,而后在没有预先假设的前提下,直接以观察入手收集原始资料并借助NVivo软件分析访谈资料,归纳式编码构建理论。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文献资料对形成理论进行饱和度检验,通过“饱和度检验—扩充理论—再检验—再扩充”,不断循环以达到理论饱和。

1.2资料收集

探究新时代体育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的构成,二是高校应如何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因此,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编制涵盖6个开放性问题的《体育院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构访谈提纲》,对参与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主体进行访谈,获取访谈资料,深入分析以全面了解新时代体育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培养途径。访谈核心问题包含有各类群体对于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的理解、培养途径、培养改革措施三个维度,对于访谈提纲的编制征求3名专家学者的建议,从访谈内容、结构、修辞等方面进行了三轮修改,形成访谈提纲如表1所示。

为保证访谈数据的科学性,确定25名访谈对象,其中体育院校教授8名、国家队教练员4名、大学体育教师5名、权威专家2名、体育院校优秀毕业生6名。主要采用面对面访谈与线上访谈(电话访谈、视频访谈)的形式,将访谈录音资料逐句转录为文本资料,最终形成共约11万字的访谈资料。访谈对象信息略

2

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结构研究结果

2.1开放编码

课题组成员将有效采访样本中的25本原始数据材料、32篇中文核心文献以及16篇外文文献,导入NVivo软件并进行了编码和分析,最终得出约1 305条原始语句,在对其进行标签化处理之后,共获得与其相应的标签化节点374条,见表2。

而后在此基础框架上进一步归纳了11项范畴。但初始资料初次开放编码并未达到理论饱和,新增15篇相关文献并加入5条专家视频访谈记录,不断比较和整理概括后达到理论饱和,经过持续比较精简至59个概念15个范畴,如表3所示。

2.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目标是对开放编码过程中“分裂”或“破碎”的资料有策略性地进行重组,汇总有相似编码的资料,将其重新排序归纳到新的概念类别下,进一步发展范畴。本研究根据已凝练的范畴,最终形成内在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3个主范畴,见表4。

2.3选择性编码

基于已经形成的类属及其关系,提炼出唯一核心范畴,围绕主范畴脉络进行梳理概括,形成理论框架。通过对内在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这3个主范畴的深入探究,本研究最终将选择编码归纳为“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结构”。对围绕主范畴的脉络概括为:体育是对身体的淬炼亦是对人格的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爱国情怀、抗挫折能力、尊师重道、同理心的内在品质是新时代高校体育人才教育之“基底”,而后在教育培养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其理论知识、专项运动能力、多学科素养、专项审美能力、大数据思维的运动领域专属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 “专业与精深”,为形成职业素质做必要积累;最终塑造具有爱岗敬业、终身体育观念、严于律己、思辨能力、执教能力的职业素质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者既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层次的递进,形成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集思想态度、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等于一身的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要求,如图1。

2.4理论饱和度检验

在本研究前期所获取的文献资料除去纳入本研究分析的文献后,在292篇中文文献与27篇英文文献中随机抽取10篇文献为参照,对其文献内容进行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并无新概念节点出现,至此可以认定本研究编码内容已饱和。

3

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结构内涵解析

3.1人才培养之基:内在品质

内在品质是指个人的在参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有关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中逐渐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成熟的社会道德取向特征和行为的特点,决定了个人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对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认识态度,是指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所逐渐促成的一种内在精神世界。任何的一个品质都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即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 这四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1]。新时代体育人才所需内在品质包含有“高尚品德、爱国情怀、抗挫折能力、尊师重道、同理心”5个范畴,其主要指向自主人格、人际交往、国家情怀3个层面。

“高尚品德”的塑造即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亦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2]。高尚品德的培养是自主人格完善的关键,个体的品德修养深刻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其塑造及良好社会体育道德风尚的形成,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新时代体育人才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承载着传播体育知识,发扬体育精神之时代重任。因此,高尚品德是新时代体育专业学生成才之本,亦是其坚定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光发热之源。

“爱国情怀”之内涵是建立高度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是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3]。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爱国情怀培养的主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新时代发展所必需,国家强盛所必需,更是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4]。“爱国情怀”的培养正是促进新时代体育人才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抗挫折能力”主要是指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具有克服挫折的意志品质,能在逆境中合理管控自身情绪。当今世界的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5]。体育专业大学生要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之体育人才,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难以成就伟大事业。抗挫折能力的提升亦会强大自我内心,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体育为人生赋能的体现。

“尊师重道”实为一种先进、科学的社会意识,其在各国历史上对社会存在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6]。体育在言传身教中育人,需要为师者身体力行,运动技能的习得更需要知行合一,所以尊师是体育之必修。

“同理心”主要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倾向,既包含识别、分辨他人情绪的认知成分,也包含与他人感同身受的情感成分[7]。同理心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8]。同理心有助于提升个体与他人沟通效率,促进人际协同合作,增强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同理心的培养可以使个体间的沟通更加深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换位思考也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升育人能力。

3.2人才培养之重:专业技能

现代训练理论认为,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学科综合因素“最佳”组合的过程,通过科学设计、有序组织的运动训练活动,才得以实现训练参与者竞技能力的定向发展[9-10]。运动能力是体育专业学生之必需,而新时代对体育人才的要求除要具备一定专项运动能力之外,同时也需要明确体育训练内在逻辑,能做到以多学科视角多维度分析运动相关问题。此为新时代体育人才发展核心素养之“硬实力”[11],其中包括“理论知识、专项运动能力、多学科素养、专项审美能力、大数据思维”5个范畴,其主要指向基础能力、科研能力2个层面。

“理论知识”主要是指与基础学科文化知识与体育相关学科知识。实践是体育的主要形式,而缺乏理论指导的体育实践是没有高度的实践,体育理论知识为体育实践起到了规划导向作用,所以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才能使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所保障。新时代体育人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亟待做出改变,摒弃传统“重技能轻文化”观念,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专项运动能力”是体育专业人才所必备基础关键能力,具体是指专项运动所特有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专项运动能力是成才之关键,以实践所出真知结合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填补理论与实践之偏差。

“多学科素养”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素养。新时代需要的是多样化、创新型卓越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多学科素养”服务于体育学科,提升体育科研能力是新时代对体育人才的新要求。

“专项审美能力”主要是指对体育运动美、精神美、人体美的认识、评价、感受、鉴赏、欣赏以及创造能力。体育是对身体的教育,身体之美在于运动中操控身体带给外界赏心悦目的动作美感。体育也是对人生的教育,人生之美在于内心精神追求。在对体育运动的观赏和实践中健康、激情、活力、毅力、互助、团结、友爱等美学元素直观地表现[12],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观赏、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新时代体育人才应是具有塑造专项技能形体动作美之人,是能深刻地感受体育运动魅力并将其中之美发扬之人。

“大数据思维”主要是指重视大数据技术,且能对大数据之间引发的相关关系进行思考,可概括为思维的整体性、发散性与相关性[13]。新时代体育人才要培养大数据思维。整体性思维用于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相关性思维用于探究数据间相关关系,发散性思维用于在数据的实时变化中预测发展走向。

3.3人才培养之果: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14]。体育院校大学生更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生力军,具备优良内在品质的同时取得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在未来工作的岗位上得心应手,融入未来社会发展大潮,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5]。新时代体育人才所应发展职业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终身体育观念、严于律己、思辨能力、执教能力”5个范畴。

“爱岗敬业”是指高度认同、热爱本职工作并能严肃对待自身工作,忠于职守并对职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16]。爱岗敬业是实现职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主要渠道。新时代体育人才肩负建设体育强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体育力量之重任,都需要具有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形成整体合力、发挥整体功能,进而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终身体育观念”是指人要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理论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追求高质量健康生活[17]。“终身体育”是体质发展的一个时间性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体育应该是互相连接的统一整体,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18],体育人才需理清其脉络,秉承其理念,能育人亦育己。

“严于律己”主要是指以内化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19]。自律是形成体育秩序的基本前提,也是形成体育风气的保障。新时代体育人才身负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风气之大任,欲成模范必先律己,以自律育人,以自律品质影响他人感染他人。

“思辨能力”主要是指利用科学思辨论证的基本方式、理论与基本原则方法去进行理解、思维、表现、交流、实践、研究分析和理论探讨活动的基本能力,具体的内容还涉及理性科学的逻辑思维和理解分析能力、科学的辩证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思维的分析研究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科学灵活思维的综合应用和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等[20]。新时代体育人才应为创新型、科研型人才,要能明确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探究问题的产生的多维度原因,具备以辩证思维实践探索事物形成发展之内部规律,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即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主要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多年运动训练经历相结合,使所学内化于己,通过四年学习经历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持续学习以及创新能力。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已经由聚焦学校课余竞技运动训练转向由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所构成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1-22]。体育不只是浮于表面的身体锻炼,更是对个人品质与生活习惯的塑造,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悟,创新发展。

4

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型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质性研究结果,将科教融合引入一流专业体育人才培养实践,以运动训练教学建设与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为主题,构建新时代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院校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4.1运动训练教学体系建设

运动训练教学体系建设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提升自身“硬实力”之关键,也是高校立德树人之主要途径。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运动训练教学体系建设涵盖:管理模式、外聘教师、专项训练、社会实践四个维度,并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其培养体系如图3。

4.1.1管理模式优化

管理模式优化核心围绕学生高尚品德的塑造,具体优化措施包括:“3+1”模式、“双专培养”模式。“3+1”模式是指学生入学后前3年先在学校完成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实验及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进行科学研究和实习实训。在科教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开始试行“双向培养”,即学生入学后可除了自身专项以外还需要选择一个其他专项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

4.1.2高质量外聘教师队伍建设

将长期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科研攻关人员和历届奥运会冠军教练员作为授课一线教师,定期组织举办专题课堂培训或专题讲座,便于将体育科技前沿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科学热点、发展趋势和世界体坛一流的技术理念等引入课堂,拓宽教学思路,为进一步培育高素质创新性、实用性体育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1.3专项训练规划

专项训练规划其核心要义是提升大学生专项运动水平,以日常专项训练课程稳步提升运动能力,以阶段性参与专项竞赛检验所学同时审视自我。专项训练课程是学生专项竞技能力提升的最根本途径,要做到勤练,“勤”是要以教师的“教”,激发学生的“学”。专项训练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寓于训练过程之中,以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尊师重道观念,在高负荷训练中教师之鼓励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

以赛促学。专项技能的学习成果只有通过比赛才能最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定期举办校园比赛可以促使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践自身所学,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在 “理论 —实践 — 创新 — 理论”不断更迭的过程中持续创新,以赛促学,如图4。

4.1.4社会实践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提高实习实训成效,将实习实训环节分为“初、始、中、末”四个阶段:在实习之初以“认识”为主,了解实际工作所需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以引导学生感受体育项目的迁移性,使其尽快适应由学习环境到实际工作岗位场景的切换。在实习之中以“积累”为主,在有一定的随岗经验之后,开始尝试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岗实习的过程中辅以思政教育,学会自省,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强化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神。在实习之末以“总结”为主,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反思总结,进而成为一名具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4.2科学研究课程建设

科学研究课程建设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发展自身“软实力”之主要途径,也是高校顺应发展潮流培养新时代国家、社会所需人才之必要手段。2015年8月国发〔2015〕50号文《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倡高校设立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相关专业,鼓励高校采取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跨界复合型大数据人才。基于此建设的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课程涵盖:理论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安排、校企合作专项结合实践四个维度,并将大数据思维引入科研课程教学始终。其培养体系如图5。

4.2.1理论课程设置

为弥补体育生数理知识缺乏短板,在原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大数据学科基础课程,其核心要义在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素养。在学生入学后前3年的公共通识课中增加开设基础数理课程巩固基础知识,了解大数据的底层逻辑,提升学生数理逻辑能力。同时开设运动训练数据挖掘课程,培养学生对于训练数据的敏感度,提升学生对训练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4.2.2实践课程安排

通过开设竞技训练数据挖掘实践课程,使学生将所学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数据以及运动训练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数据采集能力,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提升数据挖掘能力。

4.2.3校企合作

依托学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与校外体育大数据机构合作,通过在企实习给予学生技术指导。

4.2.4专项结合实践

将专项训练经验结合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等实习经历,将学习成果汇编总结,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专项技术数据模型构建。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新时代体育人才所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内在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构成,其中内在品质包括高尚品德、爱国情怀、抗挫折能力、尊师重道、同理心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论知识、专项运动能力、多学科素养、专项审美能力、大数据思维五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养成需从爱岗敬业精神、终生体育观念、严于律己、执教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入手。

5.2建议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看,近代大国的崛起往往与体育的繁荣同向而行,体育事业的兴盛是国家崛起的重要推力。在体育人才培养领域体育院校因其体育专业师资雄厚、体育运动校园氛围浓厚、高水平运动员基数大等特点,相较于普通高校更具专业优势,实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我国体育院校建立健全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体育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代主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与体育强国战略紧密连接起来。需要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科、术科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科研参与,以此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体育人才。通过对新时代体育人才“画像”,总结提炼其核心素养,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需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特点以及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使体育人才培养多元化。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20FTYA001);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22GA060);武汉体育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2022QS05) 。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