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点推介丨学科交叉视域下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

齐大路,王雷.学科交叉视域下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6):77-84.

学科交叉视域下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

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齐大路)

作者

齐大路1,2,王雷3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 福建 福州 350122

  2.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3. 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单一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发展迅猛,新的学科分支和增长点不断涌现,许多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多年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在学科交叉的联合攻关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1]。学科交叉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突破和知识创新的催化剂,也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人才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知识创造和研究资助的一个重要议题,许多科学政策通过创建多学科中心以及增加跨学科合作的资金量来鼓励具有高期望值的跨学科研究。在政策和资金的偏好驱动下,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变得越来越具跨学科性,由此诞生的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地引用外部学科的知识。

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学科基本理论与学科建设等研究领域也开始借鉴国外优秀研究经验,积极探索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对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价值与路径。体育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消弭了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为多学科交叉与新学科诞生提供了媒介作用[2]。学科交叉已经形成体育科学研究的独特方式,而基于知识流动主题开展的体育科学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将知识流动与学科交叉结合起来,是考察学科演化历程和发展趋势,培育学科增长点和新兴学科的主要手段和路径。因为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或运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和概念等学科知识研究体育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体育学科知识的进步,还有助于研究人员揭示体育学科在知识流动中被隐藏的学术信息[3],对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学术界在从事体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时,应进一步延伸到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全面研究,重点关注体育学科的知识演化、知识生产、知识输入、知识输出等领域,从学科发展和知识生产的目的出发,把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学科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考察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之间知识流动的量度、路径与机制,进一步促进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知识创新和跨学科合作,为提升体育学科发展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Web of Science、Sci-Hub、ProQuest、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检索文献,国外文献采取“knowledge”“knowledge flow”“knowledge transfer”与“sports”“sport sciences”“physical education”“kinesiology”相互组合的方式,国内文献以“知识”“知识流动”“知识溢出”与“体育学”“体育科学”“体育学科”相互组合的方式,时间跨度均为2000-2022年。检索出国外文献75篇,剔除相关性较差的文献22篇,最后得到53篇,中文文献117篇,剔除相关性较差的文献25篇,最后得到 92篇。基于上述145篇国内外文献,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现状、特征及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为我国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带来启示,助力我国体育学科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1


知识、知识流动与学科知识流动的基本认识

知识,广义上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上指学术、文化或学问[4],它是知识流动的主体。知识流动是指在特定情景中,有一定需求的知识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知识合作、知识扩散、知识溢出和知识转移等,其目的是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实现知识互补与知识共享[5]。现实中知识流动存在文化传输、信息共享、观念流动和学术交往等多种形态,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这些都可以用来描述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流动现象。显性知识的流动主要借助仪器设备和出版物等实物载体,通过技术合作和专利转让等方式实现,而隐性知识由于传播阻力大,黏性强,流动形态一般偏向于“紊流”[6],主要通过经验分享和交流互动等形式来实现。知识之所以能够在知识主体之间流动起来,就是由于知识主体本身所包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不同,形成了知识势能差,而知识势能差就是引发知识流动现象的主要原动力[7],具有高知识势能的知识主体通常会向具有低知识势能的知识主体进行知识流动。知识流动的过程是知识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知识传递过程或知识处理机制,是知识发送者将其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后,使其进入知识流动通道,由知识接收者完成解码,最终实现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和吸收,完成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它具有方向、内容和载体等三个至关重要的属性[8],分别决定着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共享的知识内容及传递知识的媒介。

学科知识流动是指在学科领域内知识传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以实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它也是通过个体或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等形式来实现的。如在科学研讨中,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探讨和借鉴,储备新知识,共享新观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本学科知识体系;在学术文献中,参考文献的引用过程明显记录了显性知识流动的轨迹,引文内容体现了学科间知识流动的内容,反映了学科间知识流动的现象。从知识的视角来看,学科知识流动和知识流动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学科发展领域和学校教育领域缺一不可。学科知识流动是知识流动在学科知识增长与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求,是知识流动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方面的延伸;从学科的视角来看,学科知识流动是知识流动产生交叉科学或跨学科学以及反映学科知识间内在关系程度的有机结合。厘清知识、知识流动、学科知识流动之间的关系,为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提供了思维理路。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指向是体育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知识在学科内部和学科外部的自由流动,包括知识输入视角的流动和知识输出视角的流动,这两种不同视角知识流动的差异能够反映出体育学科在学科群中的学科地位和知识势能。体育学科知识流动是学科知识流动的延伸,具有体育学科知识增长的独有特色,与其他学科知识流动共同构成了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成为探讨学科知识流动结构,揭示学科之间相互引证关系[9]的重要平台。

2

国外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状况及其特征

2.1注重采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相关问题

20世纪末期,国外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学科知识的跨机构或跨国家流动,并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在知识流动的基础上知识增加的内容有什么,用代理指标衡量知识流,然后用网络分析法探讨其流动机制。对体育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国外研究着重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定量研究梳理体育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动态与未来趋势。并运用共被引分析、共被引聚类分析、文献耦合等计量学方法,揭示体育传播学学术著作、有影响力的作者、理论的发展、传播和知识建设过程,并绘制了发展示意图[10];另一方面,着重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带来的重要价值。美国学者认为运动技术教学在社会科学知识领域和自然科学知识领域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重要关系,彰显了自然科学在体育学科知识生产中的主导性[11]。这些研究内容强调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的科学性,主张从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过程、绩效、作用等方面,多维度探讨体育学科知识流动所形成的网络和向度,使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学术研究既具有科学性又凸显价值性。

2.2主张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

国外发达国家主张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以提高运动管理效率,已经成为各国对体育学科知识研究的一条主线。美国奥林匹克训练中心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一流的训练设施和最先进的运动科学技术,将科学理论和运动实践完美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体育学科知识向体育运动实践流动;澳大利亚联邦运动委员会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研究中心,通过开发高科技训练方法,将科研成果引入训练和教学中,使运动员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用体育学知识[12]。有学者认为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能力的不同可以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两种功能,要么使工作标准化并提高效率,要么培养创造力并增强学习能力[13],应当加强如何提升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能力方面的科学研究。因此,有学者指出应当让体育学科专家与体育教练员直接沟通交流,这样才能直接将学科知识转移到体育运动实践中去[14],并实验证明了伤病预防和恢复、个人技能发展和心理训练等是最被希望能够传递给体育教练员的知识[15]。可以看出,国外对于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的观点较为一致,均侧重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的管理以提高管理和运动效率,切实提高体育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价值展现。

2.3重视在学科交叉研究中探讨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关系变化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跨学科性质的体育学科知识转移或流动的学术研究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在跨学科研究过程中,学者不仅对不同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交流迁移等知识整合现象和特征进行了研究,还开展了对45个学科之间关系的探讨。在科学大发展的背景下,体育学科跨学科性质和知识整合的进程不断增强,骨干学科数目不断增长,经历了单学科研究起步、双学科研究拓展到多学科研究协同共进的发展历程。现代体育学科多个分支学科运用母学科的理论开始进行科学化探索,逐步实现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六大学科是与体育科学相关的核心学科,它们是西方体育科学最传统和稳定的知识来源[16]。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引入动态知识整合框架,模糊了体育学与生理学、生物力学、心理学、现象学和社会学之间的界限[17],因此电子竞技被认定为数字机器和体育学科相交叉的跨学科,与现象学、认知科学、电子竞技文化、生态心理学和电子竞技伦理学等学科内容密切相关[18]

3

国内关于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进展

3.1经由体育知识向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过渡的研究

体育学科发展轨迹从体育知识研究缘起向体育学科知识研究延伸,再到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的深入,经历了学科发展特有的内在规律。体育知识是一般公众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的通用了解,体育知识研究更关注于传播和实践层面,重在研究如何传播体育知识以及如何将体育理论转化为体育实践,而体育学科知识则涉及更多深入研究体育学原理和知识的专业知识体系,体育学科知识研究是对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理论及具体实践上进行的研究,重在探索体育学科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二者有着不同的学术意义。体育知识作为体育学科最微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术性”的体育学科提供了基础研究的视角和对象[19]。对于体育知识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末,学界更多将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基础学科等同,将体育的概念与属性、功能与价值、资源与利用等基本理论看作体育知识,并对体育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和产权保护[20]。21世纪10年代开始,有关科学化探索体育学科发展路径、定量识别体育学亲缘学科、分析体育学科知识演化与知识结构特征、跨学科主题教学空间的革新[21]等涉及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学术研究逐渐兴起。相对于体育知识和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对体育学科的缘起、发展和再生的规律性认识和成长特征的归纳具有较大的进步性和科学性。在确定体育知识边界和厘清体育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能够助力探明体育学科发展逻辑和发展趋向,为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提供学理贡献。

3.2采用多样研究方法开展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相关研究

文献引用关系与知识流动存在内在关联,为借助引用关系表征知识流动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22]。文献计量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中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1)引入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网络特征、流动速度和广度强度。并采用多种研究工具分别实现了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Citespace软件探索知识流动的研究现状,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编写程序爬取、整理国内外引文数据,使用VOSviewer构建时序网络、合作网络与研究主题网络,利用 ROST content Mining 数据挖掘软件对题录信息进行文本抽取,应用 Co-occurrence软件提取关键词并建立关键词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2)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计算节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个体层次指标,探索知识吸收载体与知识流出载体之间的共现数据、合作数据和引用数据,并分别建立主题网络、时间-期刊共现网络、作者-基金共现网络等[23]。或是利用Netdraw 软件绘制不同时间段引文网络图,获取相关的学科交叉评价指标,分析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趋势。(3)运用巴雷托(帕雷托)分析法对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亲缘关系进行定量识别,揭示体育学科知识的学缘关系[24]。(4)通过多维尺度法和系统聚类法分析不同时期体育学科知识吸收与流出的主题。(5)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探析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体育学科引文知识流动的策略。

3.3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的视角研判体育学科的知识类型

在学科成长的进程中,既有广泛引入外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又将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输出到外部学科,从而实现自身发展与学科拓展的良性循环。学界基于体育学与外部学科之间的引文关系,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视角开展了对体育学科知识类型的研究。1981-1990年间,体育学科尚处于恢复与发展阶段,学科还不够成熟,知识体量较小,主要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和人文类学科群发生知识流动,知识输入量远大于知识输出量,学科理论知识尚未得到外部学科的认可,学科影响力较低,体育学科完全属于“知识输入型”学科。1991-2000年间,体育学科的知识体量和知识流动量均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之发生学科交叉和知识流动的学科群与上个时期相比增加了经济学学科群,且向外部学科的知识输出量也在逐渐提高[25],体育学科显现“知识输入型”与“知识输出型”并行的局面。进入21世纪后,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愈加频繁,与之发生学科交叉和知识流动的学科群在稳定的基础上学科数量进一步扩大,知识流入量逐年增加,知识输出量也增长明显[26]。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越来越多的外部学科从自身学科视角逐渐开展对体育现象的研究,开始有意识地吸收体育学科知识,使得体育学科知识输出量的增速开始超过内部知识流动量的增速[25],体育学科逐渐向“知识输出型”学科转变。体育学科知识类型的转变有助于加深学界对体育学科性质的重新认识,反映了学科“自繁衍”的独有特征和“外拓展”的学科影响,有利于客观评估体育学科在整个学科群中的地位,有益于体育学科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3.4以知识流动量为标准识别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的亲疏关系

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流动是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基本形式和具体体现,而知识流动量是表征学科间亲疏关系的重要指标。学科间知识流动量越大,说明学科间的关系越密切,反之,则关系越疏远。体育学科是由不同子学科交叉汇聚组成的学科群,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基本属性。因此,学界主要以知识流动量为标准识别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帕雷托分析法中累积贡献度≤70%时所包含的学科称为体育学亲缘学科的判断标准,1979-2011年间我国体育学科知识输入型亲缘学科有20个、知识输出型亲缘学科有18个,同处于两个视角下的知识互惠型亲缘学科有11个[27]。亲缘学科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出体育学科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知识势能的高低和知识外溢效应的强弱,而从亲缘学科类型的动态变化中也可以考察出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演变历程。从2014-2018年间外部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输入情况分析,社会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和哲学4个学科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亲缘学科[28]。2015-2019年间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亲缘学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及教育学原理等[29]。从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性质演化历程的视角发现,体育学科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30]

4

国内外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体育学科亲缘学科全面性和科学性的研究不足

亲缘学科是体育学科关系最为紧密的学科群,是体育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保障,在体育学科研究的同时往往会有亲缘学科的研究伴随其中,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体育学亲缘学科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体育学亲缘学科”为研究对象或研究主题的文献十分匮乏。已有研究多是在以学科交叉或知识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框架内,将“亲缘学科”仅仅作为一个学术称谓或学科分类用以辅助研究,又或是作为部分研究而已;(2)尚未发现对体育学亲缘学科进行的概念界定和属性阐释。亲缘学科作为交叉科学相关术语中的重要一员,理应与横断学科、超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术语一样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3)部分研究对体育学亲缘学科的界定方法和依据值得商榷。某研究(2013)对体育学亲缘学科的识别中,将被引视角下论文检索的时间窗口设定为出版时间而不是被引时间,这样势必造成因为出版时间的先后而产生被引数据的客观不公平和不准确,导致体育学亲缘学科的统计结果出现较大偏差。(4)缺少识别体育学亲缘学科的质性研究。赵丙军(2013)、张俊珍(2020)、王硕(2021)和李博(2022)等人的研究均是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和帕雷托分析法量化识别体育学亲缘学科,而基于扎根理论以质性或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识别体育学亲缘学科的研究鲜有发现,研究结果缺乏全面性。

4.2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内容等微观层面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学科间知识流动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外更多针对知识需求及如何通过流动获取知识,国内更多关注通过知识流动的量度和测度分析体育学科发展的动态,通过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视角研究知识流动来判定体育学科的亲缘学科,通过知识流动探讨体育学科的知识演化历程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等。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多从总体模式、动态发展、激励机制及实施流程等宏观层面阐述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理念和方法,从交互过程、利弊意义、功能作用及中介效应等中观层面探讨体育学科知识演化的规律及学科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过程中面临的实施技术模式及可行性,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学科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影响效果等微观层面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特别是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间知识流动内容的挖掘与知识流动内容中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等研究十分匮乏。从形式上看,知识流动内容是基于引文内容视角下从学术文献中抽取的知识单元,是知识流动三个重要属性之一;从本质上看,知识流动内容是学科间知识流动的具体化反映,是学科间可共享的核心知识,对体育学科溢出知识及核心知识的分析具有帮助作用。

4.3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路径与流动机制的认识不清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许多在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大多围绕知识流动量度和知识流动目标的测度与统计,对于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路径分析和机制探讨较少提及,这也是造成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聚焦点过于集中,研究方法相互雷同的主要原因。知识流动路径是知识共现与知识合作的反映,从引文分析的视角看,学科间的知识引用行为构成了知识流动路径,这也是体育学科知识流动最显性、已有研究关注最多的路径。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体育学科来说,对体育学科默会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路径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如通过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传播路径,通过运动会、大型体育赛事和专业体育比赛等活动传播路径,以及通过体育学校、专业课程和在线学习等教育传播路径。与此同时,对于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中学术和文化等理论层面的交流机制、学会和协会等组织层面的合作机制、奖励和补贴等经济层面的激励机制、政策和伦理等制度层面的法律机制的探讨也涉猎较少,认识不清。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反映的是体育学科在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过程中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和诉求,从促进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思维向度来说,一个完整而又合理的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路径和流动机制的形成,既可以区别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促进学科知识发展过程中“异”的方面,又可以整合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发展中“同”的内容。鉴于体育学科在由“知识输入型”向“知识输出型”转型的关键阶段,厘清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路径和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体育学科知识流动效率,扩大知识溢出效应,这对提升体育学科创新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4.4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关系的探讨不深

研究表明,知识在不同学科间流动有助于产生新的知识点,而知识再生是学科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诉求。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出现难以逾越的知识屏障,基于学科自身的发展,要切实承担知识生产的艰巨使命,走学科自身演进的逻辑——创造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知识流动,传播者可以将精确有效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播给社会各界人士,并以复制和创新的形式再次利用,从而实现知识的再生。同时,通过知识再生,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知识流动方式,促进社会知识的更新,满足社会对体育知识素养的需求。但现实社会中却存在着如体育教师未能有效借助新媒体进行知识传播,社会大众未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再生,相关部门未能在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及知识再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等客观问题,学界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加深。从体育学科知识再生的视角出发,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之间究竟有哪些深层的关系?体育学科知识流动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科知识再生?如果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促进了学科知识再生,是体育学科内部知识流动促进了学科知识的“自繁衍”?还是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间的知识流动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外拓展”?它们的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都是目前学界尚未深入研究和回答的现实问题。在体育学科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科知识的再生和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坚实基础,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知识保障,同时也是培养高质量体育学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和解答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促进学科知识再生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

5

我国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的启示

5.1关注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目标学科的动态变化与知识融合

在系统研究体育学科知识发展时,需要认识到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创新,更在于促进体育学科与知识流动目标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与共生,使体育学科知识在科学学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贡献度、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新一轮知识革命和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学科交叉进程加快。学科交叉源于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它直接反映了学科之间的亲疏关系和知识关联,亲缘关系更近的学科更容易交叉融合。对于体育学科来说,与其交叉度最高的学科往往是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学科,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学科,如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在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和把握这些亲缘学科的动态变化和知识融合情况。从年度数据动态变化中研判体育学亲缘学科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学科结构和体系变化,描绘知识融合和发展动向,为我国制定学科发展策略,改进学科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撑和学理依据。同时也要关注与体育学科关系疏远的远缘学科的动态变化,因为一些远缘学科在学科交叉的大趋势下也开始和体育学科产生联系,逐渐演化出新的学科领域,如文化学、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31],这些远缘学科可以帮助体育学科从近邻“小交叉”逐渐向远缘“大交叉”发展。

5.2重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内容及核心知识的挖掘与整理

从国内外关于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基点和逻辑来看,知识流动是学科发展的主要目标,知识内容是学科知识流动的主要支撑。但从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研究者对知识内容本身关注较少,从知识流动内容中挖掘体育学科核心知识的研究尚未发现。在体育学科寻求门类独立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背景下,挖掘与展示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对于体育学科知识的发展与创新以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起到重要的学理性支撑作用。因此,研究者需要重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内容的分析与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探讨具有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的、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如运用Python语言挖掘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间知识流动的文本内容,采用DiVoMiner文本大数据挖掘及分析平台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测量、解读及可视化处理,从微观层面展现体育学科流动的知识内容,并对其进行体系化构建,从而提升学界对体育学科知识的认知,促进体育学科建设进程。

5.3加强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机制与制度等理论问题的探讨

依据知识生态系统理论,不同学科间知识循环流动机制是维持和推动知识生态系统运行的主要机制之一[32]。对于知识循环流动机制理论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明晰本学科知识资源的基本状况,还能实现在本学科与外部学科知识流动过程中获取更高的知识价值。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学科领域都在积极探索学科发展与学科知识流动之间的交互关系,促使本学科知识能够在知识生态系统中实现知识融合与共生、知识溢出与发展。因此,体育学界应当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近年来其他学科知识流动领域取得成果为基础,采取文献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理论模型构建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寻求促进我国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关键要素以及内在联系,系统探讨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规律与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明晰知识流动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渠道网络及共享机制,拓展和丰富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使学界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认知提升到新的层次和高度。与此同时,还应当树立正确的知识流动观念,建立科学的知识流动制度,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支撑,以科学技术和新媒体为抓手,及时调整和完善跨学科研究进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33],促进体育学科知识在社会不同领域的流动,进一步彰显体育学科知识的独特价值。

5.4明晰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之间的关系属性及其实现路径

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之间的关系属性问题是关乎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能否顺利建构的主要问题。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是单向促进关系还是双向促进关系?抑或是二者之间毫无关系等,厘清这些问题事关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研究价值的高低,也是阐释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学科发展之间相互促进机制的关键。目前在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进行的专题研究实在过少,由此衍生的探讨知识流动与知识再生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基于学科发展的要求,明晰体育学科知识流动与学科知识再生之间的关系属性及其实现路径问题,将是知识流动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和基本目标。从知识再生的视角看,体育学科是具有开放性质的知识体系,大部分外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都能够在体育学科内找到学科交叉的“接触点”,实现知识再生[34]。从生成论哲学的视角看,知识的生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与建构,其过程不是物质结构组成要素的分解或重新组合,而是“潜在性”的突现,是自组织、新事物的生成[35]。因此,体育学界可以依据知识生成论理论,从学术交流、资源整合与分享、校企合作共享、组织技术管理以及产学研结合等知识流动的逻辑层面探究体育学科知识再生路径。

5.5拓展我国体育学科向国外学科知识输出的探索研究

当前,体育国际话语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学术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加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导向。现阶段我国体育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还相当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话语权的表达是多维度、多视角的,从学科交叉和知识输出的视角看,我国体育学科向国外学科进行知识输出是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但是,当前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对国外学科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较为不足,国内体育学术期刊更多偏向引用国外学科知识,而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却很少引用国内学科知识[36],导致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形成了“知识逆差”,这不利于我国体育学科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国内体育学界应当加强我国体育学科向国外学科知识输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先要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原创性理论研究,提升中国体育学科的知识势能,增强对外知识输出的竞争力;其次要创建更多高级别体育类英文国际学术期刊,扩大我国体育学科知识对外传播的窗口,增强对外知识输出的主动性;最后要加快培养体育学科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更好传播“中国体育故事”,增强对外知识输出的持久力。

6

结语

体育学科知识流动是学科交叉的具体表现,不仅与亲缘学科,而且与远缘学科产生了交集式的联系,使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学科媒介更加多样化,有利于促进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发展进程。各个国家将体育学科知识流动的重心视为体育学科“自繁衍”和“外拓展”能力的提升,并力促学科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再生创造,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力驱动下,体育学科与外部学科间知识流动的速度和量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这为我国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学科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为学界在体育学科知识流动领域带来了更多研究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TY019)。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