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发展:突破动因、国外镜鉴与立体化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

张强,王家宏.数字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发展:突破动因、国外镜鉴与立体化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7):54-61.

数字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发展:突破动因、国外镜鉴与立体化路径

(张强)

(王家宏)

作者

张强1,王家宏2

1.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苏州大学 东吴智库,江苏 苏州 2150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指针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行动纲领,报告还专门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要“加快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2]。《“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体育场地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地方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少于1000个体育场馆”,这为“十四五”时期体育场馆发展指明了方向[3]。推进体育场馆技术升级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探索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路径,对解决“群众健身去哪里”难题,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另一方面,加快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是拓展体育“新基建”消费场景,促进体育产业与科技、旅游、教育、健康、文化等跨界融合[4],形成运动项目产业链,助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举措。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围绕智慧体育场馆更多集中于问题揭示和提升策略的应用性研究,但是涉及的发展路径相对宏观,具体建设内容指导性不足,针对不同规模体量场馆智慧化升级的全面性分析较少。由此,本研究拟就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新时代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1

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相关意涵

由于文中“数字体育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概念近似,相关概念认识模糊容易混淆主观上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相关定义及其联系进行辨析与区分。

波特提出了产业融合“合一论”,认为产业融合的本质在于旧的经济体系使用了新的信息科技技术[5],主要指数字融合和技术革新降低行业间壁垒[6]。随着数字技术动态发展和加速应用,体育场馆逐步与信息服务、智能科技、绿色建筑等紧密关联,并重构和创新场馆运营管理形态、流程和内容新范式[7]。由此,研究认为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第一步是数字化,即利用数字技术对场馆资源进行编码、采集、整理、转换,以文字、图形、数字、动画等形式进行储存、传递和应用,建成建筑设备管理、计时记分和场地扩声等系统,主要为提升场馆内部管理效率。第二步是信息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场馆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组合、传播、销售,提炼形成对场馆运营有用的信息,如开发场馆预订系统、赛事报名系统、建立社交平台等,以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和市场效应。第三步是智能化,为满足体育建筑物规范化运营管理需求,国家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提出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一方面从建筑科技视角更新智能体育场馆发展理念,注重环保、节能、绿色、智能等元素在体育场馆建筑设计趋势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升级场馆内部硬件,通过增设客流监控、能耗监控和智能停车等,满足运营方“节能、省人、增效”的现实愿景。第四步是智慧化,强调对场馆实时场景、用户行为的全面感知,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经由算法学习、数据整合掌握用户的体育消费偏好后,主动精准推送“一站式”体育及相关服务,将场馆服务业转型为智慧型现代服务业。由于不同时期对于如何认识数字赋能体育场馆有着不同见解,未来AR、MR沉浸式体验技术、远程全息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智能机器人等创新应用都可能是智慧体育场馆的应用方向。

2

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突破动因

2.1以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为主攻方向的质量变革

随着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我国各大城市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络绎不绝,体育场馆设施规划建设迎来了高峰期[8]。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群众健身的真实需求,做到供需适配,使广大群众切实共享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成果,提升全民幸福指数。而实际上,国内现有多数公共场馆设施科技含量低、“静态化”服务等现状着实难以为广大公众体育健身提供保障[9]。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为建设改造现代化场馆设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结构也应依托数字技术向精细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在新技术的串联下,智慧体育场馆能聚焦于“以人为本”的全天候服务流程,简化用户入馆、业务办理、消费收银、财务统计等繁杂流程,促进全民健身长效发展,亦是感知场馆运营态势、畅通沟通机制、辅助运营决策,提高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要引擎。如浙江省以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构建覆盖全省所有体育场馆、主要体育设施、大部分百姓健身房的“全民健身地图”,实现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务[10],有利于弥合全民健身服务间隙,匹配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更是兼顾体育社会服务公平与效率,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应有之义。

2.2以提高体育产业生态整体治理为核心目标的效率变革

数字化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数据驱动能够实现体育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金融链、服务链等全链条的高度协同[11],智慧体育场馆是提升体育产业生产率的新模式和新载体。但是,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行业整体运营仍处于亏损状态,大部分体育场馆运营机制陈旧、业务模式单一,闲置率较高[12]。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因素影响[13],相当数量的场馆经营创收乏力,经济效益较差。因此,场馆运营的动力需要从依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转向依托科技创新要素驱动,从上层场馆管理来看,场馆管理部门应积极出台操控性政策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全民健身服务业与创意产业、软件服务业、智能穿戴设备等产业融合。如西安奥体中心结合AI、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在平安体育、赛事体验、体育产业、数据赋能和资源开放互联五大方面进行智慧升级,积极打造国际级体育场馆和城市标志性公共健身休闲空间。从中层场馆运营来看,场馆运营机构需要密切关注用户的消费需求,加强附属空间业态比例以及周边购物、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关联配比[14],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为用户开发定制化服务,吸引用户走进场馆,延伸消费场景。从底层场馆营销来看,体育场馆常年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和运营积累的用户消费动态,已形成了一个海量信息空间(包括用户数据、消费数据等),非常有必要对已有数据和流量进行交叉匹配与挖掘分析,为场馆在会员营销、商业赛事开发、无形资产开发等方面形成更多交叉营销机会,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字体育生态服务圈”。

2.3以撬动体育消费个性需求转场为重点导向的动力变革

传统体育场馆属于区位驱动型,各地普遍将其作为新城区开发和城市更新的催化剂,纳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发展[15]。而为适应新时代体育消费发展的新要求,以数字化、数据要素推动传统体育场馆向体育新空间转化是加速体育与新型消费融合互补的重要内容,体育新空间既是运动场景也是消费载体。但由于场馆运营改革起步较晚,国内大部分场馆经营内容较为传统,赛事竞技水平不高、业态开发专业性较低,致使用户对场馆的消费氛围、娱乐体验、运动健康促进获得感较低。而智慧体育场馆以服务主导型为突破口,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数字化技术的“显微镜”作用,感知用户个性化体育消费需求,提供更为智能化、个性化需求的匹配参数,形成“私人订制”一站式服务通道。如用户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移动端达成订票、导航、入场、点餐、购物、直播等“一键式”服务。另一方面有益于促成新型场馆消费场景的“放大镜”效应,将“人”与场馆、健康、社会紧密相连形成整体。如上海“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从“社区健身场所”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转变为“一站式运动康养中心”,通过数字技术、科研助力、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实现“体育产品-健康服务-体育数据”的全数字化体育消费价值提升,更好地实现群众在场馆内消费的感官体验、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主要转型模式和经验

国外以职业联赛、职业体育俱乐部为依托的场馆,在智慧化建设与运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场馆数字化运营体系已经走在了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本研究提供了域外参考视角。

3.1科技驱动模式:以美国为例

智慧体育场馆作为场馆发展新范例,意味着场馆在数字化应用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都需要技术支持,不断地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才能持续为场馆发展提供动力。科技驱动模式的特点是为加快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提升体育场馆运营能力,与互联网科技类企业合作共建智慧体育场馆。由于美国科技类企业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较强,其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能直接移植于场馆营销。场馆运营机构通过遴选优秀的科技公司共同展开合作,创新性地采用智慧化解决方案,建成覆盖广泛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有利于创建全新的场馆商业环境。例如,李维斯体育场充分利用其在硅谷地区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与英特尔、索尼、雅虎等众多本地科技巨头展开合作,持续建设高科技场馆基础设施。体育场内拥有超过约635千米的网络光缆和680个接入点[16],布设了2 000台高清电视和两个约8 919平方米的LED屏幕,能显示所有比赛镜头、广告等[17],并鼓励球迷使用应用程序、观看精彩重播和同时掌握全国其他比赛的内容,极大地提高用户现场各项娱乐体验。一方面科技公司能够得到场馆提供的体育消费市场和场馆用户数据,另一方面,场馆既可以借助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提升智慧场馆的建设水平,也可以运用新技术改善现场服务,双方通过合作方式达成互惠共赢。

3.2理念引导模式:以欧洲为例

理念引导模式是指以绿色健康、环保科技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加强智慧体育场馆各层面的建设实践,提升公众的环保认知水平并影响其实践行动,从而提升场馆运营效能和城市数字治理能力。为减少建设体育场馆和举办大型赛事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欧洲国家提出“健康身体,健康体育场馆”的场馆建设新概念,逐步形成了绿色场馆发展理念[18],许多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倡导外立面空间使用太阳能电板风能发电、雨水回收等高科技环保建材,以有效降低场馆能源成本,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场馆碳足迹,以有效增强用户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欧洲注重场馆科技带动城市其他领域的发展。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创新竞技场通过实施一项“可持续能源项目”,场馆通过外立面太阳能电力系统形成的储能系统,可以满足体育场3~4个小时的运行能耗,同时成为城市“移动式蓄电池”,能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提供稳定的电网服务;爱尔兰的克罗克公园体育场联合柏林城市大学、微软、英特尔之间合作的智慧体育场项目,将克罗克公园体育场变成测试物联网技术的实验室,在兼顾规模和异构性、评估可扩展性的环境中部署和测试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和物联网技术[19]。由此可见,欧洲国家智慧体育场馆不仅是新技术在场馆管理中的实践,更是将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验田”,把技术成果扩散于城市交通、建筑、商业、公共安全等各个行业领域,其核心要义是科技进步引领民生领域高水平发展。

3.3产业促进模式:以日本为例

产业促进模式是指政府为优先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城市体育基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近年来,日本体育场馆也面临场馆资源闲置、运营效能不佳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2017年日本体育厅、经济产业省共同发布了《体育场·竞技场改革指南》,提出了支持吸引客户和城市发展的能力、推进体育事业等具体改革要求[20],希望通过体育场馆的管理数字化,简化服务流程和减少公用事业费用。随着东京举办第32届夏季奥运会,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希望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1]。日本政府在奥运会期间推出了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NTT集团作为技术供应商,为全国43个体育馆提供网络管理、Wi-Fi和其他信息服务,为体育场馆内外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流媒体服务。同时,东京奥运会的智慧体育场解决方案还包括“Kirari”远程技术,即利用摄像机和传输设备呈现现场“全息图”,为其他地区的用户提供远程在场体验[22]。除此之外,日本富士通集团通过与日本职业篮球联盟合作提供智慧体育场馆解决方案,对职业联赛所在场馆通信基础设施、防灾系统、操作和维护系统等进行改造,并希望以场馆为基础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实现经济区域复兴[23]

3.4国外智慧体育场馆转型的主要经验

尽管国外智慧体育场馆转型在发展方式和智慧化向度等维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各模式在技术环境、建设主体和治理目标上通常会呈现一定共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技术基础数智化。各类智慧体育场馆转型模式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属性,都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方式抢占制高点。二是建设主体多元化。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兼具创新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仅靠政府单向推进难以独立完成。因此,多数模式形成了以政府支持为核心,互联网企业、场馆运营商、用户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行动网络。三是以服务数字化转型为核心要义。服务数字化转型是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各模式的行动共识。

4

推进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立体化路径

当前,国内许多场馆运营机构计划或者已经购入智慧化系统解决方案,以提高场馆运营水准。结合国外智慧体育场馆转型模式和国内场馆的规模体量、区位条件、资金投入、服务特点等差异,研究认为我国各类型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路径应分类指导设计转型方向。

4.1大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

 4.1.1发展目标与思路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是运用新技术提高场馆观赛观演服务水平,提供快捷、便利、安全的个性化体验,把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为“地标性”城市运动休闲服务综合体。因此,大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人为本,聚焦应用。将“用户至上”理念融入顶层设计,打造城市体育赛事品牌和提升消费品质。二是问题引领,实践先行。通过优化场馆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流程,完善场馆数字运营标准化进行管理输出。三是辐射周边,合作共赢。借助数字体育平台,将场馆区域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安防等推广至城市其他领域。

 4.1.2关注重点

(1)开放场馆信息资源促进城市治理。由于体育场馆举办大型赛事活动常年与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合作,以往按照到场人数比例安排现场安保、交警、消防等力量,场馆运营机构承担的办赛成本较高,且数以万计的人流涌入场馆易造成区域交通堵塞和秩序混乱,不利于场馆高效组织赛事与活动。因此,可考虑将智慧体育场馆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实验窗口,以场馆“数据集中、区域辐射、治理协同”开放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一站式”联动,以场馆信息资源开放模拟解决城市治理瓶颈。例如,加强场馆区域内交通、安防、能源等智慧化建设,可将技术成果转移应用于城市交通、商业活动、公共安全、绿色能源等各个行业领域,作为智慧城市的“实验田”为城市整体治理提供支持样板,优化场馆数字运营效率和城市治理能力。

(2)创新体育场馆数字化服务新形态。依托大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新思路、新技术,能够有效地放大场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场馆数据在社会不同社群中广泛流动,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场馆为平台、业态创新为特征的数字化服务新形态,进而推出智慧体育应用性示范项目,拉动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向。例如,应用新技术在场内向用户提供票务预订、停车导航、现场点餐、座位升级、数据分析、视频Al云剪辑等现场服务,拓展场外文艺表演、健身娱乐、餐饮住宿、商务办公等新场景,有利于增强用户现场体验,驱动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形成智慧体育产业生态圈。

(3)推进场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是一种高碳式的运作方式,每年能源开支费用居高不下,大部分场馆都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大型体育场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24],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行节能节水标准,践行国家碳达峰战略。例如使用智能照明系统可降低场馆碳排放,通过环保建材能减少场内噪音和光污染,建立供水循环系统能节约用水等,促进场馆与保护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举办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等大型文体活动,可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公众环保教育,举办“环保主题”体育活动,倡导“绿色出行”行动实践,提升社会公众环保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4.1.3建设内容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规划或改造主要围绕智能硬件升级和软件系统部署两条主线展开。在智能硬件方面:一是要优化照明系统,满足场馆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实现单点、双点、多点、区域、群组控制和场景设置的照明需求;二是增设屏幕整合系统,利用抖屏、环屏捕捉比赛精彩瞬间、现场同步直播、赛况信息播报、广告投放等多项任务,吸引企业冠名赞助。三是要进行场地模块化改良,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篮球或冰球(足球或橄榄球)比赛模式转场,增加举办赛事活动类型和频次。四是要建立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升级场内安检、视频监控、门禁控制、火灾报警和语音疏散等系统,实现人防与技防结合。五是要加强节能环保促进场馆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场馆碳足迹。在软件系统方面:第一要广泛布局无线局域网络,打造用户连接情景,供用户表达现场消费体验,为用户提供更稳定的移动社交网络支持和营造消费场景。第二要应用移动应用程序,形成集成解决方案,给用户创设便捷直观的现场参与体验。第三要加强场馆数据开发应用,主动对接用户需求,通过合理收集数据,掌握用户行为和消费偏好情报,建立用户个人或群体的消费画像,创新场馆营销策略,从而变现场馆流量,增加收入渠道。

4.2中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

 4.2.1发展目标与思路

中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应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战略,服务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因此,中型智慧体育场馆在发展思路上:一是要精准定位,借势发力。找准国家和地方政府全民健身政策定位,推进场馆本土智慧化设计,重点回应“群众健身去哪”问题。二是要坚持普惠,加快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通过科技创新不断缩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体育设施服务差距,提升全民幸福指数。三是要上下衔接,立足实际。建立“省—市—县”三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平台,衔接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对于客流等价值数据的归集要求。

 4.2.2关注重点

(1)打造智慧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型场馆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虽然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但也普遍缺乏数字化管理,如场地预定不便、进场体验不佳、数据采集和统计不规范、管理联动难以实现等。因此,要实现体育场馆现代化服务管理,首先要使场馆感知化,使用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红外线识别等感知技术,使体育场馆具备硬件、软件感知能力。其次要使场馆物联化,有必要将场馆APP、前台大屏、智能闸机等节点式物联网终端形成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育协会活动、公益惠民服务“一张网”。最后是智慧化。海量存储能力和算法技术可以将场馆信息转化运营行动,将包括会员数据、订单数据、客流数据、经营数据、健康数据等归集分析,以数据驱动提升场馆经营服务能力,为健身群众提供精准化、智能化服务。

(2)建设公共体育服务实用性重点项目。在新发展阶段,提高场馆资源信息化及利用率,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和场馆智慧化运营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型体育场馆作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关键区域,仅单方面开放体育场地和普及常规性运动项目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求,加快全民健身数字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发展,更加公平普惠的创设特色内容提供高质量公共体育服务才是聚集人气、综合发展的硬道理。因此,中型智慧体育场馆应专注于体育教育培训、体育IP赛事运作、泛体育商业开发以及健康生活等重点体育内容产业项目,主推“运动项目主题公园、体育综合体、社区体育公园”等主线运动场景打造数字化全民健身综合体,以运动聚客流、以赛事替活动、以体验促商业为理念创新运营模式,以便捷的服务、优质的体验点燃公众运动参与热情,让广大群众有健康、有快乐、有精神享受,更加公平普惠地享有高质量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人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

(3)构建上下联动的场馆信息服务平台。由于我国全民健身工作较为重视赛事活动的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以及科学健身指导活动的组织,对于全民健身统计关注不够,相关的数据采集口径不一致,未能建立涵盖项目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难以实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流程的数字化,导致全民健身相关数据难以获得,不利于对各地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亦难以获得纵向历史性变化数据,反映全民健身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因此,中型智慧体育场馆服务框架的设计需要承接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关于全民健身信息化体系的工作架构,提供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场馆监测、体育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参与等“一张图”样板以及多维度图表联动的分析报表,以落实国家相关惠民政策,为今后采集体育大数据铺垫先行基础。

4.2.3建设内容

中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内容包含运维监管系统和运营服务系统两个部分。在运维监管系统方面:首先在设备管理模块,通信网络要能实现设备联通,搭建“一站式”管理平台,直观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场馆环境数据、设备接入情况等内容。其次在能源管理模块,专用智能基础设施能根据客流情况实现智能照明和能源管理,达成场馆降本增效。再次在安全防控模块,要利用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技术全方位掌控目标区域安防状态,提高场馆安全管理效能。最后在赛事活动模块,要利用新兴的5G、AR/VR、图像分析等技术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探索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在运营服务系统方面:一是场馆运营机构适应场馆对外开放经营的要求,包含会员管理、场地管理、培训业务、赛事活动、商品销售等实现数字化管理;二是满足场馆上级部门管理监督需要,对经营监管、低免开放监管、数据决策辅助分析等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三是通过智能门禁管理、智能储物柜、人流与环境监测、无人值守等智能硬件加强场馆管理技术。

4.3小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

4.3.1发展目标与思路

小型(社区级)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社区公众健身和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集体质检测、运动评估、运动干预指导、运动损伤防治、体育科普和科学健身指导等功能于一体,建立覆盖全人群的健身数据采集和行为分析,从而实施精准的运动健康服务,实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人文关怀,形成“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在发展思路方面:一是小型(社区级)智慧体育场馆应作为政府民生工程,积极承担起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运动促进健康社会责任,提供专项健康服务。二是要强调服务内容智慧化升级。依托体质健康检测、智能健康器材等硬件设备,整合心理健康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软服务自动出具运动处方,形成可推广的“评估—运动—再评估”的复式上升健康管理闭环。三是探索线上体育空间,开发虚拟运动场景。小型(社区级)智慧体育场馆可积极营造智慧运动空间应用场景,开发健身趣味化、游戏化、可视化等线上服务项目,丰富线上体育活动形式和探索虚拟仿真运动空间,打造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的特色与亮点。

4.3.2关注重点

(1)提供覆盖全人群的智慧体育服务。小型(社区级)智慧体育场馆应由政府提供场地设施,确保群众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在进一步调研社区居民运动需求的基础之上,结合各社区儿童、中青年、老年人的运动与健康需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健身、健康服务,满足社区“全人群”运动健康需求。例如利用智能交互系统等科技手段,增加青少年儿童训练乐趣,培养其运动锻炼的兴趣爱好,提高其体适能水平;针对中青年运动锻炼需求,通过球类馆、健身房、私教课程、健康云数据等运动消费精准营销结合的方式提供数字化健身管理和用户健康管理;同时,为社区老年人开设太极拳、老年瑜伽、健身舞等团操课程,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增强社区老人健康意识和科学运动养生理念。

(2)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入融合。小型(社区级)智慧体育场馆的服务对象可由居民个体向家庭、社区整体延伸,可为全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包括少儿个性化发育定制指导、青少年体力健康促进方案、社会亚健康人群健康咨询、老年人群康体消费等,能够有效地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提升群众的运动健康素,利用健康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远程运动健康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质检测、运动锻炼方案、健康咨询、运动营养餐等服务,体质检测数据自动上传云端,通过微信公众号向会员提供报告、定制个性化运动锻炼方案,并跟踪人群锻炼情况,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4.3.3建设内容

(1)增设运动健康服务设施。在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方面,小型(社区级)智慧体育场馆需整合全民体质体测设备,将群众的体测数据,如身高、体重、体脂率、心率、心肺机能等同步至系统,形成运动健康档案和周期性的体测报告,供电子阅读与下载。同时,为社区残障人士配备心肺功能锻炼、等速肌力训练、微循环促进等专业运动健康设备,安排专业康复人员进行指导,让更多的残障人士享受精准康复服务,成为智慧体育与社区康复的受益者。通过建设丰富、便利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运动健康网络课程,加强与公民的健康信息互动,使群众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有关健康的各类信息,营造健康治理的文化氛围。

(2)布设智能健身设备和系统。小型(社区级)智慧体育场馆无需“大而全”,而要“小而精”理念贯穿于顶层设计。一是可通过增设视频捕捉设备、可穿戴设备等跟踪用户健身的动作、轨迹和身体各项数据,识别人体运动骨骼关节点变化,以判断用户健身动作标准度,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指导和训练分析。二是可采用智能管理系统、物联网健身、体测等设备,实时上传用户运动健康数据,大数据分析会员年龄结构、健身偏好、健身习惯等,满足会员精准运动需求。三是为了解和掌握用户到馆情况,可根据会员数和预订数据排布课程,达到用户与教练、人与运动课程、人与运动场地的最佳匹配,透过数据运营达到会员沉淀。

5

优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策略

5.1顶层设计,明确政府治理职责

一是强化国家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研制智慧体育场馆方针政策,构建“央地互动、超前布局、总体协调”的设计思路,重视智慧体育场馆规划对全面提升体育服务业水平、促进场馆转型升级、提高用户满意度以及场馆服务业融入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作用。二是用活用足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智慧体育的现有政策,积极落实文件中有关支持智慧体育场馆投融资、运营创新、技术研发方面的优惠条款,尽快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各地的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提供政策保障。三是鼓励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门探索本土化智慧体育场馆规划和建设规范,研制各具特色的智慧化、绿色化标准,树立行业典范,相关规划或规范用于今后推广,形成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组织环境。

5.2因地制宜,注重场馆长效发展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并非千篇一面,应充分根据场馆的性质、规模、功能和现有设施设备资源进行差异化规划或改造,建立长远的发展体系。其主线内容包括智能建筑、智能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精准营销等。同时,依据项目建成的难易程度、成本投入大小、应用轻重缓急等实际情况,建议各场馆管理部门和运营机构注重错位发展,充分结合场馆区位条件和运营管理实际需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智慧体育场馆发展路径,可以根据场馆管理、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需求,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地进行分期建设,将零散的建设思路整装成现实可行且能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发展步骤。另外,还需对智慧体育场馆运营项目成效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和评估,动态调整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内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改变,从长远上保证运营系统、规模、步骤的完整性,最终形成场馆之间的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关系,确保场馆智慧化建成的有序性和互补性。

5.3聚焦应用,加速建设成果转化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之前须由场馆主管部门联合专业团队根据场馆功能定位、经营方针、发展战略等进行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建设目标、场馆设施现状、系统架构、技术要素、项目周期、预算投入、实施步骤以及相关配套条件等。为此,首先,在技术上要有规范的行业标准,实现跨系统技术集成与信息共享,尽量减少场馆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标准、网络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等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其次,要统一建设步伐。明确政府、场馆运营方和第三方机构负责的业务范畴和承担的责任义务,协调分工合作,避免盲目建设和雷同开发。最后,在管理上要完善智慧体育场馆管理平台的运行体系,构建与部门之间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合作机制。即横向上与同等级的部门之间就场馆数据化管理方面保持密切融合的业务合作关系,纵向上与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行政部门之间保持贯通的沟通合作关系,按照管理层级搭建信息化场馆管理系统,统一监管各项场馆资源。

5.4加强合作,结合市场需求导向

充分借助市场力量为场馆创造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应用场景,改变多年来场馆以场地出租为主的收入模式。首先,可根据我国场馆所有权归属确立政府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市场参与的竞争机制,政府必须走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建设误区,将智慧体育场馆建成为集聚体育产业和服务群众的便民惠民工程。其次,鼓励企业对接参与,从总体来看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敏锐性更强,技术实现更具优势,由相关网络科技企业根据场馆运营特点研发智能硬件设施、场馆管理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最后,智慧体育场馆的应用必须从以人为本、用户优先为出发点,充分收集并反馈用户的评价,本着应用界面设计简约化、操作程序简单化、功能效果简便化的目标,采取内容生活化、业态多样化、产业生态化的普及手段,引导用户全面认识和认可使用场馆智慧化项目。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33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