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夏奥项目改革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思考——基于近七届夏奥项目改革趋势、驱动因素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
李春木,余银,鲁宇航,等. 夏奥项目改革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思考——基于近七届夏奥项目改革趋势、驱动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0):73-82.
夏奥项目改革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思考——基于近七届夏奥项目改革趋势、驱动因素分析
(李春木)
作者
李春木1,余银1,鲁宇航2,赵逸青1,杨思薇1,王喻琪1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同心小学,广东 深圳 518107
现代夏季奥运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最具深远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1]。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夏季奥运会项目(以下简称夏奥项目)设置却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与挑战,如:部分项目呈现竞技垄断趋势[2]、对观众吸引力不断下降[3]、项目扩张给举办国经济财政压力剧增、电子竞技项目“能否入奥”也一直处于争议之中[4]等等。迫于形势,国际奥委会先后施行了“奥运瘦身”“主动求变”等改革举措,对项目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这虽推动了奥运项目的发展,但也使得新老项目取舍矛盾及争议不断加深,对各国奥运战略的项目布局也带来重大影响。尽管如此,未来奥运项目结构的调整势在必然[5]。
对我国竞技体育项目自身发展和奥运备战而言,夏奥项目调整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有我国奥运“梦之队”之称的举重项目将于2024年巴黎奥运会削减4个单项,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甚至暂未列入举重项目,这对我国该项目的发展和奥运备战必然带来严重困难和挑战;此外,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在数年前面临的奥运“削项”舆论风波也尚未远去,“养狼计划”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被迫提出等。当然,在一些新增奥运项目上我国也取得了重大成绩突破,如东京奥运会新增的女子划艇项目获金牌、女子三人篮球项目获铜牌等,又说明奥运项目调整又为某些项目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机遇。同时,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赛场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现存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尤其是综合实力还不强,项目结构不均衡,优势项目金牌数量趋于饱和[6]、“三大球”项目不尽如人意、部分项目国际化发展有限,核心竞争力不足,国际体育组织话语权不强等等[7],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长远发展。
面对奥运会项目设置的持续调整以及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深刻问题,必须结合夏奥项目结构变化的特点、趋势及驱动因素,从国际发展角度考虑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优化思路,以主动适应夏奥项目改革思路与变化趋势,并推动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
近七届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规模变化及改革政策分析
1.1项目设置规模变化
相较于21世纪之前的发展变化来看,2000-2024年的近七届奥运会(2024年第33届巴黎奥运会项目已确定)的项目规模变化有明显区别。可以看到2000年(含)以前的27届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规模呈持续扩张趋势,竞赛大项、小项和参赛人数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分别达到28项、300项和10 651人,相较于第1届现代奥运会分别增加了211.11%、597.67%和4319.50%。而进入21世纪后的近七届(第27-33届)奥运会,项目规模的变化相对较小。其中,竞赛大项和小项数量在2000-2016年的5届奥运会基本稳定,竞赛大项基本维持在28项(仅伦敦奥运会缩减2项),小项数量由300项略微升至306项;之后的东京和巴黎奥运会,竞赛大项和小项数量均出现明显增加,其中大项分别增加5和4项,小项分别增加24和23项(相较于里约奥运会),达到奥运大项、小项数目的历史之最;相对而言,参赛运动员数量规模比例变化不大,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突破1万人(10 318人)门槛后,其后至2024年的7届奥运会(第27-33届)基本维持在10 500-11 238之间。
1.2项目改革政策分析
可以看出,与上世纪的“持续扩张”不同,进入本世纪后夏奥项目呈现出明显的“严控式”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奥委会近二十余年来的三次项目政策重大改革直接相关。
1.2.1严控式改革政策的提出
首先,进入21世纪后,奥运会竞赛项目规模和内容达到空前高度,随之也产生诸多负面因素,如部分项目观赏性、吸引力下降;“只进不出”导致项目发展竞争压力相对不高,部分项目自主提升动力欠缺;部分项目由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国际化发展效果不佳;规模放大带来办赛成本的加大,尤其是给举办国在场馆、交通、食宿、环境建设及赛后运营等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给当地政府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进而造成奥运申办兴趣下降[3]等等,这些迫使国际奥委会不得不思考奥运会竞赛项目规模控制问题。鉴于此,国际奥委会于2002年在墨西哥举行特别会议,限定了严格控制项目规模发展的几个“数量帽”,即运动大项规模不超过28项,小项规模不超过301项,参赛人数不超过10 500人[3],由此也开启了奥运竞赛项目“瘦身计划”改革之路。此举立竿见影,其后的4届(2004-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大项、小项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小项内容有增有减)。甚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项目的调整“只出不进”——棒球与垒球项目被移出奥运比赛,但未新增其它大项。这些明显体现了国家奥组委“严控式”项目改革的坚决态度。
1.2.2“动态式”改革政策的调整
在经历4届奥运会的“严控”政策之后,国际奥委会又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开始“主动求变”。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体会议决议通过了《奥林匹克议程2020(Olympic Agenda 2020)》改革方案,形成了40条有关奥运改革的重要建议[8]。其中,有关奥运会项目格局方面最为核心的是“由大项为中心”改革为“以小项为中心”[9],即取消28个大项的“数量帽”限制,而相应增加“10 500名运动员、5 000名教练和服务人员、310个小项”的限定[8]。东京奥运会及巴黎奥运会项目数量及内容的明显增加及众多小项内容的相应调整,正是体现的国际奥委会这一改革举措的成效。不过尽管这两届奥运会取消了“28个大项”的“数量帽”,并且也增加了多个新型项目,但值得警醒的是“空手道、棒球、垒球”项目已从2024年巴黎奥运会项目名单中“移除”,而“举重、拳击、现代五项、霹雳舞”也暂时排除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项目初设名单之外(表1)[10]。显而易见,奥运会的项目设置格局已经由“严控式”发展进入“有进有出”的“动态式”布局策略阶段。
1.2.3“可持续化”改革政策的深化推进
为了继续推进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加之为更好应对全球后疫情时代的新挑战,国际奥委会于2021年3月召开的第137次全会一致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5议程》。该议程聚焦“团结、数字化、可持续、公信力以及经济和金融方面的韧性”五大支柱,并在《奥林匹克议程2020》基础上增加了15条改革建议,包括如“增强奥运会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促进可持续的奥运会”“进一步加强安全运动和对干净运动员的保护”“加强和促进奥林匹克之路”“鼓励虚拟运动的发展,并进一步与视频游戏社区互动”“加强体育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创新创收模式”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对前议程主体改革思想及措施的进一步延续和拓展,旨在进一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化”发展。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资格赛办赛方式将创新采用多个项目同时举行的“综合性赛事”进行等,必将给全球体育赛事带来改变,这也同样是深化运动项目改革的重要体现。
2
夏奥项目结构设置变动趋势分析
2.1项目整体结构“稳中求变”
从20世纪项目设置的“只进不出”,到本世纪初的“只出不进”,再到当前的“有进有出”,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对于项目结构主动寻求变革的发展思路。现代奥运会经过100余年的发展,也需要增添新鲜且富有时代感的运动项目补充到竞赛项目中,以促进发展与进步。东京与巴黎奥运会项目的明显变动(见表1)便是这种变革与发展思路的直接映证。但是对运动项目的调整也必须持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运动项目的裁减势必对单项运动的国际声誉、地位、影响力等带来不利影响,进而还会造成部分国家对项目投入力度下降、热情衰减,项目发展动力下滑等不利局面;另一方面,项目增加太多又显然与前期“奥运瘦身”思路相矛盾,并重新陷入扩张式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等不利境地。因此,“稳中求变”可以说是目前奥运会项目结构发展较为理想的思路策略,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国际奥委会已经取消了“28个大项”的“数量帽”,但未来一段时期奥运会项目结构有可能采取“28+N”的策略,即28个相对稳定的核心大项,加上若干“临时”调整的大项。这种策略既保持了奥运项目主体内容的传统特色,又增加新鲜运动元素;既维护了项目整体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单项运动“退出”压力和忧患意识,以促进各项目间的良性竞争。
2.2男、女项目设置趋于平衡
20世纪以来,“女权主义思潮”“女性解放运动”和“男女平等”观念等的进步给奥运会项目的设置带来了深远变革。国际奥委会于1924年第22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允许女子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决议,代表着女性从最初的奥林匹克“服务者”逐渐转变为真正的奥林匹克参与者[11]。自此,女子项目数量和参赛人数逐步上升,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得到空前发展。如图2所示,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女项目比例的差距由16%缩小到1.52%;男、女参赛运动员人数差异从2 513人缩小至人数均等(均为5 250人)等,可以说女子项目已经占夏奥项目的“半边天”。虽然目前关于奥运项目男、女比例设置的问题,如项目数量上的相同是否是真正的男女平等,摔跤、拳击等重竞技类项目是否完全适合女性参与等等[12]也尚存一些争论,但从历史变化脉络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奥运会项目设置将持续保持这种男、女相对均衡的比例结构。
2.3集体项目略趋增加
结合近几届奥运会项目类型设置变动来看,未来短期内,集体项目可能将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如前文所述,东京奥运会项目数量(大项33项,小项339项)达历史之最,但从个人、双人及集体项目(本文指参赛人数达3人及以上的小项)的占比变化来看,仅集体项目出现相对明显的增加(增1.59%),而双人项目仅微弱上升(增0.58%)、单人项目甚至明显下降(降2.18%)。此外,根据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历史来看,某些项目经过一定的发展与完善,往往会在原有基础上衍生出一定的集体项目,如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女子团体赛的出现等。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集体项目(小项)增加了12项,其中有11项皆由原有大项内部衍生而成(另外2项为棒球、垒球项目),占比高达84.62%。可见,从原有大项中适当新生部分集体项目似乎也是国际奥委会奥运项目改革的一个方向。
奥运会集体项目数量的增多,也是对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团结”的一种直接体现。2021年,在全球携手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国际背景下,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正式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以体现奥林匹克对团结一心推动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深切呼唤。至此,奥林匹克格言变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而这也是奥林匹克格言自1913年确立以来的首次更新。不仅如此,在《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团结”亦是其五大主体之一。这些足以体现出“团结”已经成为夏季奥运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理念。而集体项目作为“团结”的一种象征载体,在奥运项目设置中适量增加也符合“更团结”这一奥林匹克格言内涵的彰显需求。
2.4重竞技类项目面临潜在削减风险
重竞技类项目在夏奥项目中设置中比重较高,以东京奥运会为例,该类项目(包括举重、摔跤、拳击、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总数达76项,占奥运总项目数(339项)比例超过五分之一(22.4%)。然而,近10年来多个重竞技项目出现重大“变故”。先是2013年摔跤项目(18个小项)经历被“取消”7个月的临时风波(2013年2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决定摔跤项目退出2020年东京奥运会,7个月后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上摔跤项目最终得以保留),对该项目的冲击和影响巨大而深刻;2024年巴黎奥运会,空手道项目在正式登上奥运会舞台一届(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竞赛项目)后被“取消”,同时举重项目也被减掉4个单项(男、女各2项);无独有偶,国际奥委会已通过的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初设项目”清单中,重竞技类有三个大项——拳击、举重及曾为奥运项目的空手道皆暂未上榜。这些“变故”表明,重竞技类项目虽然在夏奥项目中的比重依然重大,然而部分项目已然成为“削项”焦点,奥运“生存”压力陡增。其中原因,一方面与部分项目的组织管理、竞赛公平、兴奋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无关联[13]。如拳击项目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全体裁判被“禁赛”[14];国际奥委会于2019年暂停了对国际拳联的承认,并在之后取消了其运行东京奥运会的资格,继而又在2023年6月23日“撤销对国际拳联的承认” [15];国际举重联合会2020年10月曾出现“3天换3位主席”事件[16];由于兴奋剂违规事件影响,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埃及等国均曾被禁止派运动员参加东京奥运会的举重比赛等等。另一方面,与部分项目的国际化推广度及项目吸引力下降有关。如空手道项目能在东京奥运会成为比赛项目,很大程度上主要借助了“东道主”优势,巴黎奥运会之所以被取消,国际推广普及度上仍有差距是潜在原因之一。
2.5年轻、时尚化项目备受青睐
近十余年来,推动项目年轻化、时尚化发展也一直是国际奥委会项目改革的核心所在。2014年形成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吸引青少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关注和参与”是该议程的三大主题之一;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是奥运会项目年轻化、时尚化改革的极力推崇者,他曾多次表示奥运会将向“更年轻化、都市化”方向发展;冲浪、滑板、攀岩、霹雳舞等项目在东京、巴黎奥运会先后成功“入奥”,腰旗橄榄球、棍网球、壁球项目等项目能进入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候选项目清单[17]等,这些也都是奥运项目年轻化、时尚化趋向的直接体现。而这类项目还具备参与体验性强、引领消费性强、经济带动性强、开放包容性强等优势特征,也使其具有较高的竞争力[18]。
除此之外,在奥运会“年轻化”“时尚化”改革思想驱动下,深受年轻人追捧的“电子竞技”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奥委会的关注。尽管“电子竞技”在有碍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否是真正的体育运动等方面存在很大争议,反对“电子竞技”入奥的人群比例也不在少数[4],但无论是国际奥委会已将“电子竞技”认可为体育运动,还是亚奥理事会已将“电子竞技”项目列入第19届杭州亚运会,或是国际奥委会组建电子竞技小组并举办奥林匹克虚拟赛等,似乎都在说明“电子竞技”与“奥运”的关系正在逐渐拉近。不仅如此,《奥林匹克2020+5议程》进一步提出了“鼓励虚拟运动的发展,并进一步与电子游戏社区互动”的条款[19]。尽管现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为“电子竞技”画出一条红线:“国际奥委会合作的电子游戏不能推崇暴力、违背奥林匹克价值观,也不能与现有的虚拟运动形式冲突”,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似乎表明,只要不越过该“红线”,“电子竞技”进入奥运会也不是没有可能,“电子竞技”与“奥林匹克”的关系或越走越近。
3
当代夏奥项目结构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1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性改革的诉求
可以看到,奥运会项目在经历了“持续扩张”“严格控制”发展历程后,当前正处于“主动求变”的发展形势之下,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维护自身“可持续性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首先,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为当代奥运会开启了改革之门,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可持续性发展”,如奥运会举办国由“申办制”改为“邀请制”、简化申办流程、奥组委承担部分申办经费、奥运会比赛可以在主办城市之外的城市或者国家举行等等正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其次,从竞赛项目相关改革方看,取消“28个大项”限制、“从大项封顶管理向小项封顶管理转化”“东道主可提议增项”等条款[9]也正是为项目结构的可持续化发展所考虑。再者,奥运会项目筛选标准(见表5)的确定,同样也给非达标项目树立了“退出”标准,必然有助于激励单项运动的自身发展。另外,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5议程》继续将“可持续性”作为奥运会改革的核心之一,如所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增强奥运会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促进可持续的奥运会”“进一步加强安全运动和对干净运动员的保护”“加强体育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创新创收模式”等条款[19],均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未来奥运项目格局变动将继续以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主要指导思想。
3.2运动项目国际化的普及要求
奥运会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性体育活动和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竞赛,已经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是当代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舞台,更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高度重视竞赛项目国际化、普及度自然成为项目设立的关键考量因素。从现行《奥林匹克宪章》对夏季奥运会项目入选标准的具体规定来看(表5),开展项目的洲数、国家数等“硬性”要求,正是对项目“国际化”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保证奥运项目的全球普及程度的重要举措。
从近几届奥运会的项目变动来看,国际化普及程度确实成为部分项目奥运“生存”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以棒、垒球为例,该两个项目加入夏季奥运会后(棒球于1992年、垒球于1996年正式列入奥运项目,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直作为比赛项目),虽然作为正式项目均已连续超过3届,但依然被反复移出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被移出)。尽管根据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如果一个项目连续三届奥运会作为正式比赛项目,那么它将成为奥运会永久比赛项目,但该两个项目却并未依此执行。其中原因,正是与棒、垒球的国际化发展程度低、不均衡有着很大的联系:目前该这两个项目主要在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开展情况较好,国际化普及度发展相对不足;而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往往也是亚洲和北美分庭抗礼,这也导致其它地区对棒球的关注度下降[21]。此外,乒乓球、羽毛球项目曾一度深陷奥运“出局风波”,也与其国际化发展不均衡、普及度不高等原因有重要关系。
3.3运动项目“经济效益”的制约
“远离商业”曾是国际奥委会的一贯宗旨,但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后,各届奥运会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商业气息不断加大[22]。进入21世纪后历届奥运会的举办,与商业直接相关的项目“经济效益”进一步成为影响项目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2002年国际奥委会在正式制定的奥运项目实行评估制度中,将运动项目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收益、媒体关注度、项目运行费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1,23]。项目经济效益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电视转播、商业赞助与门票收入[23-24],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可能是某些项目进入或退出奥运舞台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橄榄球为例,在近年来体育项目“入奥”竞争异常激励的形势下,七人制橄榄球能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脱颖而出并再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00-1924年曾作为奥运项目),显然与橄榄球项目全球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分不开。据世界橄榄球协会(World Rugby)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橄榄球世界杯中,日本对苏格兰的这场比赛仅在日本的电视观众就达5 000万人[25];另据报道显示,2022年第56届“超级碗”(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广告费最高达到30秒650万美元[26]等。显然,七人制橄榄球的成功“入奥”与橄榄球项目的巨大经济、市场效益是分不开的。反之,若项目经济效益不高,其在奥运“身份”竞争中可能会面临淘汰。如针对摔跤项目2013年曾被移出东京奥运会项目7个月的经历,有学者指出,该项目经济效益低下——无论是电视转播、商业赞助或是门票收入,均处于体育产业商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是首要因素[27]。
3.4参与国家及组织政治博弈的较量
尽管国际奥委会自创立之初就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的、非盈利性的组织,但究其实质乃是一个政治性的组织[3]。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每天处理的事务只有10%是体育问题,而其余90%的事务都是政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代夏季奥运会更像是政治与体育联姻下的产物[28]。一方面,奥运会的举办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基本都会借助奥运会这个国际“大舞台”展示自己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奥运会的主办国,更能借此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与声望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奥运会的项目增、减设置亦深深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作为主办国顺利将跆拳道项目“送上”奥运会,尽管只是表演项目,但这也无疑为该项目在2000年成为正式奥运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进入21世纪后,在“奥运瘦身”及项目设置改革的背景下,非奥项目要想成为正式奥运项目难度更为加大,依托“政治力量”推动自然是一个重要举措。如东京奥运会上,作为日本传统项目的空手道能正式成为奥运比赛项目,以及其优势项目棒、垒球重新恢复奥运项目身份,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日本作为东道主的特殊身份的助力。
3.5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助推
现代夏季奥运会从1896年的13个参赛国、9个大项、43个小项,到东京奥运会的204个参赛国及地区、33个大项、339个小项,这不仅仅是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繁荣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文化在传播中不断交融壮大的成果。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欧洲文化色彩在现代夏季奥运会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其组织架构还是活动内容,皆是如此[29]。迄今为止,国际奥委会共历任9届主席,其中有8人来自欧洲,而现代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大多起源于欧洲,明显体现了现代奥运会欧洲文化色彩“烙印”[30]。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文化亦在不断地传播、碰撞与交融。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欧项目”亦逐渐登上奥运的舞台。如作为亚洲文化代表的柔道(1964年)、跆拳道(2000年)分别成为正式奥运项目,以及武术(2008年)、龙舟(2020年)分别作为特设项目与表演项目也登上奥运舞台,正高度体现了现代奥运会通过吸收不同民族特色文化,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富有文化的多样性与交融性。而进入21世纪以来,开放、包容、自由等成为当今文化的主旋律,并为奥运会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也使得现代奥运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4
夏奥项目改革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思考
在奥林匹克运动主动求变、可持续化、国际化、年轻化、时尚化等项目改革思路及趋势的大背景下,现代夏奥项目的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革,由此,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也正受到重要冲击和挑战。在“体育强国”“奥运战略”的发展目标指引下,面对夏奥项目国际改革趋势及当前项目发展中的众多问题,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及优化应该紧跟夏奥项目改革步伐,站在国际视野,以长远、全局、动态思路谋划自身项目发展策略。
4.1精准把握奥运项目改革新趋势,提前谋划布局
如前所述,《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颁布,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进入深化改革阶段[31],“主动求变”“稳中有变”“28+N”“年轻、时尚化”等项目改革思路及举措的实施,已明显体现奥运会的部分项目调整是大势所趋。而任何一次项目调整都会引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某一项目是否为奥运正式项目的“身份”变化,将很可能造成该项目世界发展的不同境遇。
一方面,项目调整为部分项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东京奥运会新增小项达33项,中国代表团在其中的8个单项上取得了3金、3银、2铜的不俗成绩(见表6),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奥运备战工作中洞察项目改革趋势并高度重视潜在奥运项目的提前谋划布局。如女子划艇(双人500米)、女子三人篮球两个新增项目能分获金、铜牌的优异成绩,正是基于在对奥运项目“男女平衡”发展趋势准确预判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开展项目建设的结果——中国皮划艇队早在2015年(当时女子划艇还未被列入奥运会项目)便成立了女子划艇训练组,并在系统展开选材、训练及竞赛等相关工作[32];女子三人篮球项目也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国家队,提前展开了系统的奥运备战训练工作等。另一方面,项目削减又使部分项目直接面临发展压力。如举重、拳击、现代五项等尚未进入洛杉矶奥运会项目名单等,意味着即使是奥运“传统项目”,发展状况不佳、偏离奥运项目改革理念,也有被削项的可能。显然,精准把握奥运项目改革趋势,提前做好项目发展的谋划布局,对应对奥运项目的未来调整至关重要。
鉴于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奥运项目改革的新趋势,提前谋划布局,培育新项目,增加突破点,寻求项目结构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必须在准确把握奥运会项目改革趋势的基础上,对其项目变动政策及意向保持密切关注,尤其是对近年来国际奥委会较为青睐的年轻、时尚化项目(如三人篮球、冲浪、滑板、霹雳舞等等)要早研判、早重视;另一方面,需要与单项国际体育组织保持密切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信息、洞察现有奥运项目的内部单项增减及调整意向;再者,要有重点、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兴项目的布局和发展工作,从项目设立、队伍组建、人才储备、训练保障、竞赛组织、项目推广等全方位入手,系统推进项目的基础发展和竞技实力提升。
4.2积极助力我国优势项目国际化发展,夯实长效发展机制
致力于本国自身竞技实力提升与助推项目国际发展、提升各国竞争力既是矛盾又是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站在本国角度,继续提高项目整体实力是一项根本任务,同样也是提升项目国际竞争水平的基本保证;然而,站在国际角度,更好地维护项目发展环境、提升国际参与度、扩大高水平队伍数量、提升国际关注度等既是保证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33],也是避免项目优势力量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造成竞技“垄断”的必要举措。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整体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运动项目要保持长久地生命力,需要有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以推进项目普及;同时要有多个国家竞技水平接近,以形成激烈竞争,也增加项目观赏性、提高观众热情,进而形成良性竞争与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33]。
因此,站在国际发展角度来看,我国部分奥运优势项目的国际化发展尚存在一定忧患。从近7届奥运会我国6大优势项目的金牌分散率(本文指某项目夺金代表队数与该项目金牌设置数的比率)来看(见表7),部分项目金牌分布相对过于集中,如乒乓球、跳水项目的金牌分散率均在0.4及以下,尤其是乒乓球项目有4届奥运会为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2000、2008、2012、2016年);举重项目的金牌分散率虽然大都在0.6左右,不过,近2届奥运会我国在该项目分别拿到6(1枚递补金牌)和7枚金牌,对各国金牌争夺形成强烈冲击。金牌分布过于集中,对于项目国际发展难免会带来潜在不利。如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在十余年前面临的奥运“出局危机”尚未远离,其主要原因与当时金牌分散过于集中(见表7)有很大关系。正是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中国乒乓球协会在2009年首先提出了“养狼计划”,以彰显中国作为乒乓球大国的责任,积极推动乒乓球运动的世界普及和发展、帮助其他协会项目水平的提高。而中国羽毛球项目也紧随其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举措,积极推进项目的国际化发展,并已取得成效——近两届奥运会金牌分散率明显提升,金牌分散率已达0.8(共设5枚金牌)。
正因于此,我们应该站在国际角度认真思考自身优势项目的长远发展,构建长效机制、积极助力自身优势项目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走出去”“请进来”发展举措,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如:进一步鼓励我国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赴海外执教,援助弱势国家的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外组织与机构的交流合作,在国外建立类似于“孔子学院”的“中国乒乓学院”“中国举重学院”等培训性机构,助力国外运动人才培养、培训;组织我国优秀运动员到全球各地做巡回表演,推动我国优势项目的国际推广等都是可行举措。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与单项国际体育组织以及他国体育组织的合作。如: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有关项目发展、规划、推广等国际事务,积极承担国际事务,展示我国体育强国责任意识与担当,提高国际地位与话语权;打造国际训练中心,在全球范围组织或邀请有天赋的年轻运动员来华训练;打造国际顶尖赛事,吸引国外高水平运动员踊跃参赛,并推动项目训练与比赛经验的分享与交流等等。
4.3深度推进我国项目结构均衡发展,应对全新局面
奥运项目的持续调整使今后项目结构变化更加多元化并充满未知,也必将有更多新的项目加入奥运会,而现有项目如果发展不理想,即使是奥运“元老”项目,也可能面临取消或减项(减少单项数)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更应该加强奥运项目的均衡发展,以应对奥运项目变动带来的潜在风险,减少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金牌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体操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如图3),而项目发展不均衡、优势项目金牌趋于饱和、”潜优势及落后项目发展不稳定等[6],可以说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面对奥运会项目持续化改革及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结构的均衡性发展,尤其是大力提升潜优势、弱优势、非优势项目[6]的竞技实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防范因个别优势项目因奥运项目取消或减项而直接造成的不利,也是为有更多的项目能担起奥运“争金夺银”的重任扩大实力厚度基础,同时这也本身是我国竞技体育实现长远、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竞技体育项目结构的均衡发展必须要考虑整体布局与分层推进。首先,对于传统优势项目依然要将其作为“奥运战略中的核心及重点”[6],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精神,继续稳固集团优势;其次,对于潜优势项目,要加大政策引导与人、财、物等投入,在稳固现有夺金点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点,扩大夺金面,积极扩大优势项目群;再者,对于弱优势和非优势项目,要立足长远,在加夯实项目基础与整体发展的同时,要做好项目的中长期规划,要有重点、有目标的做好潜力单项的精准化培育,努力打造突破点和重点单项[34]。同时,对于部分奥运新增项目,如冲浪、攀岩、霹雳舞(巴黎奥运会增设)等,虽然其未来奥运身份仍存在一定的可变和未知性(需要连续三届作为正式比赛项目才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项目),并且其在我国发展总体时间较短、基础开展与普及也明显不足,但仍然要对其保持高度关注,系统推进项目的逐步发展,加强项目的基础建设与社会推广,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社会、市场等发展愿景与资源条件等,积极创新项目发展模式与路径。
4.4加大我国民族特色项目“入奥”力度,宣扬中华文化
现代奥运会早已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是各国民族文化与文明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正因于此,很多国家都试图将具有本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体育项目积极推入奥运会[35]。如前文所述,《奥林匹克议程2020》已取消了奥运项目28个大项的设项限制,而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更是一次性新增了5个大项33小项。虽然这并不代表如今项目“入奥”的门槛已经降低,但也充分体现非奥项目有了更多“入奥”机会。回顾我国民族特色项目“入奥”历程,虽然道路坎坷,但已取得很大进步:武术项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奥运特设项目、2022年第4届青奥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龙舟项目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于奥运舞台。这标志着我国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正在获得更进一步的国际影响力和广泛认可。
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握住机遇,加大推动特色项目“入奥”的力度:首先,要结合奥运项目筛选标准及评选办法,充分研析我国民族特色重点项目“入奥”的主要困阻,以问题为导向,制定相应的发展办法与解决措施;其次,在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积极项目创新,推进国际接轨,使其更加符合奥运理念、比赛组织、观赏理解等需求;再次,要加强国际间项目交流、推广与合作,积极宣传项目文化、推进国际参与、扩大国际知名度等;另外,要深化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及国际奥委会等的交流与互通,明确项目改革与优化方向,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理解与认同,展示中华文化的精深与魅力,宣扬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5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际奥委会的“奥运瘦身”战略还是“主动求变”改革措施,都已表明奥运会项目设置正处于“变局时代”。这不仅是挑战,亦是机遇。竞技体育作为衡量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成效的标志性内容,在奥运会项目结构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应该及时把握奥运改革思路、认清国际形势、跟进发展理念、优化项目布局、筹谋发展举措,在引领国际竞争激烈形势的同时,也处理好国内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生态,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及“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TY017);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1ZD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