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践成效、基本经验与发展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李鑫,李赞,孙芳.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践成效、基本经验与发展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0):83-91.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践成效、基本经验与发展方向
(李鑫)
作者
李鑫1,李赞1,孙芳2
天津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天津 301617
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天津 301617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中国冰雪运动要“恶补短板”[1],为了恶补中国冰雪项目运动员人数少、备战基础薄弱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在围绕冰雪项目组建国际化专家团队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跨项选材,以期实现中国冬奥项目“全面参赛、全面突破、全面带动”的目标。跨项选材作为中国备战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手段对实现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2]。长期以来,中国冰雪项目存在发展缓慢、竞技水平不高和运动员数量匮乏等方面的窘况,传统运动员选材与培养方式花费成本高且耗费时间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中国冰雪后备人才不足的空白,而跨项选材能够借助运动员先前积累的运动经验,缩短运动员在新项目的培养周期[3]。因此,跨项选材就成为中国备战北京冬奥会的必然之选。
跨项选材一经提出便迅速在中国竞技体育领域引起热议,相关学者对跨项选材的实施效果、发展路径和价值意义等方面的争辩从未停息。现如今,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中国竞技体育领域实施的跨项选材取得了哪些成效?积累了哪些经验?后续又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亟待理论和实践解答。基于此,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北京冬奥会中国跨项运动员案例和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对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实践效果进行多维评价,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冬奥项目跨项选材的实践过程总结基本经验,进而提出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升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效益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1
实践成效: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效果的多维评价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是以冬奥项目为主要目标,以夏奥项目运动员为主要人才资源,通过利用运动项目之间运动素质、关键技术以及心理能力等要素的有效转移促进运动员在新项目中快速发展。依据跨项选材在中国的实践情况,尤其是以北京冬奥周期跨项选材为典型,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在参赛目标、人才储备、格局优化和体系创新方面成效显著。
1.1参赛目标:跨项选材助力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全面参赛”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北京冬奥会中国要做到“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而“全面参赛”则是实现“参赛也要出彩”的重要环节,所谓“全面参赛”主要包括竞赛项目的全面覆盖和参赛人数的全面增加两个维度[4]。2015年7月31日,中国获得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举国欢庆的同时中国冰雪项目起步晚、推广普及度不高和弱势项目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也愈加凸显。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派出66名运动员参加了4个大项、9个分项和49个小项的比赛,有3个大项、6个分项以及49个小项未取得参赛资格,整体参赛规模较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冰雪运动强国有明显差距[5]。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派出82名运动员参加5个大项、12个分项和53个小项的比赛,虽然相比索契冬奥会参赛人数和项目数有所增长,但仍在2个大项和3个分项未有运动员参赛,102个小项运动员参赛率仅为51.9%,未参赛以雪上项目居多,中国冬奥项目“冰强雪弱”的发展形势依旧未发生变化。其实,中国冬奥项目和夏奥项目发展过程中严重“偏科”,夏奥项目长期位于奖牌榜前列,而冬奥项目则缺项较多,整体实力较弱。中国申办冬奥会成功时,有近1/3的项目几乎从未开展,还有1/3的项目在国内才刚起步[6]。因此,中国冰雪项目开展度较差等问题就成为备战北京冬奥会的难点和痛点。
为解决多数冰雪项目尚未开展这一现实问题,国家体育总局面向全国逐步启动了跨项选材。2015年9月,钢架雪车项目实施了跨项选材,全国有来自篮球、田径和自行车等项目的运动员参与选拔,组建了中国第1支钢架雪车国家队[7];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提出“轮转冰”计划,并以江苏省为试点小范围实施,充分利用轮滑和速度滑冰之间相似竞技能力特征和制胜因素,带动中国速度滑冰的快速发展;2017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动员和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对所有冬奥项目开展跨项选材,在坚持“扩面,固点,精兵,冲刺”冬奥备战方略基础上,跨项选材在中国逐级发起、逐层推进并逐一落实,实现了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最终有176名运动员参加了7个大项,15个分项的比赛,完成了北京冬奥会7个大项和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任务。在109个小项中,中国运动员参加了103个小项的比赛,参赛率达到94.5%,参赛运动员数量和小项数量都达到历史最佳。因此,跨项选材助力中国完成北京冬奥会“全面参赛”的重大任务。
1.2人才储备:跨项选材提高了中国冰雪运动项目后备力量的可选基数
运动员是促进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核心,运动员选材与培养已经成为国际竞技体育重点关注的焦点。随着世界级体育赛事不断增多和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增强,各国在选拔运动员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期望早期可以甄别出极具天赋的运动员,为备战世界级赛事夯实各项目人才基础。由此可见,要想实现运动项目高质量发展需要充足的后备力量提供重要支撑[8],没有一定的数量支撑,总体意义上的质量就无法保证。不过,从中国冬奥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运动员培养和储备情况都很难为冬奥项目的发展提供充分后备力量支持。
从人才数量上看,中国冰雪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小、力量薄。中国冰雪项目受场地、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优秀运动员数量少且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时,中国参加全国性冰雪比赛注册运动员数量仅为5 111人[9],这与挪威、德国以及加拿大等冰雪强国相比差距较大[10]。从人才结构上看,中国在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冬奥项目和夏奥项目间存在结构失衡、运动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11]。一方面,中国在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运动员人数分布上失衡。“冰强雪弱”是中国冬奥项目的显著特征,冰上项目有一定数量的后备人才支撑,而多数雪上项目后备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根据《2017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跳台滑雪获运动员技术等级的仅有16人,而速度滑冰却有267人,这体现出中国部分雪上项目运动员梯队建设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冬奥项目和夏奥项目运动员数量分布呈现严重的“两极化”。中国竞技体育受“重夏轻冬”意识观念影响,在“举国体制”推动下优先发展夏奥项目,而冬奥项目发展又受气候环境和地域资源等客观因素限制,久而久之造成夏奥项目人才资源较多,冬奥项目人才资源匮乏,夏奥项目与冬奥项目的总参训人数比例为1∶88[10],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冰雪运动发挥“后发优势”。
为逐步追赶中国冰雪运动员数量与世界冰雪运动强国的差距,从人才数量较多的夏奥项目选拔适合冬奥项目发展的运动员就成为扩充冰雪项目后备力量、优化运动员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015—2016年,中国率先在钢架雪车和速度滑冰等项目开展由政府引导、有组织的跨项选材,提升了钢架雪车和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基数。2016年底,中国冰雪运动员注册人数由5 111人增至7 356人[12],跨项选材在部分冰雪项目初见成效[7]。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实施了冬奥项目跨项选材,历经2018年“扩面”阶段的全力开展,各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共选拔3 257名运动员,备战总人数是平昌冬奥会的7倍[13]。这些运动员在经历“固点”和“精兵”阶段的反复测试和严格筛选,正式入选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的跨项运动员有316人,其中11支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全部来源于跨项选材[14]。截止2020年底,中国参加全国性冰雪运动比赛注册运动员数量提升至1 1398人[9],短短5年时间运动员数量翻倍,跨项选材在提高中国冰雪运动员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3格局优化:跨项选材有效提升了中国各地区冰雪运动项目竞技实力
冬运会是中国办赛规模最大、参赛水平最高的全国性冰雪体育赛事,各省(市、自治区)的积极推进、全力备战对提高中国冰雪运动水平、夯实冰雪人才基础以及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中国冬运会历经64年的办赛历程,在参赛人数、设项数量和奖牌分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受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场地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影响,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冰雪竞技实力格局呈现严重的非均衡发展。从地域分布看,中国冬运会竞技实力格局长期未发生明显变化,由于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雪质资源,奖牌榜前8名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15],久而久之就造成中国冰雪项目发展向少数省份过度集中,导致其他省份冰雪项目发展滞后、投入力度不足以及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不利于加快中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实现和竞技实力的提升。从参赛队伍和运动员人数看,中国冬运会参赛队伍和运动员数量在逐届增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第13届冬运会中国有1 389名运动员参赛,分布在52个代表团,参赛队伍数量和运动员数量是历届冬运会之最。虽然中国冬运会参赛运动员数量和队伍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参赛运动员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较为突出,多数运动员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15],中国南方等地市参赛运动员依旧较少。因此,中国冰雪在优化各地区运动员队伍结构、增加各地区运动员数量以及提升各地区竞技实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跨项选材是中国加速各地区冰雪项目发展、确保“南展东扩西进”战略有效贯彻和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不仅提高了中国各地区冰雪项目运动员数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地区冰雪项目竞技实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运动员来自全国近20个省区市,176名参赛运动员有约1/5是通过跨项选材参加冬奥会,雪上项目参赛运动员更是一半都来源于跨项选材[16]。中国跨项运动员在备战北京冬奥会过程中发挥出色(见表1),天津运动员闫文港为中国斩获了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铜牌,还代表天津夺得第14届冬运会钢架雪车金牌,实现了天津市冬运会奖牌“零的突破”。河南运动员何金博虽然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仅获第27名,但在2020—2021赛季全国自由式及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冠军赛代表河南省夺得冠军,这说明跨项运动员将是未来各省市备战全国性冰雪赛事的主力军。河南、河北、甘肃以及江西等省市立足区域特色大力推进跨项选材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河南省共输送235名跨项运动员至冰雪国家集训队,输送人数位居全国前列[17],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同时,也提升了河南省冰雪项目在全国的“竞争力”。
1.4体系创新:跨项选材完善了“三级训练网”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
科学合理的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是推动各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同时亦是各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亟待加强和优化的重要环节。中国竞技体育在探索中前进,建立了以“三级训练网”为主的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运动员,推动了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18]。但是,“三级训练网”体系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
首先,从选材角度看,中国地土辽阔、地域特色不一,儿少时期定向选材由于受地域分布、训练条件、相对年龄效应以及教练员水平等因素影响,出现“错选、漏选和非最佳选”现象[19],影响运动员成年阶段的发展;其次,从训练角度看,多数基层教练员受“早定向、早训练、早培养”理念的影响,寄希望运动员更早、更快地出成绩对运动员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而“早期专项化”训练对青春期前出现巅峰运动成绩的项目是有必要的,对多数项目而言,“早期专项化”训练与运动员成年之后的成功并无显著关联[20]。但“早期专项化”训练会过早将运动员固定在某项运动,进而在训练负荷方面追求成人化,造成运动员因过度训练出现运动伤病、心理倦怠以及竞技潜能耗尽等现象,导致运动员过早结束运动生涯[21];最后,从管理角度来看,一方面受现行注册制度影响,中国运动员在培养系统、所在地域和运动项目之间缺少流动[22],培养系统间协同性不足,易形成人才壁垒。另一方面,“三级训练网”培养体系是严格按照初级、中级和高级训练形式在体系内逐级递升,缺少与其他系统或机构之间良性竞争和有效合作,导致该体系内耗较为严重、封闭孤立,这将不能满足中国培养更多世界级运动员的需求。
跨项选材是传统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2],它完善了举国体制下“三级训练网”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首先,跨项选材弥补了儿少时期定向选材的不足,经由早期定向选材“漏选、错选和非最佳选”的运动员可以通过跨项选材再次发挥天赋,体现出“选育结合”和“动态选材”理念;其次,跨项选材为运动员提供“多次择项”机会,鼓励运动员尝试不同项目,世界上众多运动员都是几经周折才寻求到合适运动项目[19]。中国竞技体育“低成材率”和“高淘汰率”意味着多数运动员无法登上“三级训练网”金字塔顶端,又由于受“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负面影响,导致运动员因运动成绩停滞和专项情绪厌烦退出竞技体育,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跨项选材能够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将已经被“三级训练网”淘汰或在原项目中发展潜力有限的运动员转移至其他运动项目,缓解人才资源浪费现象;最后,跨项选材有效打破了各培养系统、所在地域以及运动项目间的壁垒,跨项运动员不受现行运动员注册制度限制,提高运动员在系统、地域和项目间的流动率。另外,跨项选材也促使“三级训练网”运动员培养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跨项运动员经过严格测试和评估后直接纳入国家集训队,而并非以学校运动队—市县级业余体校—优秀运动队(国家队和省队)的途径逐级递升,这将有利于发现更多“三级训练网”体系外的优秀运动员,增强体系内外的良性竞争与有效互动。例如,包括苏翊鸣在内的大批跨项运动员是直接入选国家集训队,而并非按照“三级训练网”固化的逐级培养、递升。从总体上看,跨项选材是“三级训练网”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的“体系创新”,它完善了中国“三级训练网”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
2
基本经验: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的阶段总结
2.1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核心引领各省市协作创新
“举国体制”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国家某项战略目标,以行政力量来动员和调配全国相关力量,集全国有关资源于一域,对影响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领域进行治理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是一种非常规的制度安排[23]。中国为在世界大赛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实现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实行了“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助力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而“举国体制”独有的制度优势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过程中再次得以体现,“举国体制”为中国跨项选材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了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和精准施策的制度优势。
中国跨项选材是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核心“自上而下”宏观统筹指导与各省市“自下而上”协作创新配合相结合的形式共同推进。首先,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主管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明晰跨项选材实施目标、选拔程序和选材标准等方面要求;其次,各省市作为实施跨项选材的基点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好宣传推广、组织运动员积极报名,并根据跨项选材标准对运动员初次选拔推荐;再次,国家体育总局分项目组派跨项选材专家团队对经各省市初选推荐的运动员进行国内公开选拔(二次选拔),通过选拔的运动员将纳入国家集训队;最后,纳入国家集训队的跨项运动员分“两步走”,少部分跨项运动员被送至冰雪运动强国接受长期系统训练,其余的跨项运动员在国内接受系统训练。以越野滑雪跨项选材为例(见图1),经过国家和各省市相关部门的严格筛选,最终有100名运动员(男、女各50名)纳入国家集训队,并通过国内、国外探索不同的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在“举国体制”的强力推进下,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核心“自上而下”宏观统筹指导保障了跨项选材工作高效流转。
但是,国家体育总局对跨项选材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最终要落实到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策略部署和实施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作为跨项选材工作的实践层,在贯彻落实《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的同时依据区域特色对跨项选材进行了“自下而上”协作创新。江西省“以赛促选”,通过举办“青少年跨界跨项锦标赛”推进跨项选材工作开展;河南省“局校联动”,通过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推进跨项选材工作保驾护航;广东省“省协联动”,通过举行“奥运直通计划”冰球跨项选材夏令营,并直接对接冰球项目国家队,推进跨项选材工作开展。因此,在“举国体制”的制度保障下,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核心引领各省市协作创新,确保跨项选材工作的实践效果。
2.2坚持遵循“跨项选材”规律,以各项目制定科学选材标准为指引严格甄选
中国跨项选材深刻把握了运动员“转项成才”的特殊规律,并结合国际有益经验,将跨项选材上升到新的科学高度,蕴含着遵循运动员长期培养理论的科学逻辑。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除了遵循科学选材理念外,还具备独特的本质规律,其规律反映在跨项选材项目间运动素质需求相似、关键技能正向迁移以及制胜规律本质相通等方面。项群训练理论作为中国跨项选材的基础理论为跨项选材实践指引了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出现了运动员“转项成才”,中国学者对该现象深入研究发现,运动项目间的项群联系是“转项成才”的关键,同项群转项成功率高于异项群,而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和选材年龄宽容度是运动员“转项成才”的重要因素[24]。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对“转项成才”规律的研究为北京冬奥会跨项选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022冬奥会“北京周期”,国家体育总局专门组织成立了各项目跨项选材专家组,并严格制定了科学的选材标准。以钢架雪车为例(见图2),根据跨项选材本质规律,钢架雪车的选材来源主要为田径中“全能及短跑”、重竞技中的“举、摔、柔”以及橄榄球,这些项目运动员爆发力强、身体素质全面并且下肢力量突出,符合钢架雪车项目运动素质的需求。钢架雪车跨项选材标准主要分为总体标准、量化标准和选拔规则三部分,其中总体标准主要是对运动员的形态、素质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定性要求,量化标准主要通过一些素质测试和形态测量用定量数据筛选运动员,而选拔规则主要是规定各项目测试方法,确保选拔公平性。因此,中国在坚持遵循“跨项选材”规律的基础上,以各项目制定科学选材标准为指引对跨项运动员严格甄选,确保跨项选材质量。
2.3找准推进“跨项选材”动力,以明确的激励保障政策为依据提供全力支持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既需要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等主管部门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又需要健全完整的跨项选材激励保障机制,为跨项选材提供相应的激励保障政策支持,增强运动员、教练员等相关人员或单位参与跨项选材的动力。激励保障政策作为跨项选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局以及相关部门为满足运动员、教练员和培养单位的各类需求、统筹和分配各类资源、鼓励和引导相关单位积极为国家冰雪项目输送人才、解决跨项选材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及实现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目标而出台的行动举措。
中国冬奥项目跨项选材激励政策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见图3),主要包括对选材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给予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奖励、给予输送教练员支撑晋升奖励和设立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授予特殊政策等8个方面,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系统。“对选材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和“给予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奖励”主要为培养单位或个人提供荣誉支持和精神嘉奖;“给予输送教练员职称晋升奖励”主要是为处理好教练员培养运动员的个人权益问题,消除教练员输送运动员的心理顾虑;“设立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授予特殊政策”主要是为运动员提供主动跨项的动力支持,为运动员跨项后运动技术等级评定给予一定照顾;“建立训练津贴、奖励和补偿机制”主要是为保障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输送单位的应享待遇,解决跨项选材相关人员或单位的后顾之忧;“设立选材工作专项资金保障”主要是为跨项选材实施全过程提供财政支持,专用渠道确保经费来源;“鼓励新从事项目和原输送项目成绩相互认可”主要是为破除运动项目之间的壁垒,保证跨项前后项目待遇一致或相当;“鼓励地方体育局给予特殊政策”主要是利用各省市的资源优势推动跨项选材工作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中国找准推进“跨项选材”动力,以明确的激励保障政策为推进跨项选材工作提供全力支持。
3
发展方向: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发展的前瞻思考
3.1跨项选材更加以人为本:早期多项发展,关注运动员多维潜力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核心,以“运动员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竞技体育的具体体现。跨项选材是一项动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质是“以运动员发展为中心”,融入人文关怀,为运动员创造更多主动择项机会,充分调动运动员积极性,满足运动员的个人诉求。从国际视角看,成年阶段的优秀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普遍接受多个运动项目训练,“早多项,晚定项”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竞技体育培养运动员的新理念[22]。运动员“早期多项化”发展既可以规避“早期专项化”对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机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又可以降低运动员受伤风险、消除运动员心理倦怠以及增加运动员“多元化”技能学习,最终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早期多项化”发展是跨项选材的前提和基础,跨项选材强调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具备多个项目的训练背景,积累不同运动经验,习得多样运动技能,以期在某个时间点顺利跨项。实践表明,跨项成功运动员平均经历过3种及以上运动项目的训练[25]。由此可见,跨项选材理应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化发展,关注运动员的多维潜力,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表现。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未来更要坚持以“运动员的发展为中心”,秉持“以运动员为本”的培养理念,促进青少年运动员从“早期专项化”到“早期多项化”发展。首先,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在“同项群”的运动项目中“兼项式发展”。同项群的运动项目间具有相似的竞技能力特征,选择同项群的运动项目“兼项式发展”将有利于强化运动员的某种竞技能力,为未来在同项群间“跨项选材”提供广阔空间;其次,鼓励青少年运动员在“异项群”的运动项目中“互补式发展”。异项群的运动项目间竞技能力特征差异较大,选择异项群的运动项目“互补式发展”将有利于运动员不同竞技能力的提高,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平衡”发展的同时也为未来异项群间“跨项选材”提供可能;最后,支持青少年运动员在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不同环境)间“自由式发展”,夏季项目所积累体能和技能训练经验都可以在冬季项目应用[26],并且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的比赛时间不同,选择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自由式发展”将有利于中国竞技体育冬夏资源共享,促进夏季项目运动员未来顺利跨入冬季项目。
3.2跨项选材更加主动自觉:提供政策保障,助推运动员适时跨项
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依靠具体政策落地生根,通过政策引导可以确保跨项选材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要坚定发展方向,提供支持政策,为运动员创造更多跨项机会,助推运动员适时跨项,引领跨项选材更加主动自觉。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国家体育总局可以围绕国际重大赛事并结合各运动项目人才基础适时提出“跨项选材”,并出台与之配套的注册、激励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为跨项选材提供实施准则、具体举措和实践指引等方面,以统筹规划助力跨项选材的持续发展。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可加快跨项选材的进程,增加运动员的主动跨项机会,推动中国竞技体育各项目、系统以及地域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以新发展阶段“育人成才”目标为指引,发现更多优秀的运动员。例如,中国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布了《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并以《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激励政策》为准则提供制度保障,保证了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备战巴黎奥运会和之后国际重大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优秀竞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工作方案》(体竞字〔2022〕78号),不限项目、不限地域、不限年龄,包含“大心脏计划”“大个子计划”和“大力士计划”等,也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其次,在各省市层面上,各省市体育局在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跨项选材”计划时,可根据各省市竞技体育的实际状况和现有条件,制定可操作、能落地且有保障的跨项选材实施方案和激励政策,积极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使跨项选材不仅为国家提供优秀后备人才,也惠及各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例如,河北省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有关冬奥项目跨项选材总体方案和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了《河北省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总体工作方案》,就任务目标、选材项目、选材范围以及选材步骤等方面进一步详细规定,并通过“两次计分”“教练员职称考核”以及“省级传统特色校评定”等方面优惠政策提供激励制度保障,为河北省运动员提供了参与冬季项目的机会,夯实了河北省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基础。
最后,在运动协会层面上,各运动项目协会在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跨项选材总体方针政策的同时,以各单项角度出发提出“跨项选材”计划,夯实各单项后备人才基础,以具体项目引领跨项选材发展,为运动员提供主动跨项机会。例如,中国橄榄球协会在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跨界跨项选材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为实现橄榄球项目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目标启动了橄榄球项目跨项选材工作,并进一步细化选材标准、创新选拔方式和实施科学监控。
3.3跨项选材更加灵活多样: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创新模式的涌现
中国跨项选材既是国家体育总局“自上而下”政策驱动的实践,也是各省市“自下而上”分散行动的探索。为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工作,国家体育总局要强化顶层设计,做好保障支撑和宏观统筹,各省市要创新跨项选材的实践方式,通过局部创新推动跨项选材工作整体进程,使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未来更加灵活多样。
以“多元力量协作”助推跨项选材实践。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需要国家体育总局“自上而下”统筹领导,更需要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多元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跨项选材工作。第一,国家体育总局与各省市签约合作为跨项选材激发新活力。国家体育总局要充分利用各省市的资源优势,借助各省市的力量,选取具有突出优势项目和人才资源充足的省份,以签约的形式建立跨项选材深层合作关系,促进跨项选材的发展。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濮阳市签署协议联合组建滑雪青年队、集训队;第二,国家体育总局与高等体育类院校深层合作为跨项选材注入新动能。高等体育院校在竞技人才、科学研究、训练竞赛、医疗保障以及场地设备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国家体育总局与高等体育类院校合作既可以加快跨项选材的理论研究,又可以为跨项选材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例如,北京体育大学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部署,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跨项选材人才选拔、培养、测试、科研保障等相关工作;第三,各省市“有效联动、资源互补”为跨项选材打造新引擎。各省市可以通过“联合培养”跨项运动员的方式,合力推进跨项选材的发展。例如,西藏和吉林两地达成合作意向,发挥区域优势联合培养跨项运动员。
4
结语
“运动员跨项目发展”不仅是国际竞技体育的常态,也是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的发展方向。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成效显著,为建设规模、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本研究对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实践效果进行多维评价,总结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基本经验,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以期为推动中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TYB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