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曾坦言,“演孙悟空经历了很大的痛苦”,但也正是这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让六小龄童成为真正的行者。
年少成名,从荧幕到校园舞台,从人生的巅峰到低谷,再惊艳归来,认真诠释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信条。
8月18日,六小龄童在微博晒出自己耍猴拳的照片。他说自己“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花甲之年还可以继续努力。”
一身红衣手拿金箍棒的他,耍起猴拳,仍然神形兼备,恍惚间几十年过去了,“美猴王”从未离去。
时间回到1966年,阴雨连绵的春天,浙江的一间老式病房里。
章金莱(六小龄童本名)趴在床边听着哥哥临终前的最后嘱托:“当你演成美猴王孙悟空的那一天,就能见到我了。”
当时的章金莱,只有7岁,是章家11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他还不知道“演成”两个字有千斤般的重量,也不知道这句话将会成为指引他人生方向的永恒信条。
哥哥走了,章金莱开始了自己的“演猴”生涯,他此生,再也无法和“美猴王”三个字剥离开了。
章金莱祖上四代都是绍兴猴戏的猴王,对章金莱来说,为猴王家族活着,是一种责任。
二哥去世后,12岁的章金莱接过了“金箍棒”,成为新的小猴王。
文革期间,父亲被遣去锯板厂改造。每天,在偏僻的小路上,一辆三轮车都坑坑洼洼地前行着。
男人拿着细木条当作金箍棒,男孩就跟着他一招一式地练,这是章金莱记忆中的“流动课堂”。父亲把章金莱送到了自己的老师薛德春先生那里,就像《西游记》里菩提祖师半夜三更偷偷教孙悟空法术一样,薛德春也是章金莱的“菩提祖师”。
在人民广场的角落,黑夜还没有褪去,凌晨5点就要开始练功。
在下雨天的自行车棚下,湿气重重,雨水打湿衣服,要继续练功。
在家里,还要在门廊上挂吊环、小天井里翻跟斗、墙根边拿大顶。
寒来暑往,章金莱磨破过头皮、伤成过血尿、缝过针,但这甚至还算不上他“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一步。
高中毕业后,章金莱待业了三年,才考上浙江昆剧团。去剧团后不久,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甚至改变了整个猴王世家的命运。
北京的导演杨洁正在为筹备电视剧《西游记》寻找“孙悟空”。她几乎翻遍了北京城,也没有遇到那个合适的猴王,直到看到章金莱的表演后,才定下了孙悟空的演出人选。
临走前,父亲对他说,“《西游记》成文400年,这是第一次将被国家级的媒体用电视剧影像的方式完整记录下来,这是个重任。”
“你可以踩在我的肩膀上,但所有的路要靠你自己去走。你一定要演好孙悟空,这关乎中国猴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你能演好。”
章金莱从此带着“六小龄童”的艺名,正式踏上剧版美猴王的取经之路。
唐僧当年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不曾想自己一去便去了17年。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六小龄童也没有想过,自己一去,也拍摄了长达17年之久。
为了演好美猴王,他剃头去当了一段时间和尚,又去学习武术。
他的桌子上还堆满了各种与《西游记》相关的学术资料,凡是对理解剧情有帮助的文献,他都想方设法找来仔细咀嚼。离开了父亲和老师,六小龄童去找了最好的老师——真实的猴子。
他跑到北京动物园的猴山看猴子,一瞧就是大半天,还用相机抓拍猴子各种动作,洗出照片,带回宿舍仔细品味。
观察到后面,六小龄童扮的猴子已经基本出神入化了,剧组的小猴看到别的人都乱抓一通,但看到六小龄童后却乖乖地不动,就盯着他,仿佛在看自己的同类。
六小龄童习惯了戏曲舞台上的程式化表演,没有拍过电视剧的他对孙悟空的心理完全掌控不了,呆板木讷。
“活像个穿虎皮裙的猎户。”导演杨洁说,而他自己觉得猎户都算不上,顶多是个大猩猩。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出门。他最担心的,是怕杨洁导演会把自己换下去。
著名作家夏衍先生鼓励他,给他题词——愿在荧光屏上大显神通。
他开始比以前更拼,反复磨炼演技,塑型乳胶猴脸的胶水钻进毛孔,将皮肤腐蚀得酸痛,夏天出了大汗,只能小心翼翼地揭开,擦汗、涂酒精、倒胶水、黏贴、掉皮。
孙悟空有火眼金睛,可是六小龄童高度近视——常常容易空洞无神。他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清晨,去望日出。即使被强光刺得酸痛、流泪,仍目不转睛。
白天,去看别人打乒乓球,眼睛随着白色的小球飞快转动。
夜里,点燃一根香火,让眼睛紧随着香火上下左右地转动。
拍所有火戏的时候,都是真火上阵,他穿着厚厚的石棉衣服,外头套上戏服,道具师把汽油喷到他身上,火苗瞬间燃遍全身,他被呛得晕头转向,眉毛睫毛和面具都一一烧毁,窒息着倒在地上。好在工作人员及时灭火才救回一命。
后来在黄果树瀑布,他差点掉下悬崖,在戒台寺,他摔成了骨折。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贯穿了“孙悟空”拍摄的始终,也终于给六小龄童带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经典孙悟空形象。《西游记》播出后,孙悟空的神采飞扬、黯然神伤、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终于被完美地展现出来。
这个之后影响十几亿中国人乃至全球观众的86版“孙悟空”,出世了。
“真正的艺术,是无法用高科技代替的,我仍然相信,人的表演艺术魅力永远胜过高科技。当年自己冒险成功,我很幸运。”
6年,25集,从北方到南境,从寺院到沙漠,历经艰险,深耕细作,《西游记》获得了极大赞誉,六小龄童却跌落谷底。
才29岁的六小龄童陷入了巨大的焦虑里,《西游记》暂时停拍了,他没有其他的作品,演什么都像猴子,找不到工作,演不好别的角色,焦虑了整整三年。
有人说他,“拍完了《西游记》,才是你真正九九八十一难的开始。”
而后的十年间,他一边在其他作品中磨练自己,一边坚持琢磨猴戏,“孙悟空”是他永远不可能放下的执念,他期待有一天,重回花果山。
16集的补拍结束后,至此,六小龄童完成了这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孙悟空”,不再演大圣后,他还在为大圣操劳,走南闯北,在大学里给年轻的学生们讲解心路历程,与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合作,传播西游文化。
“我希望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让坚忍不拔的玄奘西行精神,让永不言败、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猴王精神走向世界。”
“吴承恩赋予孙悟空生命,我要赋予孙悟空灵魂,并且让孙悟空真正腾飞起来。”
“有人说,没想到孙悟空才是取经队伍中最坚定执着的人。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给孙悟空这个角色,因为我始终认为,一生做成、做精一件事,就很了不起。”
六小龄童甚至做到了在《西游记》播出30年后,还能在异国的机场被外国人认出是孙悟空扮演者的程度。
他真正实现了那句话:“无论塑造任何角色,只有做到不可代替、不可超越,才能算是大师。”
六小龄童和孙悟空的人生哲学,有着多角度的契合,他们告诉了观众几个重要的道理。
不甘平庸的人生,才有成功的可能。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勇气的人,关键时候,勇于跳出原有的生活节奏,才能进入别样的“水帘洞天”。
没有紧箍咒,取不了西天经。限制自我内心的膨胀,脚踏实地,及时纠正错误,才能走向成熟。
再厉害的人都不是一蹴而成,要苦学艺。很多人都羡慕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威武,却忘了他拜师学艺时的艰辛。六小龄童曾对女儿说,“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不是天生的,是通过漂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学来的,所以你如果想要掌握一项技能,就要刻苦学习。”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灵山,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行者,只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翻山涉水,两肩霜华之后,才能取得人生真经。
“低得下金猴傲首,方才有九霄仰啸。横扫荧屏,非朝夕之功,乃聚沙成塔。”
当你壮志未酬之时,记得看看孙大圣。当你想问路在何方时,路就在脚下。
注:图片源于网络、86版《西游记》剧照、@六小龄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松奈子。读者人物独家撰稿人,视野所及皆是句读,在世界中行走,以编辑这个世界,写文和摄影的斜杠女青年。
☟
/ 彩 蛋 时 刻 /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 / 今 日 推 荐 /
☟
/ 长 期 征 稿 / 我们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投稿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相关信息
做自己的行者
取自己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