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食物你一吃就感觉要过年了?是饺子、汤圆,瓜子、酥糖,还是家里成排晾晒的香肠?
对于很多人来说,吃一口来自家乡熟悉的味道,就可以让自己在最疲惫、最脆弱的时候瞬间“灵魂归位”。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物与情感,一直都密不可分。
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间翻滚环绕的,是思念、是安慰、是温暖人心的联结。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小编一样,一想到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希望穿越到车票、机票上写好的日期,然后一个瞬移就躺在家中温暖的被窝里、坐在丰盛的饭桌前。
是的,除了跟家人团聚,吃一口“记忆中的味道”成了到家必做的事情。第一天可以吃一顿久违的地道家乡菜,第二天就去以前上学路上拐角的那家路边摊,第三天到学校附近卖小吃的那家店,不知道老板娘还记不记得我……有什么食物可以让你在最疲惫、最脆弱的时候瞬间“灵魂归位”,让你感受到慰藉呢?10年前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现在仍然还是大家的下饭神剧。有人总结说,它实际上是“以食物为引子的中式情感纪录片”。这并不意味着主题的偏离,因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物与情感,一直都密不可分。在热腾腾的烟火气间翻滚环绕的,是思念、是安慰,是温暖人心的联结。诗歌界泰斗谢冕先生在随笔集《觅食记》中记录了他心心念念的各地小吃。这本由谢冕老师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吃货”历史总结而成的《觅食记》,既是一个吃货的身份证明和美食评论集,也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文人回忆录,更是一个写给所有平凡吃货的落地版《随园食单》。
一起来看看,哪些是你记忆中熟悉的味道,哪些也是你的“舒适圈美食”呢?北京总是被冠之以“美食荒漠”的称号,听到卤煮、炒肝、豆汁儿等小吃,恐怕很多人都会摇头摆手,大呼“吃不习惯”。可就是这些正宗的北京小吃里,藏着北京人有滋有味的生活。卤煮最能体现京城的气象,豪爽,浓郁,透着一股霸气,甚至还有点大大咧咧。卤煮的主材是猪内脏、大肠、猪肺、肝、猪血等,加五香、大料、酱油、盐等入锅熬煮。汤讲究的是老汤,滚沸。客人就座(或街边站立)后,根据分量,大烧饼切块,入锅煮,稍可,捞置墩板切块,垫底。加汤于碗,而后再捞内脏分别切块,置于碗面,撒葱花香菜末,上桌。卤煮者,卤汤汁煮杂碎之谓也。北方冬日,一碗热气腾腾的卤煮火烧足以驱寒。豌豆黄、芸豆糕、驴打滚、艾窝窝均系甜品,这四样堪称北京冷艳“四姐妹”。
豌豆黄金黄;芸豆糕浅红;驴打滚如其名,土黄色;唯有艾窝窝最雅致,糯米粢如雪,上置一颗小红豆,晶莹剔透。驴打滚名称有野气,是北方村野常景,但制作精良,糯米夹层为花生碎、芝麻末、糖,裹以炒熟的黄豆面。艾窝窝也是糯米制品,五仁为馅,糯米如玉,红宝石置顶,可比闺中佳人,艳压群芳。闽南风味小吃通常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闽南人在吃上很是讲究,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更是一绝。光饼、征东饼、辣菜饼、苔菜饼是闽都的面食饼类,发酵,土炉烘烤而成。光饼、征东饼取名均与戚继光有关。光饼是“戚继光饼”的简称,直径约3厘米,咸味,单面焦,中有穿孔,据说是便于行军穿绳携带而设。征东饼略大,约4厘米,中间亦留穿孔,乃将军率军征东所用军粮,也是单面焦,微甜。以光饼为原材料,破成两半(不中断)分别夹以腌制盖菜苔和烘烤海苔菜(犹如西安肉夹馍的吃法),充填后浇上香油、酱油、糖、醋、胡椒等佐料,即可食用。这些,旧时多半是街挑叫卖的,盖菜苔的辣、海苔菜的酥脆,加上风味别致的佐料,乃是难忘的美味。从“吃在巴蜀”这句俗语中,就能感受到川菜在中国的赫赫大名。蜀都小吃第一名——担担面,这个名字如雷贯耳,是成都一张“大”名片。那时北京城里没有几家川菜馆,著名的要算地安门外大街的马凯餐厅,还有西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这两家川菜馆都很显赫,尤其是后者,隐在街巷深处,颇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气势。那时出入西绒线胡同这家店的,都是些达官贵胄,以及像梅兰芳那样的人物,一般人不敢问津。旧时担担面是街挑卖的,我记得作家凌力曾经写过她所见到的“担担”:另一头更神奇了,几层笼屉下面装着面碗等物,上边平板上置放十数件小碟,上面是:盐、糖、酱油、醋、味精、生姜水、花椒水、蒜水、葱花、干豆豉、水豆豉、红油。
佐料麻辣酸甜,多味并举是其特点,但它的“精魂”却是芽菜和川冬菜。吃担担面,验其正宗与否,就看是否有此两件。中国豆腐遍及南北,千姿百态,万花竞艳。可成一席宴,可著一本书,甚至可修一部史。以一道普通的豆腐而使川菜天下闻名,我们始终应当感念的是这位也许真实的“麻婆”。几块豆腐、一些牛肉末、豆豉豆瓣酱,当然更有辣椒和花椒,竟然造就了一道鲜丽的风景。麻婆豆腐外观火爆,鲜嫩中透着一股激越,原料是单纯的,多种佐料的叠加融汇,造出味觉上的丰富繁丽。饺子皮不是通常的面粉,可能是马蹄粉什么的,薄而透明,内馅是一只鲜虾,艳丽的红色,透过白纱般的云层,半遮半露,隐约风情,简洁、单纯、艳丽而性感,这就是这道小吃的优美造型。一只虾的内馅怎么会造出这么绮丽的情景、这么优美的味觉?猜想那虾是绝对的新鲜,坚挺而脆,加上浅淡的(不留痕迹的)腌制,入味。肠粉是粤式早茶中的“俏佳人”,粉皮雪白透明,轻轻地、带点随意地折叠成长方形,隐约间可见酱色的内馅,上桌后浇以豉油、香油和葱花。河粉明亮清爽,切成窄长条,牛肉切薄片上锅炒。上桌整齐归置盘中,牛肉鲜嫩,少量的菜胆搭配,色彩艳丽。煲仔饭有诸多主料,海鲜的、什锦的,而我独以为腊味为最佳。腊味者,是以广式香肠为主料。我吃煲仔饭,特别钟情于它焦煳的锅巴,往往穷挖不舍。锅巴别人多弃,其实他们不知精华全在其中,香脆油润,特别迷人的是它的焦煳味。有的是当日记忆,有的是日后亲历,特别是街边巷口的那些小吃摊,挑担子叫卖的,数十年间家乡的气味历久愈浓。其实并非高端的宴席,恰恰是那些路旁小吃的普普通通,是终生挥之不去的念想,它是乡愁的根基。很多负重前行的人可能很久都没有认真地吃一顿饭,很多忙于事业的人可能已经没有余闲去品尝、感受食物,很多沉醉于其他各种欲望的人可能也没有更大的意愿去感受食物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情感和文化。
但正如谢冕在《觅食记》中所言:
味非常物,味中有道,此道非单指舌尖而言,此道事关世态人情,涉及社会人生的大道理。美食不仅丰富我们的人生,使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快感和万般乐趣,美食更能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指点世道人心乃至格物致知的迷津。
希望每个人即使不是吃货,也都能够真诚认真地对待食物,从美食和味道中再次理解自己、感悟人情、发现世界,走向美的人生。
书籍推荐:《觅食记》,谢冕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收入谢冕先生美食文字近30篇,从惹人向往的“面食八记”,到“一碗杂碎汤等了三代人”;从游历山川的“小吃四记”,到“颐和园附近一家见证时代变迁的餐馆”;从知美味的“红辣仔”,到美食社交中的“论乏味”,谢冕先生笔下的美食文字,记录了因美食而遇到的人和事,耐读的同时,多了人生的滋味,淡然而不乏丰满,从中还可读出一位有趣且可爱的“觅食者”的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