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导理论】中西合璧: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本土化转换

栗献忠 领导科学
2024-09-22


中西合璧: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本土化转换


【摘 要】德鲁克开创了西方现代管理基本范式,德鲁克管理思想揭露了管理的实践性特征,并提出了人本主义管理趋向。这种博雅管理理论在中国本土化改造的前提下,能够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的指导。心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学派,该理论与德鲁克管理思想在知行合一、崇尚人性、重视目标管理、注重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因此,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相互补充。要实现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本土化转换,就需要实现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平衡、刚性与柔性之间的平衡、利益与道义之间的平衡,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完善的管理借鉴。

【关 键 词】德鲁克管理思想;儒家心学;本土化转换

【作者简介】栗献忠(1968— ),男,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及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C939: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24-0061-03

 

一、问题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应体现在精神与文化层面,通过文化自信巩固“中国之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是值得我们不断深挖与传承的精神宝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发展依然是核心支撑,而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企业管理尤为重要。当前,中国企业整体质量与西方优秀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要想提升中国企业的发展质量,就需要优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那么,中国企业是要学习西方管理理论与经验,还是深挖中国传统、汲取古人智慧?本研究认为,高质量的企业管理需要中西合璧,即将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企业发展。笔者之所以将中西管理思想相结合,是因为二者各有优势且具备互补效应。具体来说,西方管理理论强调线性思维,注重实证研究,重视法理在管理层面的运用,其以“人性恶”假设为管理基础;而中国管理思想具有很强的辩证性,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注重情感、关系等在管理中的作用,将“人性善”假设作为管理基础。中国虽然一直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但近年来,西方管理实践陷入了困境,西方企业也开始崇尚东方智慧,因此,本研究以调和东西方管理文化为核心目标,以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寻找两种文化、两种理论之间的平衡点,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思想。

二、西方管理思想的代表——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核心与价值

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其一生取得了诸多卓越的成绩,被尊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管理思想是西方现代管理的基础性理论,构建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与范式,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学科。[1]因此,本研究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作为西方管理思想的代表进行研究与分析。

德鲁克一生有许多著作,比如《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的早期著作,该书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在书中,德鲁克明确指出管理的本质即实践,只有将那些抽象的理论思维变为现实,才能够实现管理目标。德鲁克的管理实践观还延伸到社会层面,形成了管理的社会系统理论。他认为,管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经济财富,更重要的是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与使命,使组织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德鲁克的实践管理思维还包含了人的因素。在德鲁克之前,西方管理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本遵循,致使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僵化、单调的特征;而德鲁克注重对人的潜能的激发,强调以人的发展促进组织发展,并用“Liberal Art”一词描述管理,将管理称为一门真正的“博雅艺术”。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提出管理实践的主体是人,因此,要完善管理实践,首先要了解人性,分析人的各种行动背后所隐藏的动机与价值。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掌握下属的信念、动机与价值,才能够实现更好的管理。这说明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关乎人文素养的艺术。在德鲁克看来,管理的过程就是在了解人性的基础上激发潜能的实践,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格与能力的双重发展。人的智慧提升与管理成果收获共同体现了“博雅艺术”。

关于“博雅”,可以解释为多种具体的内容,如学习、信任、真诚、谦逊、同理心、担当、价值等。人们将德鲁克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认识到提升组织管理效率的根本所在,即通过提升人的效率达到促进组织绩效的目的。德鲁克的博雅管理思想在众多世界著名企业中得到了实践,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诸多企业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博雅思想的光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企业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构建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这是德鲁克思想的价值所在。

三、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本土化转换——与儒家心学相融合

(一)儒家心学思想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渗透着管理思维,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各种著作中均蕴含着管理智慧。儒家思想作为“东方管理学”的核心思想,展现出丰富的管理哲学内涵。心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学派之一,同样能够为现代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引。

心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孟子,之后程颢、陆九渊、陈献章等对其加以发展,至王阳明而集大成,因此,很多学者又将心学称为阳明心学。具体来说,儒家心学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首先,知行合一。心学思想将“知”理解为个体的主观意识、价值观念与道德遵循,“行”则为人的各项具体行动,“知”是用来指导“行”的,“行”是对“知”的一种体现。知行合一,要求个体既要不断学习,进行知识积累,又要主动实践,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管理领域中,管理者要注重对管理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管理实践的科学性。其次,致良知。良知就是善良的心理、完备的知识以及崇高的人性。[2]心学思想认为,只有具有良知的个体,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行合一。“致良知”使心学思想从知行合一的个体品质上升至人性的高度,其依然坚持着“人性本善”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不良习性是可以改正的,善良的本性是能够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难以体现的。心学还提出了“致良知”的具体方法,如静坐、自省、克制等。

(二)心学思想的管理价值及其与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契合性

心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日本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就是心学思想的重要践行者,他将心学思想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京瓷管理哲学”,并在相关理念指导下打造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与第二电信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心学思想的管理价值。

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一方面要主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与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主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并有意识地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德鲁克管理思想与心学思想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管理思想,本研究试图将两者进行融合,以心学思想对德鲁克管理思想进行本土化改造,在相互交融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且卓越的管理理念。笔者之所以选择德鲁克管理思想与心学思想,一方面是因为二者均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第一,二者均强调知行合一的管理模式。知行合一是心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强调管理者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学以致用。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实践是管理的本质,实践的过程就是将思想与理论现实化,同样符合知行合一的原则。第二,二者均崇尚人性。心学以“人性善”假设为基础,号召人们通过自身修炼达到良知的水平。德鲁克管理思想同样强调个体意志、精神与价值的发展,倡导通过人的提升实现管理目标。第三,二者均重视目标管理。德鲁克管理思想开创了现代化目标管理的先河,即将奖惩与管理目标相结合,通过正、负激励促使员工实现自我管理,这种方式至今依然是组织管理的核心模式。心学思想也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立志即树立志向、确定目标并以此为指引,这是一种自我规范的自我管理,是比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更高的境界。第四,二者均强调责任意识。正如前文所述,德鲁克非常重视组织中的责任与使命承担,认为组织中人的活动是围绕责任展开的,督促组织中的人履行职责是管理的基本目标与内容。心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学派,同样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强调素位而行,努力做好分内之事。

(三)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本土化转换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明确的是,西方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经验确实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积极影响,但前提是要根据中国本土化特征对其进行调整,使其适应中国国情。基于此,本研究以儒家心学为基础对德鲁克管理思想进行本土化转换,从而更好地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1.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平衡。德鲁克的博雅管理思想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技术和方法,从外在视角分析了管理者如何提升管理效果。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除了可见、可量化的显性管理要素,还有一部分隐性管理要素,同样需要加以重视。然而,不管是德鲁克管理思想还是其他西方管理理论,都缺乏对隐性管理因素的描述。心学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非常重视道德、品德对于个体以及社会的作用,能够弥补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不足。在目标管理中,德鲁克将员工自我管理作为目标之一。然而,自我管理是需要高水平道德作为支撑的。虽然德鲁克对人的信念与价值进行了论述,但并未涉及道德与伦理的核心内容。心学思想的“致良知”就是提倡个体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从理论上完善德鲁克的博雅管理思想。从实践来看,管理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各种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培育并展现诚信、正直、谦逊等品德,为员工树立良好榜样,提升领导形象与领导权威,为实现善治奠定良好基础。

2.刚性与柔性之间的平衡。刚柔并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管理状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辅相成,能够达到“1+1>2”的效果。自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开始,西方管理理论一直遵循刚性原则,坚持绩效至上。德鲁克的博雅管理思想虽然崇尚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但其管理思想依然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比如,他主张依靠奖励或惩罚的手段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的目标。这种模式在短期的管理实践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随着实践发展与时间延长,其边际递减效应会逐渐凸显,绩效考核的悖论就是单纯刚性管理的副作用。柔性管理强调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情感的激发,通过心灵上的交流构建亲密的上下级关系,从而提升被管理者的追随力。在中国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心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良性关系的构建,这是“致良知”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水平道德标准的要求,能够对德鲁克管理思想起到相应的补充作用。具体来说,管理者既要完善组织规章制度、明确奖惩标准、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又要善于建立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以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刚性与柔性双重逻辑开展组织管理。

3.利益与道义之间的平衡。不仅心学思想能够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起到补充作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同样能够完善中国管理文化。在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是一种整体倾向,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则使重义轻利观念达到了顶峰。心学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学派,也是强调道义而忽视利益,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脱离现实的。而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义与利之间是一种较为对等的关系,注重义利结合、义利合一。在德鲁克看来,企业发展是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的,企业虽然不是赚钱机器,但其责任承担、义务履行等都是以自身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企业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才能够展开后续各种行动。因此,管理者重视企业发展绩效是理所当然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与统一——既要实现经济利益、促进自身发展,又要积极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为此,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技术革新与运用、产品的优化与完善,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化管理、精简节约等;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内宣传责任意识,并开展相应的回馈社会活动,如参与公益活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贺广明,刘懿宸,等.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原型溯源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9):6-23.

[2]李佳威,王永昌.用阳明心学涵养浙商精神[J].浙江学刊,2021(4):156-162.

[选自《领导科学》2021年12月(下)]

………………………………

责编:黑水

↓点击阅读↓

欢迎订阅2022年《领导科学》杂志

《领导科学》投稿与稿件查询流程

《领导科学》杂志投稿要则

《领导科学》杂志声明(作者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领导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