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观点 | 刘宇:2060年碳中和目标模拟-基于动态CGE模型

刘宇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2023-02-0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CCAPP 2021年第7期学术沙龙

“空气质量与气候协同治理与管理实践”视频回顾

2020年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评估不同政策(或组合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可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优化,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碳减排政策情景设置


     基于相关权威机构的预测结果,本研究构建了中国2020-2060年GDP、人口、劳动力和宏观经济的基准情景,并根据《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校准了未来4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在基准情景下,到206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将达到88.1亿吨。随后,本研究利用CGE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设定了6种能源效率政策、6种碳定价政策、2种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及72种组合政策情景,从碳减排量、经济影响和成本效益三方面对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表1)。


表1. 碳减排政策情景及描述


 此外,考虑到未来森林碳汇和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的不确定性,以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中国2060年碳排放总量需降至30亿吨以内。


二、不同政策情景下减排量、经济影响和成本效益分析

01

单一政策情景


减排量:至2060年,实施提高能效政策、碳定价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均可以减少碳排放。在实施单一政策的模拟结果中,能源效率改进最快的政策带来的减排量最大,预计到2060年碳排放量将下降至47.3亿吨,但此情景仍未能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仅实施单一政策不可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

经济影响:实施提高能源效率或提高碳排放价格的单一政策会造成一定的GDP损失,这是由于能效提升降低了对劳动力和资本的需求,能效提高的研发投入也会推高能源及能源下游行业的成本;碳排放价格的上升提高了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耗能行业产出明显下降。实施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政策将促进可再生能源部门的扩张,拉动投资,逐渐形成资本积累,产生正面的经济影响,从而带动GDP增长。

成本效益分析实施能源效率或碳定价政策时,能源效率改进力度越大或者碳排放价格越高,带来的减排量越多,但GDP损失也逐渐增大,减排效率随之降低。实施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政策将会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其成本下降的速度越快减排量越大,且GDP增长越快,减排效率呈现递增趋势。


02

组合政策情景


减排量:若实施能源效率改进、碳排放价格提高和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组合政策, 2060年碳排放总量将下降至32-65亿吨左右,仍高于当前估计的2060年碳吸收总量。此外,由于政策间存在对冲效应,组合政策的碳减排量低于实施单一政策的简单叠加(“1+1+1<3”)


图1. 综合政策情景减排量


经济影响:实施组合政策,中国GDP在2020-2060年间较基准情景下降0.7%-4.6%。但实施组合政策造成的GDP损失低于实施单一政策损失之和,这是由于可再生能源政策对GDP的正向影响部分抵消了另外两类政策的负面影响,并且三种政策之间存在对冲和抵消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在72种组合情景中,包含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组合政策具有更大的减排量和更小的GDP损失。


三、 碳中和目标模拟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仅实施单一政策会造成边际减排效率递减的问题,而实施组合政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遴选出最优组合政策,找出可以付出经济代价最小且获得更大减排量的最优路径。下一步,本研究将引入更多政策,进一步解析政策之间叠加效应;综合考虑潜在的资源禀赋条件约束及森林碳汇和CCS技术的贡献。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仅实施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价格提高、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政策难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因此,要不断探索新的能源政策并优化现有政策,改进不同政策实施的协同性,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刘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研究员


【CCAPP 秘书处根据会议记录整理发布,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 文章名, 发布平台: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 发布日期”。】

【文中图片来源:演讲者PPT,其他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加入

为方便交流与讨论,

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交流

感兴趣的伙伴们,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app19)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往期回顾




活动新闻 | “空气质量与气候协同治理与管理实践”沙龙顺利召开







专家观点 | 王敏: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形式与政策实践







专家观点 | 郑逸璇: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协同管理实践与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