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 | 蓝天对话,一起聊聊“臭氧污染”活动顺利举办

CCAPP秘书处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2024-01-3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9月7日是第四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Clean Air for Blue Skies),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能源基金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23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特别活动暨CCAPP2023年第3期学术沙龙——蓝天对话,一起聊聊“臭氧污染”顺利举办。活动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秘书处传播经理孙茹、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管张西雅共同主持。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致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建林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李湉湉研究员作引导发言。在圆桌讨论环节,刘欣主任,胡建林教授,国家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陆克定研究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宏亮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芳超副研究员,北京一目了然公众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邹毅,空气侠创始人赵亮,蔚蓝地图技术总监阮清鸳,21世纪经济报道 ESG频道记者李德尚玉,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倪元锦等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NGO伙伴、资深媒体朋友聚焦臭氧污染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图1. 沙龙活动现场


刘欣主任致辞指出,过去十年我国空气质量整体持续改善,但仍面临臭氧污染问题凸显的挑战。未来工作重点应着眼“四个转变”。一是由重点整治转向系统治理。将臭氧污染防治融入到双碳目标、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系统性顶层制度框架;二是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在双碳大局中主动将污染治理重点与四大结构转型推动环境治理改善有机结合;三是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转向引领者。加强面向国际社会的减污降碳经验分享,推动国际可持续发展议题与国内污染防治的协同推进;四是由实践探索转向科学理论指导。结合实践需求,加强污染形成机理、健康影响评价等理论研究及成果传播,推动科学治污。

引导发言环节,胡建林教授对臭氧污染的概念、浓度标准、污染形成机理以及近年来臭氧污染的整体变化趋势进行了介绍与解读。李湉湉研究员阐述了臭氧长短期暴露的健康影响,并从流行病学角度介绍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和臭氧污染公众科普指南制定相关内容的关注点。两位专家为后续讨论环节奠定良好基础。

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科学认识臭氧污染、重视和防治臭氧污染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臭氧污染防护与多方共治等方面展开进一步交流探讨。专家们指出,面对臭氧这种“无形”的空气污染,呼吸与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与孕妇以及户外工作者、运动员等三类易感人群尤需重视,尽可能减少污染暴露,降低健康风险。此外,需要搭建更为完善的臭氧监测体系,加强各方联动,共同努力,开展更多专业科普,提升公众认知。在社会共识建立的基础上,促进公众参与,统筹大环境、小环境以及微环境的协同治理,助力我国空气质量从“颜值”“气质”到“品质”的转变,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陆克定研究员在总结中对臭氧防治提出三点建议。他表示,需综合考虑近地面臭氧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探索有效的大气氧化性调控措施,以系统思维开展臭氧污染防治;设计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结合推进臭氧污染联防联控、开展从局部到全域的攻坚、非线性问题解决;同时需要发挥公众传播作用形成治理共识,共同努力推动臭氧污染防治。

本次活动通过CCAPP视频号、B站双平台进行直播,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基金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近500余人次观看。


欢迎加入

为方便交流与讨论,

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交流

感兴趣的伙伴们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app19)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往期回顾




数据追踪 | 2023年7月全国各城市大气首要污染物仍以臭氧为主,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地区臭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数据追踪 | 2022年全国O3气质地图:全国及重点区域O3浓度有不同程度上升,城市情况值得关注







文献工具 | 系列四: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 | 蓝天对话,一起聊聊“臭氧污染”活动顺利举办

CCAPP秘书处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