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向标|《金刚川》:英雄主义叙事新解

Ifeng电影 2021-02-18


影向标|第二百三十九期

《金刚川》

得分5.4分



1.闵思嘉6分

影评人。

三个视点的结合形似《敦刻尔克》,又是精读战争,有战场空间地理和悬疑片拍法的时间对应,但三场叙事还是有些疲劳,或许也是限时创作的应变之举。


2.杨时旸6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这样的电影,其实在电影的技术和艺术之外的内容更值得探讨,但显然,那一切缺乏谈论的空间,所以我们只能讨论电影本体。


无论文学还是电影,变换叙述视角去重述一个核心事件,这样的方式是一种文体野心,但文体上的、结构上、外部的变换,目的是为了让人对一件事产生不同的认知,要么颠覆一种既定知识,要么推翻刻板印象,要么揭露被掩盖的真相,又或者让人们以不同史观看待一段被认定的历史。


显然,在《金刚川》中,这些不同视角是不会出现的。那么,玩弄结构本身的意义就被消解了很多,它就只能担任将短故事抻长的作用。


从不同的方向去建立一种英雄主义叙事,叙事的角度不过只是英雄史诗内部的不同声部,而不是外部视角的别样关照。



3.独孤岛主5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比较仓促的标准式人物建构法,改换视角亦无济于事。


4.风间隼5分

影评人。

如果电影艺术的作用就是表达并放大某种情绪的话,那么本片完成得很出色。如果电影艺术还有引人思考历史得失的作用的话,本片应该得负分。


国产大片在技术努力看齐好莱坞的同时,主题和深度却退化到17年电影时代,主要矛盾一是“我要牺牲我要苦干,你凭啥不让?”二是有个美国疯子学日本武士,死活要跟高炮手来个“了断”,看得人不知今夕何夕。


分段式剧作并没有展现出什么精妙的结构或分歧的真相,可以理解是为了赶工不得不然。但是一部以“修桥”做局的电影,戏剧冲突中居然没有任何关于修桥的细节,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也太笨拙了。


5.王昕5分

电影研究者。

《敦刻尔克》没有使用任何德军内部视点,而《金刚川》却设置了名为“对手”的章节(向志愿军投弹的飞行员),美国老兵的回忆讲述在片中也和中国老兵等重(两人的画外音都非常别扭),在本需要“沉浸”的模式里进行这种“平衡”,除了时代症候,也反映出创作者对于诺兰的视听结构设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片中朝鲜战争作为“立国之战”的意义基本靠首尾添加的记录影像、《英雄赞歌》和画外音讲述,唯一融入正片的是配乐中使用的《我的祖国》的旋律,总体来讲制作方和这场战争保持着相当的情感距离。



但影片相较《八佰》等片更好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一系列无畏的个人,对于志愿军战士身体的刻画让人想到某种50-70年代电影脉络。


作为一部匆忙完成的影片,该片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结尾没能在1953年的时空内部交代这场战斗的意义和力量,不妨回顾《敦刻尔克》的结尾,撤退的沮丧军人收获了民众的啤酒、欢呼与拥抱,观众是在历史情境之中体认这份“未来已来”的胜利的。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金刚川》让人看到主旋律、工业化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独家专访《金刚川》主创:打赢这场仗,靠的是精神力量



商务合作

方式如下

Ifeng电影【设置星标】

你就能更快的收到我们的消息啦♥️

别忘了

让我们知道你在看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