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最不容易的电影大佬,走了

余抗 Ifeng电影 2021-02-17

2月3日,原乐视影业CEO及执行董事张昭去世,享年58岁。



可能一些普通观众对张昭不是那么了解,但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角度看,张昭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电影产业化做出巨大贡献。


从业二十余年,张昭作为出品人、监制、制片人、发行人,和众多创作者和创作机构合作,其参与制作、发行电影逾百部,总票房超过150亿元。


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于张艺谋、徐克、吴宇森、王家卫、李安、杜琪峰、刘伟强、李仁港、黄百鸣、陆川等等,被好莱坞媒体称为“中国电影产业文艺复兴的旗手”。


张昭的去世,也给行业带来极大的震动,张艺谋、陈嘉上、陈思诚、光线总裁王长田、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等纷纷发文表示悼念。



张昭生于1963年,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专家,考大学时他不顾父母反对,报考了军艺导演系,被父亲知道后硬是给拽回复旦读计算机。


九十年代初,张昭赴美留学攻读哲学博士,纠结再三,还是把专业改成了电影制片。


在读书期间,他拍摄的短片《木与词》获得了学生奥斯卡奖。


归国后,张昭进入电影行业,身份从电影制作者转变为电影“产业人”。


1996年,张昭加盟上影集团。


2000年,张昭加盟国务院新闻办(SCIO)所辖视点传播公司。


2003年,张昭加入光线传媒,担任艺术总监。



2006年,张昭创立光线影业并任职总裁。


自公司创立四年期间,光线影业出品并发行了20余部商业电影,连续四年保持100%的增长速度。



2011年,张昭离开光线影业,创立乐视影业,担任CEO及执行董事。



2014,在中国所有电影公司中,乐视影业该年度总票房排行前三。


2019年,张昭退出乐视影业,加入复星集团,出任复星集团副总裁及影视集团CEO职位。



2020年5月,张昭辞去复星集团职位,并于2020年6月创办橘品影业。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张昭将大半生的时间投入电影业。


他的电影从业经历,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过程高度重叠。


遥想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起步初期,全国电影票房不足10亿元;2006年中国电影的年度总票房大约20亿元。电影市场很小,产业发展也很不完善。


张昭的策略是:不做大片,也不建院线,靠发行和营销制胜。


张昭在光线花了两三年时间,建立了一套地面化的发行营销体系。


在几十个重点票房城市,招募发行人员,成立地方营销发行办公室,进行地面推广宣传。


2012年,光线影业构建中国电影最大的地网发行体系。这让光线的影片,在重点票房城市的每一个影院,都能做到贴地营销。


王长田曾说,光线传媒的发行体系,可以帮助电影提高30%-40%的票房。


这个地网发行体系更具远见性的地方在于:它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捕捉到小镇青年在崛起这一趋势。


虽然之后张昭离开光线,但光线影业凭借张昭打下的发行系统,尝到了“得小镇青年得天下”的甜头。


“光线速度”“张昭速度”让业内惊叹。


2011年,张昭离开光线,创立乐视影业。“张昭速度”也带来了“乐视影业速度”。


相对于华谊、博纳和光线十几年的积淀,乐视影业是一个十足的后来者。


但几年时间,张昭就将乐视影业带到了行业一线位置。


2014年,乐视影业的票房市场份额已是前三。


而此时中国电影市场也发生巨大变化。2010年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到2015年,这个数据猛增至440亿元。


张昭又一次敏锐捕捉到“互联网+”的趋势,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



张昭提出“互联网+电影”的概念,他认为电影产业不能光靠路面广告了,必须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消费者联动。


城市不同,媒介不同,文化教育不同,经济收入不同,会有很多观众的细分,互联网会帮助电影完成细分。


利用《小时代》周围的数据,张昭开启了一大批未经世事的电影消费者。从2013年到2015年共有四部《小时代》影片相继上映,累计票房接近18亿元。


利用《熊出没》周围的数据,他引领了亲子场的极限。这几年春节档几乎不缺席的《熊出没》,已经是成功的电影系列了。


2015年乐视影业出品电影《消失的凶手》,张昭想让这部影片在100万台乐视电视上率先点播,为影片上映前的营销造势。


这一超前的想法,当时遭到行业抵制。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张昭的远见。2020年疫情影响下,这已成为一种常态。


2016年,张昭将“互联网+电影”升级为分众化、IP化、全球化。


张昭对IP的发掘和延展,也是引行业风气之先。


他对IP重视,并非轻视内容,而是他认为,国内电影产业的盈利模式单一,成也票房败也票房。


而电影本身又是典型的单片模式,一部电影成败可能就会决定一个电影公司的生死。


但如果能保证一个IP衍生的系列电影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产量、更新频次,并保证电影品质在一定的水准之上,可以让电影公司活得长久。


所以,比起一两部爆款,张昭更注重的是稳定性、可持续性、循环的良性。


2016年,乐视影业推出11部电影,票房都过亿,风光无限。



但乐视的危机开始暴露出来。贾跃亭不断从乐视影业拿钱。


2017年4月,贾跃亭“拿走”影业一笔3亿元款项,那是乐视影业账面上的最后一笔钱。


乐视影业原本是乐视诸多产业中发展前景最好的之一,却因为乐视的“抽血”,以及乐视风暴的波及,很多项目被迫中止。乐视影业进入“至暗时刻”。


2018年,张昭在繁杂的舆论声中将公司更名为“乐创文娱”,融创中国成为了第一大股东,乐视影业正式从乐视剥离。



张昭成为乐视风暴中的“唯一的幸存者”。


在乐创文娱时期,张昭提出了“电影品牌联营”概念,借助系列电影使IP品牌化,和文学、动漫、游戏、文旅等方面联合运营,共同获得衍生权益。



这个模式和迪斯尼类似,被张昭定义为迪斯尼模式的中国化。


乐创试图通过电影系列,让电影IP成为品牌媒介,带动票房及其他衍生收入。


张昭希望,这种模式可以彻底摆脱以前为一部电影的票房“睡不着觉”的时代。


在帮助乐视影业到乐创文娱的过渡后,2019年6月,张昭离开了这个坚守了7年的地方。



随后,他加盟复星集团,任复星集团副总裁、复星影视文化集团CEO。


可惜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张昭在电影产业新的布局。2020年5月,张昭离开复星。


他坦言:“如果有资本或者平台愿意坚守或者推动产业化和品牌化的逻辑,自己乐助其成。”



2020年6月,张昭决定从零开始自己创立公司,聚焦电影产业品牌化路径。


他出资参与创立了一家名为东阳橘品影业的公司,再度出发。


这是张昭的最后一次创业。


让人痛心的是,这一次出师未捷身先死。


陆川在采访时透露:张昭大概一个月前查出癌症,而病症恶化得太快。


张昭无疑是“行业最不容易的电影大佬”。



他为光线影业打下江山,并没有分享其后期的发展红利。


张昭再一次一手将乐视影业带到业内一线位置。但在乐视风暴波及下,乐视影业发展受阻。


刚加盟面向国际的复星影业不久,又赶上疫情,无论引进、输入、合拍均受影响。


人生半百从零再来,刚起步却成永别。


但无论如何,张昭为中国电影产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和贡献。


2011年,《好莱坞报道》称他是“中国电影产业文艺复兴的旗手”。


这个称号名副其实。


他是行业里的最强“职场经理人”,他善于沟通,乐于合作,高度专业,深受大导演的认可。


譬如乐视影业阶段,张艺谋与合作多年的张伟平分道扬镳后,他向张艺谋抛出橄榄枝,与张艺谋合作,当时舆论将他们称为“新二张”。


2014年,在接受凤凰网非常道采访,被问到这个称呼,以及对张艺谋超生事件的看法时,张昭回答:“实际上大家说‘新二张’,只不过是我也姓张,碰巧而已吧,我跟张艺谋之间是非常职业化的合作,我这么多年一直秉承这么一个原则,不管私底下是多好的朋友,合作关系一定要职业,要规范,才能成就。所以,他的私事是他的事情,我从来不干预,工作上,我们一个是导演,一个是制片人,他拍的电影就是一个产品,我运营的公司是一个平台,仅此而已。”



他的才华、见识、超前眼光、行动力,他对电影的热爱,也深深影响了行业的许多人。



张昭对电影的热爱,或许也造成他身体的过度消耗。


很多行业媒体采访张昭时,都是晚上九点十点,这是为数不多张昭可以闲下来的时间。采访结束后,张昭通常还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张昭也经常用抽烟、咖啡这类方法让自己保持工作状态。


张昭去世后,王长田在微博上写道:“每次看到瘦弱的他,我都感到心痛,拼命、执着、不惜一切地为了电影,为电影而生,为电影而终,为电影耗尽了生命,如果没有电影,他会不会过得更好些?朋友说他希望在自己的墓碑刻上电影之子几个字,我想这几个字早已刻在了所有了解他的人心里。再见,张昭。”



电影之子张昭,感谢电影有你!


(注:本文部分信息引自公开资料)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这样的电影,有且仅有一次。


独家|《上阳赋》原著作者:玛丽苏是一种心理刚需



商务合作

方式如下

Ifeng电影【设置星标】

你就能更快的收到我们的消息啦♥️

别忘了

让我们知道你在看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