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好,李焕英》背后的国民情绪

李愚 Ifeng电影 2021-04-06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参与Feng向标投票~



一开始,我们能想到,《你好,李焕英》会在春节档取得一个好的票房。


因为贾玲+沈腾的阵容,带来明确的喜剧片属性,也正是春节档合家欢最需要的片种。


不出所料,该片在春节档预售中,排名第二。



没想到的是,这部贾玲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在春节档竟是口碑第一,大爆了。


虽然七天春节假期结束时,《唐人街探案3》票房仍高于《你好,李焕英》,但单日票房已被反超。


上映第10天,《你好,李焕英》的总票房终于反超《唐人街探案3》,并且过了40亿大关。


贾玲也是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如今,票务平台对《你好,李焕英》总票房的预测是,它大概率会突破50亿元。



如果突破50亿元,也就意味着它将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的亚军,仅次于《战狼2》。


如果《你好,李焕英》超过《神奇女侠》(8.21亿美元/53.02亿元),那贾玲会成为全世界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不必讳言,从技术的层面看,《你好,李焕英》并非尽善尽美。


此前,Ifeng电影在《全网都在夸,那就说说缺点吧|春节档影评③》点出了电影存在的一些瑕疵。


Feng向标春节档榜单中,该片的大众评分高达8.2分,专业评分只有5.9分,也出现了悬殊差别。



很多观众选择原谅、无视了影片瑕疵,并且成为“自来水”,为影片驳斥负面评价。


这是因为,它本身强烈的、真实的情感冲击力。


成为国民爆款的电影,必然是在某些地方击中了国民情绪。


《你好,李焕英》击中的情绪,究竟是什么?


首先,无疑是母爱。


讴歌母爱的电影千千万,但《你好,李焕英》的催泪指数,赶得上让一代人哭红了眼的《妈妈再爱我一次》。



《妈妈再爱我一次》拍摄于1988年,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


1990年引进大陆播放,很快就红遍全国。有数据统计,这部电影的观众人数超过2亿。


笔者读小学时,学校曾组织到镇里的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整部影院的哭声一浪高过一浪,久久无法平息,成为儿时观影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以极致的苦情、悲情来渲染母爱,《你好,李焕英》则是借助一个反转击中你,让你猝不及防。


电影的前中半程,《你好,李焕英》更近于一个又一个小品连缀起来的喜剧。



它呈现的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


反转过后观众才发现:贾晓玲以为她很爱李焕英了,结果李焕英对她的爱更多更多。



《你好,李焕英》虽然没有《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那种苦情色彩,但这两部电影烘托的母亲形象是一致的:伟大,无私,默默吃尽生活苦头,为了子女付出一切。


李焕英让很多观众联想到自己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不可亵渎的。


因此有些观众会对针对《你好,李焕英》的批评声音有那么大的敌意。


仿佛批评这部电影,就玷污了母亲的形象。


但《你好,李焕英》真的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糟糕的亲子关系吗?


事实是,很多人一边看电影哭得稀里哗啦,但回到家照样跟母亲争执不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中频频上演。


不少子女,都是父母健在的时候,与父母关系紧张。


等到父母猝然长逝时,才追悔莫及。


很多子女懂得所有道理,为何还是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


《你好,李焕英》中的母女关系是理想化的,李焕英是一个豁达、开明、包容的母亲,她对孩子的要求只有“健康快乐”。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无私爱着孩子的同时,也对孩子有种种期待和要求。


比如会干涉子女的择业、婚姻、生活等。


双方的矛盾由此而来。


很多子女爱着父母,却也总是给父母“添堵”,因为他们不愿意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生活。


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旗号,控制子女;子女想要挣脱父母,客观上总在忤逆父母。


《你好,李焕英》捕捉到了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这种愧疚——作为子女,他们没有让父母高兴。



在自我意志,与让父母高兴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


他们在电影中,体验了一回想象中的失去,体验了一回追悔莫及。


在懊悔与泪水中,他们获得与父母一种想象中的和解。


回到真实生活中,没那么容易和解。


只有在电影中,面对一个完美的母亲形象,或者一个失去了的母亲,我们才会袒露出我们的软肋,释放我们的愧疚。


因此,《你好,李焕英》有多火,折射的恰恰可能是:与父母有矛盾、对父母有愧疚的子女,何其多。


这还是一个解构的时代。


无论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亦或者《你好,李焕英》的母亲形象,在时下热门的影视剧里很少见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原生家庭视为一种“原罪”。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再到《安家》,这些剧中塑造了吸血鬼般的原生家庭,负面的母亲形象。



一些小众文艺片也探索了母女关系,但也以相爱相杀为主,譬如《送我上青云》《柔情史》。



越来越多人检讨原生家庭,省思原生家庭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这背后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


但过犹不及,它也会走向反面。


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导致了人们的孤立状态。


个体丧失了与社会纽带的连结,而变得离群索居。


传统家庭为中心的文化土崩瓦解。


于是,不少文艺作品纷纷把家庭打成大反派,把父母和家庭极端化、极品化,增强人们对家庭的怨怼情绪。


当我们把家庭解构,把父母的爱解构,虽然我们获得了高度独立,但我们也可能高度孤独。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好,李焕英》就像是“乡愁”,它为我们提供了温馨怀旧的家庭关系想象、社会关系想象。


人与人之间,有着那么多的善意、理解与爱意。


母女就像姐妹,家庭是如此温馨,社会关系质朴又纯洁。



它是对旧时光的一次抒情,是对传统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的一次回望。


在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语境下,尤其是去年很多人经历了疫情带来的生离死别,很多人又一次发现家庭的价值。


《你好,李焕英》是这种温情家庭观的一次回归。


总的来说,《你好,李焕英》就像是一个完美的情绪产品。


完美的母亲形象,接续的是我们对母亲伟大和牺牲的讴歌传统,唤起我们对母亲的柔情,让我们感动落泪。


它又敏锐捕捉到为人子女对父母永恒的愧疚。


以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让我们暂时放下与父母的矛盾,达成一种想象的和解。


在一个传统价值观分崩离析的年代,它以简单、质朴却又坚实的手法,为我们揭示传统价值观、传统家庭、传统亲子关系含情脉脉的那一面。


情绪化的产品,让《你好,李焕英》成为爆款。


但愿流完泪水,情绪消散后,观众能留下真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Feng向标”投票发表你对《你好,李焕英》的看法~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创造营PK青春有你,赢的是谁?
这是女频爽剧?误会有点大



商务合作

方式如下

Ifeng电影【设置星标】

你就能更快的收到我们的消息啦♥️

别忘了

让我们知道你在看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