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产历史剧,去哪了?

曾于里 Ifeng电影 2022-05-07


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备案的历史剧,《山河月明》扑了,口碑、反响都低于预期。



回首新世纪前后,历史正剧是最受追捧的类型剧之一。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3年的《乾隆王朝》、2004年的《成吉思汗》、2005年的《汉武大帝》等都叫好叫座。


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收视惨败,历史正剧进入低谷期。


此后,历史正剧主要靠《大秦帝国系列》支撑,包括2009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2013年的《大秦帝国之纵横》、2017年的《大秦帝国之崛起》。


 

2017年是历史正剧的一个小阳春,央视1套一口气播出了《于成龙》《大秦帝国之崛起》《天下粮田》;《大明王朝1566》也重新在视频网站播出,并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当时不少观众以为此后历史正剧会复兴,怎料这五年,历史正剧大萧条,数量稀少,审核坎坷,哪怕播出了也境遇凄冷。


在创作环境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下,这种惨淡或许还将持续。


数量少,播出难


以晚清之前为时代背景的剧集,或者风物仿照古代、架空背景的剧集,都可称为古装剧。


但是,仅有很少一部分古装剧,可称历史剧。


一般来说,历史剧,尤其是历史正剧,指涉的是那些刻画重大历史人物、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记录重大历史进程、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教训,作品风格严肃庄重的古装剧



在历史呈现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要么是“以古喻今”,要么是“以古颂今”。


我们也可以从广电总局的备案公示来判定。


“重大历史题材”备案的古装剧,一定是历史正剧。


譬如《大秦帝国之天下》(后来更名为《大秦赋》)、《山河月明》都是以重大历史题材备案的。


开拍之前,重大历史题材需经历两个环节:一个是备案公示、一个是同意拍摄


 

除了重大题材外,绝大多数电视剧都是普通题材,只要有备案公示就可以拍摄。


广电总局的分类里,古装剧这一类又分为“古代传奇”“古代传记”“古代神话”“古代宫廷”“古代武打”“古代其它”等几个小类。


有些电视剧为了减少审核流程,会以普通题材备案。


但如果创作思路是历史正剧,可能也会享受“重大历史题材”的待遇。


2017年杀青、一直播不出来的《天下长安》,讲述李世民的故事,以“古代传奇”备案。有网友表示,因剧情涉及到玄武门事变等“敏感”权谋戏,所以该剧两次定档又两次撤档。



同样以“古代传奇”备案、2017年杀青的《霍去病》(张若昀主演),据说因对霍去病的出身和经历进行“魔改”(从权贵后代改为“小兵”),遭到历史粉的抵制,甚至有观众写信举报,该剧至今没有下文。



《大秦赋》《山河月明》虽播出了,但等待周期都很长。从备案到播出,《大秦赋》5年,《山河月明》4年。


而从2017年至今,广电总局中以“重大历史题材”备案的古装历史剧,少之又少。


2017年3部,《康熙大帝》、《大汉基业》(刘邦)、《光武大帝》(刘秀)


2018年4部,《山河月明》、《甲午战争》、《天下长河》(康熙年代的治水故事)、《苍茫天歌》(皇太极)


2019年,无。


2020年1部,《千秋风雨林则徐》。


2021年1部,《光武中兴》(东汉刘秀的故事)


2022年至今,无。


这9部历史正剧,只有《山河月明》拍摄完毕并播出。此外,获得“同意拍摄”的,就只有《天下长河》。该剧由罗晋、尹昉领衔主演,去年开机拍摄、今年初杀青。


 

也就是说,最近五年备案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只有两部被同意拍摄。


历史正剧的萧条,可见一斑。


双重挤压


历史正剧数量稀少,与对古装剧的严格要求有关


2011年宫斗剧、穿越剧很火,随后,宫斗剧、穿越剧从卫视消失。一些原著有穿越元素的作品,改编时通常也会修改,例如《庆余年》将穿越改成“一个历史研究者写小说”。



2013年出台的《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指出:


所有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每月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月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超过规定比例的,总局按照具体题材、内容、形式等进行调控。


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原则上不得接档、连续排播两部古装剧


 

2017年,网传严禁戏说胡编乱改历史的古装剧在一线卫视播出。


2019年3月到6月,一度没有古装题材的网剧、电视剧、网大上新。到了当年12月,情况才有所缓解,但每家平台古装、玄幻等类型影视剧,每月只上新一部。


2020、2021年赶上诸多重大历史节点,古装剧的上星进一步受限。


在这种环境下,出品方、创作者自然趋利避害


2018年备案的电视剧中,古代题材共177部,占比14.4%。此后,古装剧备案数目肉眼可见地减少了。


2021年备案的498部电视剧中,古代题材剧仅22部,占比4.41%。其中2月和10月,古装题材的备案数为0。


而刚刚过去的2022年3月,37部备案电视剧,古代题材仅有1部。



与此同时,现实题材更受鼓励和认可


譬如2017年广电总局联合五部委下发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第一条就写道:“加强电视剧创作规划。编制2017-2021年电视剧创作生产规划,推出一大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佳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9年,广电总局开了一个重大题材创作座谈会,提到重大历史题材,强调的也是“力争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扛鼎之作,推动新时代重大题材创作迈上新台阶”。


古装剧较难发挥这个功能,自然难成首选。



另一方面,市场对历史正剧也逐渐失去兴趣


古装剧一直在发展分化,坊间调侃“后宫频频领饭盒,前朝阴谋说不断,玩转历史图爆爽”。


譬如2011年《甄嬛传》之于宫斗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于穿越剧,2015年《花千骨》之于仙侠剧,2018年《延禧攻略》之于宫廷爽剧。


在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下,历史正剧往往因为题材重大、人物众多、风格严肃而渐渐失去观众喜欢


比如“神剧”《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首播时收视率只有平时的五分之一,未播完直接腰斩。


口碑不错的《大秦帝国》系列,受众群也相对有限,影响力与《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并非一个量级。


历史正剧的地位逐步被包罗万象的“古装剧”取代。



此外,过去几年是无可置疑的流量时代,市场最追捧的一批演员无法撑起历史正剧,包括仙侠、宫廷、武侠在内的影视剧,集体向偶像剧靠拢,并能搏回巨大收益。


而古装剧仍是国产剧中最贵的剧种之一,历史正剧则是“贵中贵”。因为其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众多,服化道成本高,若涉及战争场面,耗资更大。


譬如这一回扑街的《山河月明》,投资成本也高达3.2亿元。


投资大、审核难、播出难、效益一般,吃力不讨好的历史正剧自然被雨打风吹去。


既少风骨,也缺品质


从2017年至今,播出的历史剧数量不多。


2017年这个小阳春,央视1套播出了《于成龙》《大秦帝国之崛起》《天下粮田》。


2018年央8播出《一代名相陈廷敬》,2020年《大秦赋》在央8播出,去年《大宋宫词》在北京卫视播出,2022年《山河月明》在北京卫视播出。


这些历史正剧,批判色彩淡化,无一例外是颂圣


《大秦赋》《山河月明》纷纷美化了“暴君”,并魔改历史。


秦始皇想跟吕不韦浪迹天涯,朱棣成了锦衣卫还被贬为庶人。


 

《于成龙》《天下粮田》《一代名相陈廷敬》等,都是以“颂忠臣”的角度来呈现封建制度。


另外有一类作品与历史剧擦边,以真实年代为背景,讲述帝王故事,但着力点并非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进程,而更多呈现帝王生活化的一面,比如《清平乐》《大明风华》。


其价值取向同样非常保守,侧重于讲述帝王不易、当家难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刘墉追案》等“古代传奇”“古代传记”,作品质量各异,观念殊途同归:历史人物为了“天下”殚精竭虑,但这个天下终究是帝王的天下。



另外有一类,明明是历史正剧的风格和路数,却因为有权谋因素、批判色彩和演绎成分,只能隐去真实的历史背景


《长安十二时辰》原著明明以唐朝李隆基时期为背景,却改成了“仿唐剧”。


 

《鹤唳华亭》小说是架空背景,剧集处处有宋朝的礼制和美学,但它是“仿宋剧”。



除此之外,一些古装剧虽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人公,但与历史剧完全无关了。


比如《大唐荣耀》《风起霓裳》《尚食》等,主要任务是谈恋爱。


如此看来,这5年来的历史正剧数量少、质量堪忧,要么无真正的风骨,要么连基本的美学品质都不具备,要么改换头面不以正剧面貌出现


其他类型剧创作,我们或许可以试着给出药方,在历史正剧面前却好像无解。



往期内容

将Ifeng电影【设置星标】你就能更快收到我们的消息啦♥️分享/在看/评论/点赞
都是对原创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