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锐作品回顾

10号赞善里画廊 10号赞善里画廊 2021-09-25


黄锐 (1952出生于北京) 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他是民间美术运动先锋「星星画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七十年代后期成立的「星星画会」集合了 23位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包括王克平、马德升及艾未未等, 在后毛泽东年代策划及推动了中国的自由艺术创作表达。他们把自己视为无尽黑夜之中的一点光明, 两次的星星展览最终成功打破了当时艺术正统观念的束缚,为未来中国艺术的表达自由奠定了基础。 

黄锐


1979年的北京有一场与众不同的艺术展览,23位年轻艺术家,包括黄锐本人,在中国美术馆外边的铁展览上展出自己的作品。这次「星星美展」被誉为中国前卫艺术的开端。

1979年9月27日,「星星美展」吸引了一大批参观者 / 摄影:李晓斌


在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派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的启发下,黄锐的创作也得到了极大的自由表现。正如独立策展人舒阳所说:“在黄锐对欧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广泛借鉴的时候,他的作品的原创性就在于始终不曾放弃作品与世界的联系。一系列黄锐于1983-86年间创作的早期珍贵油画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细看当代中国,那个脱离社会写实风格的自由创作年代。作为一个年代风格的重要参考,它们让观者重新审视以中国哲理为蓝本的当代创作,亦印证了黄锐超群于他所身处的年代。”

琴声诉  1979  布面油画  86 x 96 cm

看书的人  1980  布面油画  62 x 52 cm


“当时最使我着迷的是立体派的绘画。作为立体派的代表者,我知道有勃拉克和毕加索。两个人各有特点,一般来说,勃拉克画面比较平静,画面的组织也比较分散。毕加索更有动感,他在画面上像他其它的绘画一样有一个中心,然后从这个中心开放。


我也是力图有一个画面的中心,同时开放这个中心。绘画不是在画面的界限里面可以压缩或是可以结束的。从《无限的空间》到《琴声诉》,我都是这么处理画面的。有一些固定的线条我让它走向画面的 外沿。你可以看到《琴声诉》里面对于背 后环境的处理,人体结构还有他们所持的吉它琴都是冲破这画面之外的。我想这是 一个很好的方式。对于画面的布局有一层 格外的破坏性的感受。我当时是想使画的中心和外界一体,而这个外界是与画面之外的外界联系着的。”


- 摘自《黄锐 星星时代 1977-1984》


黄锐积极探索个人艺术创作手法。从《四合院系列》以及后来的《空间结构》,黄锐由繁入简,将事物变得简单和明朗。正如黄锐所说,绘画是以画笔直接向画布的投入,而不是向调色板妥协的结果。

夜梦-2  1983  布面油画  80.5 x 60.5 cm

四合院的夏天-1  1983  布面油画  70 x 69 cm


“找到色彩的和声,应该是绘画作品的本质因素,至少是色彩的本质因素。因为色彩从不会是以单一颜色出现的。”


-摘自《黄锐 星星时代 1977-1984》

空间结构,83-18  1983  布面油画  68 x 68 cm

空间结构,85-9   1985  布面油画  45 x 45 cm


1984年,黄锐移居日本,以大坂为中心主要在关西地区展开活动和创作。并回归水墨创作。千叶成夫教授在80年代看到黄锐的水墨作品后指出, 他的作品中更多是「空间」的表现,而并非抽象。千叶成夫教授提出:“既非描摹形体与故事,也非抽象, 因而成就的是对于「空间」自身的表现。与其说是表现, 不如说是「实现」更为恰当。黄锐的水墨作品兼具浓淡、毛笔的动势、纸上的留白、图像与背景的关係, 如果对整体构图进行观察, 任何地方都是共成一体的广阔延展。”

无题 -105  1986  纸上水墨 70.5 x 167 cm

无题 -143  1987  纸上水墨  143.5 x 303 cm

Kyoto Image No.27  1998  混合媒体  53 x 79 cm 


从选择使用水墨和纸张,到作品构图和背景留白之间的平衡,黄锐的水墨作品 同时是一个立体巨型水墨装置艺术,与观众一起在物理层面和心灵层面探索和 体验「空间」。

黄锐的作品在中国和国际上广泛展出,他的“Yin and Yang Ink Book”系列在纽约Guggenheim Museum “Art and China after 1989: Theater of the World” 展览展出。同时,黄锐的作品由Guggenheim Museum,The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The Samsung Museum, The Louisiana Museum, M +美术馆等收藏。 

「星星画会」部分成员在今年伦敦弗里兹大师展上相聚。

从左至右:王克平,马德升,黄锐, 曲磊磊


关于我们

10号赞善里画廊位于香港中环,坐落在大馆艺术馆(前维多利亚监狱)后墙的赞善里巷弄。画廊由戴天利(Katie de Tilly)于2001年创立,是香港当代艺术文化的推动力,亦是亚洲领先的当代美术馆之一。画廊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展开广泛合作,并支持新兴的亚洲艺术运动。在过去的十年中,画廊通过展览、对话、论坛和出版带动亚太地区艺术的蓬勃发展。画廊同时与多地区的策展人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展览和活动。画廊每年会参加全球数个知名展览和国际艺术博览会,比如香港和迈阿密的巴塞尔艺术展,纽约国际现当代展,伦敦的弗里兹大师展。


画廊网页:http://www.10chancerylanegallery.com/splash/main/en/

画廊创办人戴天利(Katie de Tilly) 

10号赞善里画廊创办人戴天利(Katie de Tilly) 于1994年定居香港,并开始收藏当时还没受到国际高度关注的中国及亚洲当代艺术。透过与不同艺术家和文化人士接触,她对中国历史,社会状况和文化环境展开了深入了解。她于2001年成立10号赞善里画廊,专注发掘和推广亚太区艺术家,并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在香港的交流。她的第一场王克平个展让人眼前一亮,将中国当代艺术还未被世界瞩目的深厚内涵带给观众。

戴天利现任伦敦泰特当代美术馆(Tate Modern)亚太收藏会委员、RMIT大学艺术学院/香港艺术学院的委员会成员。同时,她是香港美术馆协会(HKAGA)的创始成员和联合主席。她是【M +赞助人】的创始成员。她正在领导“香港海外艺术家驻留计划”。

媒体及作品垂询:

Ellen Zhuang 庄园

邮箱:ellen@10clg.com

电话:+86 147 1492 219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