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2023|10号赞善里画廊展位 1C19

10号赞善里画廊 10号赞善里画廊
2024-09-02


10号赞善里画廊将在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带来六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他们分别是:王克平,黄锐,马德升,梁浩, Dinh Q. Lê (黎光定) Laurent Martin "Lo"。黄锐和黎光定将在巴塞尔现场与观众见面,分享他们的全新作品。 


王克平

王克平(1949年出生)从1978年开始自学木雕,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运动“星星美展”的发起人之一。他1984年移居法国,创作题材开始转向线条简约的人物或抽象雕塑。在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王克平的巨型桃花心木雕塑作品 “仁(Couple)” 将首次在亚洲亮相


王克平,仁(Couple, AK_012),2020,桃花心木(Mahogany wood), H133 x 88 x 35 cm, 200 kg


王克平近期在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全权委托王克平” 的个人展览上,呈现了同一系列的桃花心木作品。


展览详情点击以下图片:


王克平的木雕作品保留了木的原生形态,并且赋予木雕作品以流动的形态、极富层次的纹理和柔和的人性。王克平概括他的雕刻是他与木头间互相给予灵感的结果。王克平于2015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他的作品被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香港M+希克藏品、日本福冈美术馆等艺术馆及机构收藏及展出。王克平于2015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22年5月他在法国罗丹美术馆举办个展 "Wang Keping at Work"。



王克平在法国罗丹美术馆


黄锐

黄锐(1952年出生)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他是当代前卫美术先锋“星星画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在后毛泽东时代策划并推动了中国的自由艺术表达。黄锐的作品在纽约古根汉美术馆、香港 M+ 美术馆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


黄锐在《道德经》和《易经》的长期影响下,从视觉、造型、表象和意义的多维角度求索“空间”的可能性。从2022年开始,黄锐在平面绘画中融入雕塑的立体结构。他在画布上裁剪和重叠出的圆形和半圆形,象征着月亮的阴晴圆缺,呼应了古人就时间和空间形成的最普遍和朴素的知识体系,即观天授时, 规划方位。这在河图洛书中早有记载。同时,缺失的空间也使作品实现更大一轮的拓展和更恢弘的空间。黄锐说道:“有时, 缺失的存在更加真实。”


黄锐对“空间结构“的探索最早始于1980年代。他被苏州园林中的装饰样式所吸引,也体会到中国文人内儒外道的观世方式。在日本生活期间,黄锐对易经的空间化进行了漫长的实验。我一生都在努力使易经的法则视觉化,所以我也获得了无尽的恩惠“黄锐说道。


黄锐,夜梦(1983-2015-2023), 2023,布面油画,

135 x 100 cm


黄锐,ONENESS (同一), 2023,布面油画,165 x 110 cm


马德升

马德升(1952年出生)早年依赖拐杖行走,1979年他与黄锐,王克平,曲磊磊等人筹办“星星美展”。1992年,马德升遭遇一场严重的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复健期间,他的身体长达两年不能活动,而恢复手部活动能力更十分困难。然而,强大的内心支撑着他,他重新作画,待完全恢复活动能力之时他已完成上千幅画作。


自2002年起,马德升开始在简洁、粗犷的背景上创作出对比强烈、轮廓光滑的巨石。画面中卵石堆砌、塑造出抽象的人物形象。他用木棍制作出加长版的画笔,不知疲惫地在画布上做试验。这些石头似是一个头颅、一弯手臂、一条腿,本来无生命的顽石仿佛拥有了仪态、人性和情绪。巨石一个个地叠起,平衡而具有流动性。黑色椭圆形内含白色漩涡,有阴阳平衡之韵。石堆屹立着,正如马德升的性格一样:气宇轩昂,百折不挠


马德升的作品收藏于香港M+博物馆、巴黎蓬皮杜中心、伦敦大英博物馆等。马德升于1986年移居巴黎并工作至今。马德升的艺术作品被收藏于香港M+博物馆、巴黎蓬皮杜中心、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查迈利维斯当代历史博物馆协会、伦敦牛津博物馆、法国默伦博物馆、尼斯亚洲艺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马德升,远远高山,2007,布面丙烯,180x200cm


马德升在工作室


梁浩

梁浩(1988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梁浩的作品经常由个人经验出发,探讨最表层质感下的复杂面向,并通过他们折射出关于身份、权利、关系以及控制欲望的微妙存在。作品鲜少出现阴影或者强烈的色彩,镜像和仿佛被抽离表情的人物笼罩在均匀而精确的布光中。画面中不完全显露的脸孔、被置换成反光圆片的双眼、以及照片般逼真的双手在反射中发生了主体与对象的重叠和替换,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梁浩曾于2016参加纽约Art OMI 艺术家驻地项目。2015参加冰岛Island Iceland offshore project 的驻地项目。并于2018年和2016年被提名约翰摩尔绘画奖。 


梁浩,提供消息的人,2022,布面油画,160x120cm


Laurent Martin "Lo"

Laurent Martin“ Lo” (简称“Lo”) 1955年出生于法国,毕业于巴黎National School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自2014年以来,“Lo”是英国皇家雕刻家学会(RBS)的成员。


 “Lo” 充分利用竹的柔韧,创作出兼具动感和轻盈的竹雕,展现精妙的平衡和几何之美。“Lo” 在过往三十多年中淬炼出的竹雕塑兼具柔韧、稳定、精密,轻盈,数学美和诗意等元素。这也成为 “Lo” 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将张力和压力相结合,以运动和平衡为基础的竹雕塑。他的作品往往随风轻轻摆动,有着和谐、空灵的几何之美


艺术家介绍请点击以下图片:


“Lo” 为此次巴塞尔带来的一系列全新作品中,将柔与力,光与影,动与静之间的微妙平衡发挥至极致。


"Lo", Inside, 2022, Taiwan smoked bamboo, Tiatan braid thread, leads, ceramic balls, steel ring, 54x54x40cm. Rotation diameter: 54cm


"Lo", holy circles, 2023, bamboo, Tiatan braid thread, leads, ceramic balls, steel ring and base, 80x81x53cm. 


"Lo", wind key, 2023, bamboo, Tiatan braid thread, leads, ceramic balls, 120x70x70cm. Rotation diameter: 70cm


Dinh Q. Lê

越南艺术家Dinh Q. Lê(黎光定)的全新图像编织作品《Khmer Reamker》系列将继续围绕柬埔寨吴哥寺中记载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āmāyaṇa),以及红色高棉(Khmer Rouge)政权控制下的“S-21”安全监狱的受害者。


《罗摩衍那》在柬埔寨被称为民族史诗,且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Reamker》。而臭名昭彰的“S-21”安全监狱,曾关押18,000名受害者,最后仅有7名幸存者。


历史与文化的复杂性在Dinh Q. Lê编织的图像中产生了新的解读和意义。吴哥寺璀璨且悠久的文明,和红色高棉政权下的悲剧形成强烈对比。辉煌与黑暗的冲突下,受害者的肖像和吴哥窟的浮雕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令人感叹。


Dinh Q. Lê现居越南,获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摄影艺术硕士学位。Lê的作品曾在多个主要美术馆展出和收藏,包括: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兹堡卡基内国际美术展,澳洲悉尼Sherman当代艺术基金会,纽约长岛的现代美术馆MOMA PS1,美国芝加哥当代美术馆,美国德州侯斯顿美术馆,美国马萨诸塞州美德福塔夫茨大学美术馆,及美国纽约亚洲协会等等。


Dinh Q. Lê,Khmer Reamker #23,2022,

Epson Inkjet Print on Epson Double weight matte paper, Ph-neutral double sided tape, Acid-free linen tape,165cm x 220cm


Dinh Q. Lê,Khmer Reamker #26,2022,

Epson Inkjet Print on Epson Double weight matte paper, Ph-neutral double sided tape, Acid-free linen tape,165cm x 220cm


Dinh Q.Lê 最新欧洲大型个人回顾展 “The thread of memory and other photographs“ 近期在巴黎 Musée du Quai Branly 举行,他最新的系列作品《罗摩衍那》也包括在此展览中。


回顾展“The thread of memory and other photographs”现场展览图片



传媒及作品咨询

Ellen Zhuang

ellen@10chancerylanegallery.com  

+852 9621 9572

+86 147 1492 2192


10号赞善里画廊

10 Chancery Lane Gallery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1C19展位


香港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贵宾预览日(仅限受邀出席者)3月 21 日至 22 日

公众开放日 3 月 23 日至 25 日


关于我们

10号赞善里画廊位于香港中环,坐落在大馆艺术馆后墙的赞善里巷弄。画廊由戴天利(Katie de Tilly)于2001年创立,是香港当代艺术文化的推动力,亦是亚洲领先的当代画廊之一。画廊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展开广泛合作,并支持新兴的亚洲艺术运动。在过去的十年中,画廊通过展览、对话、论坛和出版带动亚太地区艺术的蓬勃发展。画廊同时与多地区的策展人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展览和活动。画廊每年会参加全球数个知名展览和国际艺术博览会,比如香港和迈阿密的巴塞尔艺术展,纽约国际现当代展,伦敦的弗里兹大师展。


画廊创办人戴天利(Katie de Tilly)

10号赞善里画廊创办人戴天利(Katie de Tilly) 于1994年定居香港,并开始收藏当时还没受到国际高度关注的中国及亚洲当代艺术。透过与不同艺术家和文化人士接触,她对中国历史,社会状况和文化环境展开了深入了解。她于2001年成立10号赞善里画廊,专注发掘和推广亚太区艺术家,并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在香港的交流。


戴天利现任伦敦泰特当代美术馆(Tate Modern)亚太收藏会委员、RMIT大学艺术学院/香港艺术学院的委员会成员。同时,她是香港美术馆协会(HKAGA)的创始成员和联合主席。她是【M +赞助人】的创始成员,且正在领导“香港海外艺术家驻留计划”。她荣获美国商会颁发的2019年「最具影响力女性」奖项)。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10号赞善里画廊

Instagram::10chancerylanegaller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10号赞善里画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