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知识精讲
八年级上册微课目录
统编八上第3课《“飞天”凌空》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5课《国兴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精讲
统编八上第6课《藤野先生》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9课《美丽的颜色》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0课《三峡》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1课《短文两篇》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3课《野望》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3课《渡荆门送别》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3课《钱塘湖春行》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古诗词诵读《龟虽寿》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古诗词诵读《梁甫行》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4课《背影》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6课《散文两篇》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7课《昆明的雨》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8课《中国石拱桥》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19课《苏州园林》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0课《蝉》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1课《梦回繁华》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知识精讲
统编八上第24课《周亚夫细柳营》知识精讲
微课视频/课本对照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 郎。著有《崔颢集》。
二、故事背景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三、理解课文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闲静的样子。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四、问题归纳
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此题运用用典作用分析法。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空”字有何妙处?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五、课文主题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 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综合整理和编辑:满分初中课堂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