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 评 | 语言如何延缓衰老

辛维木 上教语言学 2022-12-22

语言如何延缓衰老



《变化的头脑:语言如何延缓衰老》

[美]罗杰·克鲁兹  [美] 理查德·罗伯茨  著

黄立鹤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


小时候,我会有点畏惧和家里的老年人聊天。我们的交谈常常会陷入挫败,以“当心身体”“再会”之类的客套话告终。有时我会想,待我的父母老去,我会不会也因为听不懂他们的话而疏于照顾? 而等我自己七老八十的时候,会不会干脆忘了在学校里辛苦学到的普通话和英语,只剩一口童年习得的洋泾浜沪语?

最近读到的《变化的头脑:语言如何延缓衰老》一书,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人的语言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怎样的变化? 老年人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这些问题不只关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也与家庭中的日常沟通息息相关,值得我们了解。

语言的使用源于头脑,也离不开听觉和视觉等。因此,当我们感觉老年人的语言表达存在障碍的时候,并不是说体内某个专门控制语言的开关出了故障,而有可能源于一系列器官的自然衰退。譬如,老年人的耳朵对高频声音远没有儿童那样敏锐,而如/s/、/f/这样的辅音恰好在较高声域,且含有大量声能,老年人则相对更难辨认;声带肌肉随年龄和疾病而萎缩,形成结节,造成老年人声音颤抖嘶哑,长时间交谈产生的疲劳更会让人回避社交、加剧沟通障碍;老年人的注意力也更倾向识别开心的表情,而不容易辨识悲伤和愤怒,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偏差便有可能造成误解和矛盾,从而阻碍交流。

但老年人的语言并非只是一条令人丧气的下坡路,在一些方面,老年人的经验和阅历让他们的表现优于年轻人。多项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词汇量比年轻人更大,且对自己认识单词的程度更有自信——他们也许不像年轻人那样可以很快从头脑中调取出某个词,但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用更丰富的语言来弥补不足。在复述一个故事的时候,老年人的叙述会比年轻人更具综合性,听上去更加清晰有趣,甚至在结构上更复杂——他们记性也许不够好,讲话也许更慢,但会有意识地调整音高和节奏,增加背景信息和个人观点,让自己所讲的内容更具吸引力。而阅读与写作更是相对不容易受到衰老的影响,甚至可能成为应对认知衰退问题的良方。不少作家人到晚年才写出巨著,凭广博的人生阅历写得更加丰富、深刻。



这些科学研究表明,仅仅因为“与老年人沟通困难”“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而拒绝与老年人交谈是不可取的。唯有认识到他们语言能力的客观衰退,并懂得欣赏他们不同于年轻人的表达特点,以耐心和创意去鼓励他们多加锻炼听说读写,才能真正帮助他们保持头脑的锐利,促进其身心健康。无论是对老年人自己,还是对身负养老重担的年轻人,还有面临人口老龄化严峻考验的社会,这些认识都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本书中的研究大部分都取自欧美发达国家,那里的不少老年人在年轻时通常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如美国20世纪40—60年代“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大都受益于美国当时的经济繁荣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者会有“芝加哥附近某退休村的老人平均词汇量超过21000”“80多岁的受试者能讲出结构复杂的故事”等观察。在作者没有详述这些受试者的阶级、种族分布的情况下,我们难以探知这些研究是否仅仅针对相对富裕、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还是同样适用于经济窘迫的弱势群体。

而在中国,与书中这些受试者同龄的老人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20世纪的战乱、经济困难和社会运动都曾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甚至有许多人是通过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才识了字。他们也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但能够出口成章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年轻人认知中身边老人语言的匮乏并不只是身体机能老化作祟,而很可能有复杂的历史原因。

在对这样的老人进行语言训练时,要求他们读小说、写回忆录未免不切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全然放弃。设定简单而渐进的目标、以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的方式增加他们的语言使用,仍然有助于锻炼大脑、延年益寿。这意味着更多倾听,无论自己是否能完全听懂他们的乡音;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无论他们的叙述是否絮叨;了解他们爱看爱听的文艺作品,无论那些是否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审美。许多老年人会喜欢这样的互动,而年轻人也往往能从中收获惊喜:以不一样的眼光认识家族和时代,探寻自己身份的根源,一窥长辈们陌生但丰富的精神世界……

归根结底,这不只事关语言,更关乎理解和陪伴。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22年3月23日第10版

本书知识点摘录

· 坚持写日记可以降低罹患痴呆症的危险。

· 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的人比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更长寿。

· 时常阅读小说,可以延缓认知衰退。

媒体推荐

新年新气象 |《生命时报》头版头条提到的一本书

语言的秘密:宠物想和你说什么?

你有写作障碍吗?阅读虚构作品真的能长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