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回顾活动引导:24个反模式与重构实践》序

Xuefan Wan 其识 2024-03-25

译者序

三年前,我受邀到一家大型企业观察并辅导他们团队的敏捷实践,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敏捷回顾。团队非常困惑,他们遵循了回顾的所有“规则”——团队的发言顺序,回顾的既定流程,以及会后的行动追踪,然而回顾却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渐渐引起了团队的反感与抗拒。

这样的案例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在敏捷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所谓“最佳实践”组成的银弹,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可以将敏捷套用到任何一个团队中。业内人士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图书市场上与敏捷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也不乏大量总结回顾会议中各种有效模式的书。但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读者常常感到难以选择,不知道如何找到针对性更强、更加实用的指导书籍。

本书作者艾诺(Aino Vonge Corry)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独立咨询顾问,她独运匠心、另辟蹊径,跳出其他敏捷书籍惯用的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地以“反模式”的角度出发,从结构、规划和人员三个维度展开,精辟分析了这个领域里所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我们分享了24种反模式、对应的错误的案例以及它们的重构解决方案。这些精心提炼出来的反模式如同黑暗房间里打开的一扇扇窗,引导读者识别并避开敏捷回顾的推动中常见的错误和陷阱,同时提升自己的主持水平和技巧。

对于回顾的重要性,作者也以章鱼为喻做了生动地说明:章鱼60%的大脑都分布在它的八条腿上,几乎成为了八个独立的小动物,并且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意志,却都能与章鱼的其他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来协同工作——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让团队达到的一种状态: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同时又保持个体的独立,有各自的优势和关注点。回顾的本质就是帮助团队不断成长。

从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实用性很强的敏捷实践,而且能深入了解敏捷思维的核心。作为数字化转型顾问,我经常被问到:在数字化时代,“敏捷”起到何种作用?时至今日,敏捷思维在行业内越来越深受重视,客户也期望我们帮助其变得敏捷,“数字变革”正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业务与科技之间的整体关系正被重新定向,而业务数字重定向的核心就是敏捷思维,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当我们谈论敏捷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软件研发,然而打造充满活力、高响应力的敏捷性组织更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我个人坚持认为,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观构成了我们常说的敏捷思维,它是践行敏捷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之下,我们才能思考如何将敏捷实践成功地运用于每个团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极具价值。

这本书是我与我太太张慧共同翻译的第一本书。她是文科出身,主修科技英语。本书的大部分文字均出自她的笔下。译文字里行间中能读到一份平静、含蓄和幽默,与作者的风格颇有几分神似。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并向很多朋友重点推荐本书的原因之一。桌前灯下,我们两人一起对书中的文字细细推敲,字斟句酌地修改,在翻译书中一些有趣案例的时候,我们常常相顾莞尔。这种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经历,对我们而言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感谢我的好朋友马徐、张岳、万星、侯理敏、柏家路、许海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很难顺利完成本书的翻译。

感谢各位读者,期待本书能帮助大家做好敏捷回顾引导,让敏捷、精益以及DevOps真正落地。

本书发行的时候,正是我太太的生日。几位好朋友联手为本书作序,他们是华为云首席技术布道师姚冬,禅道软件创始人王春生,Thoughtworks首席咨询顾问马徐,明源云CTO刘翔和凯捷咨询沈阳数字化云交付中心负责人袁欣。五位作者都是国内敏捷咨询的领军人物,他们对数字化的理解十分深刻,文章融入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见解。在我重读此书的时候,亦深受启发。再次感谢他们。

推荐序一

姚冬 华为云应用平台部首席技术布道师,中国DevOps社区2021年度理事长,IDCF社区联合发起者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我这刚好正琢磨着想要研究一下回顾会议,学凡就找到了我。

迫不及待地用了一个周末快速读完,整体阅读感觉非常好,一方面是因为其独特的写作结构,另一方面是案例的真实性营造出很强的代入感。更重要的是,作者身经百战之后的经验沉淀和译者在敏捷领域的深耕,忠实呈现了敏捷开发中最重要的回顾会议之众多反模式以及如何加以重构和引导。

在阅读本书之前,如果你还不知道回顾会议,大概需要花30分钟快速了解一下回顾会议是什么。回顾会议好像就是这么简单,3个开放式问题,每个迭代结束就拉团队一起开个会。但简单的事情想要做好,却从来都不容易。

艾诺(Aino)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回顾会议专家,十年间在数十个组织推动了数百场的回顾活动,归纳总结出结构、规划和人员等3个大类的24个反模式,每一个都值得细细体味,谨记于心。

本书并非回顾会议的入门指南,而是进阶。如果你曾经主导或参与过回顾会议,会与书中提到的各种场景产生共鸣,这些反模式不经意间就会出现。也许你经历过其中的一些,亦或是大多数,有些也许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反模式。

反模式的好处在于,它将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行为表象背后的共性问题加以归纳和总结并以较为容易识别的方式呈现出来。

反模式就像代码中的Bad Smell,坏味道有时会隐匿于香味之下,你需要有极其敏感的嗅觉才能在其演化到不可收拾的恶臭之前发现并及时加以解决。

合上学凡伉俪联手的译著《回顾活动引导:反模式与重构实践》,字里行间那些机智幽默的见解已经深刻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激活了我丰富的联想。

 “对所有不喜欢回顾活动、试图逃避回顾活动、甚至有时破坏回顾活动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

回顾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回顾的目的是提供及时的反馈,反馈的目的是持续的改进。

从投入产出比ROI的角度,回顾会议大概是ROI最高的事项之一了。但往往因为回顾会议所产生价值并非即时可以体现,而种种反模式的存在又让人们容易忽略其价值,因此重要但不紧急而容易被挤占时间,而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两次之后,回顾会议就真的变成可有可无。这就像是为省电而关闭报警器一样。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必须不停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红后竞赛的本质,又一次出现在这本以回顾活动为主题的敏捷图书里面。我们需要让团队相信,花在回顾上的时间是值得的。人们之所以不重视回顾会议,如同作者所说的“身体缺席或精神缺席”,正是因为价值判断的结果,导致人们误以为某些事情比回顾更重要。让回顾会议产生价值,苦口婆心地宣传回顾活动的重要性之外,最直接的莫过于让团队快速获得小胜的快感。与团队高效共创出有价值的点子,并且这些点子可以真正快速落地并支持团队改进。

回顾是一面镜子,要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们必须真实地面对它。

回顾本身是一个“找茬”的过程,尽管有对3W(What Went Well)进行回顾,但人们的关注点自然更侧重于待改进事项上。有待改进的事项,如果对应到具体的人,很容易演变为责任追查。

因此,关于回顾活动,最需要强调却往往被忽视的是,在每次会议之前应该重申敏捷回顾最高指导原则(无论我们发现了什么,考虑到当时的已知情况、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可用的资源,以及手上的状况,我们理解并坚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已全力以赴。)

并在会后严守拉斯维加斯规则(在拉斯维加斯发生的事就留在拉斯维加斯)。除非每个人都同意,否则在回顾会上分享的任何事情都不应传出会场。

所以要开好回顾会议,信任与安全至关重要,“没有信任就没有团队”。

作者用了多个篇章来描述团队信任以及团队文化。团队和协作是研发效能的基础,而团队和协作的基础则是信任与安全。近几年,我也深刻领悟到团队内部以及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因为信任缺失而引发的问题。书中对信任的定义和内涵有详细讨论,值得细细品位:

信任就是“相信 [你]会找到[他人]所期望的、而不是害怕的东西(Deutsch 1977) ”

信任是一个人的希望与恐惧的交集。

把信任描述为关系加上可靠性的总和。

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24个反模式中,个人感触比较深的有“无效的民主”,关于重视少数派意见,是经常被忽略的,我们太过重视大多数人的选择,我们会用投点计数来决策,却忽略了不占人数优势的少数重要不可或缺的领域,譬如作者提到的UX/UI角色就是重要的“少数派”。

还有“幸运轮盘”,为了快速完成回顾会议而草率做出的决定,缺乏承诺,没有探寻深层的原因,没有倾听言外(未言)之意,想要节约时间,事实上却是最大的浪费。

“延期死亡”,只在回顾会议上才进行回顾,就好像“非要等到周一才开始节食减肥一样”。

包括文中提到的从5 WHY到5 HOW的转化,也很有意思。WHY常用于根因分析,而探寻事件发生的原因,对解决问题当然有好处,但弊端是容易变成追责,并且根因是面向过去,而非面向未来。问为什么,容易让人有防范心理;如果换成“如何”,简单的对事不对人,同时一起向着未来看。

最容易被忽视的反模式,在我看来是隐藏的第25个反模式,是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回顾引导工作从来不会有两次是相同的,如果有,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反模式。” 回顾会议的本身,也需要不断加以回顾、总结与改进。

分布式团队以及后疫情时代,线上工作方式越发普遍。线上回顾活动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书开创性地包含了线上模式下回顾活动引导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反模式。

这些注意事项以及反模式,不仅在回顾会议中有效,同样适用于其他形式的线上会议。作为中国DevOps社区和IDCF社区的发起人,我经常需要组织和参与各类线上会议,所以对作者提到的种种场景感同身受,而看到作者列举出自己种种反模式,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入坑的原来不只是我!

除了众多的反模式,作者也提供行之有效的回顾工具箱,而这些工具大多是极好的引导工具,可以应用于包括回顾在内的大部分会议中,而这也进一步例证了回顾会议引导技巧对做好有效回顾的必要性。

这本书所传授的技巧不仅适用于回顾会议,也可以应用于敏捷或DevOps教练所面临的各种场景,可以用在专业教练、引导师和培训讲师的场景,甚至可用用于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章鱼,个人感触颇深。要想做好回顾会议,需要具备各种技能,如果把回顾活动比喻为脑,那么这些技能就是章鱼的触角:有开发经验的敏捷教练;娴熟的引导技巧;精湛的视觉引导技能;专业教练技术;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甚至人性和脑科学;高智商与高情商。

想到这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二刷中文版《回顾活动引导》,你呢?

推荐序二

王春生,禅道软件创始人

2021年5月,学凡老师联系我并邀请我对他最新的译作《回顾活动引导:24个反模式与重构实践》一书写序。对敏捷回顾缺乏实践经验是我的短板,正好借此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睹为快。

敏捷开发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开发模式,但大部分团队都对敏捷开发的核心实践有删减,被偷工减料程度最高的估计就是回顾会议。我们自己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个实践,索性不开,即使开,效果也不好。

为什么回顾会议往往容易被忽略呢?我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家觉得回顾会议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制定的改进计划往往执行不下去,效果不好;二来是讨论问题会演变为追责,如果缺乏引导技巧,会上升到对人而非事的评判上,容易引起团队内部矛盾。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读罢真是令人观止。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对敏捷回顾总结最齐全的一本书。作者艾诺在过去十年里为27个公司的68个团队做了296次的回顾推动,累计总结了3大类共计24种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是从故事背景、背景解读、反模式解决方案、结果、症状和重构方案等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读者可以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也可以直接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对症下药,寻找良方,完全适合用作敏捷教练的案头必备参考。

本书的翻译可谓字字珠玑,引人入胜,深得信达雅之道,相信此书中文版的出版会极大地推动国内团队敏捷回顾实践的落地,让更多团队体会到敏捷开发的价值!愿敏捷与您同在!

推荐序三

马徐,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无论是基础的业务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和交付管理,还是数字战略设计,敏捷始终贯穿其中。正因如此,我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被问到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敏捷”,如何才能做到“敏捷”。在我看来,敏捷首先问题驱动的变革思路,其次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定位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是一系列方法和实践的集合。

市面上关于敏捷的书并不少,因为工作原因,我有一段时间,只要有新书上市,我总是喜欢去翻翻。很多时候,我都有一个感受,大部分书籍的内容,都围绕着方法和实践的“标准”动作来讲解概念和流程。这是有帮助的,因为参照标准动作,读者能够快速搭建起一套敏捷的工作框架,而在初始阶段,标准化总是有益的。然而,接下来,您会发现,随着各种实践的深入,真实项目场景的差异,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随之纷至沓来。是的,那个长期而反复的定位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刚刚开始。而这个时候,能够给我们启发和帮助的书籍却不多了。

好友学凡向我推荐我的这本书,着实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看似简单的实践,做好并不容易。

“回顾”是敏捷体系中最经典的实践之一。每迭代进行一次,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大家轮流发言,用“well” “less well” “suggestions”等标签来分类整理……做到这样是否就够了?您是否会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无视指导原则?超时?变成吐槽大会?或者带有明确指向性的投票?的确,看似简单的实践,做好并不容易。在这本书中,几乎“穷举”了在回顾会议当中,可能碰到的所有问题。而带领团队跨越这一个个的问题,才能让这项实践真正在团队中落地生根。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Sarah想要开始回顾,但她也理解大家都特别想要聊聊滑雪之旅,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对大多数团队成员来说,最后的冲刺总是令人沮丧的。因此,她左右为难,是允许大家继续滑雪旅行的闲聊?还是立刻结束它,开始回顾?”

这是书中描述的一个典型问题的场景,共鸣之余,如何带领团队克服这样的问题?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的阐释,都从一个背景故事出发,剖析“反模式”,重构解决方案,最后回到作者自己的经历。由现象触及本质,再回到经验。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这是一本系统的实践指南,也是案头常备的工作参考。

本书作者是活跃于回顾引导领域的顾问和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她通过全面而系统的讲解、入木三分的分析以及娓娓道来的故事,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好友学凡和张慧伉俪对待翻译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使得本书更加亲和自然。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回顾实践的指南,更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常常查阅的工作参考。以十二分的诚意向大家推荐!

推荐序四

明源云.天际CTO,刘翔

敏捷回顾对现今的项目管理来说,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强调回顾或者说复盘的重要性,希望借此来帮助组织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战略目标。

然而,要想解决问题,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要想找到真正的“问题”,并不容易。企业文化、环境、团队氛围和领导者,这一切都会影响大家表达问题的方式以及暴露问题的勇气,如果组织者没有洞察到这些外部因素,那么项目回顾很有可能只是走一个过场,最终不仅浪费大家的时间,还很有可能因此而忽略真正的问题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具备识别这些反模式的能力,对组织的管理者和改革的推动者来讲,尤其重要。本书的目的是指导我们如何识破这些陷阱,除此之外,还向我们指引了一条破解之道。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故事结构,不教条,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首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背景和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故事在我们日常回顾中太常见了,阅读过程中,我们甚至能将具体的人物、情节代入到反模式解决方案中。在阐述完其结果和症状之后,进一步引导得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并以身说法,用自己的个人经历加强读者印象。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部分,就是作者还会结合线上办公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对于分布式开发团队太适用了。尤其是在经历过不寻常的2020年之后,全球都面临着远程办公的常态化,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在线的回顾会议提升团队效率,更需要每个项目管理者持续不断地探索。

作为项目经理,我们太多数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把更多精力放在项目交付以及对客户的承诺上,关注项目里程碑、交付流程和客户验收等。所有的这一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按时交付,但它是否能成功,取决于我们在交付过程中是不是真正地通过团队力量共同创造了真正的市场价值。而团队力量如何形成,其实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所以,建议项目管理者都来好好研读一下这本书,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真正的问题。

推荐序五

凯捷咨询沈阳数字化云交付中心负责人,袁欣

感谢学凡向我和凯捷咨询龙腾营的三位同学刘小雪、戚晓桐、张婕推荐了这本关于回顾会议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对项目管理和咨询过程中最有价值、但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会议——回顾会议(retrospective meeting),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我们之所以将回顾会议称为敏捷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会议,是因为它给团队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和一套持续改进的框架。如果团队希望持续不断地进步,就需要在每个开发迭代完成以后,团队成员能一起回顾上个迭代中发生过的事情,哪些做得好,哪些还需要提升、改进,团队通过充分的讨论来查缺补漏,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制定出具体的改进计划,并且指定明确的负责人跟进改进计划——这就是“反思-改进”框架。

“反思-改进”框架曾经是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利器。他在三十余年间坚持用恭楷书写日记,将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细细地回想、记录下来,然后深刻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通过这种方式,曾国藩对自己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世进行管理、提升,成为“中兴名臣”、“千古完人”。针对项目持续改进,回顾会议的作用与“曾国藩日记” 对于个人的持续提升作用很相似,它能够帮助团队沟通协作、持续改进、追求高响应力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敏捷的核心。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与敏捷教练,作者艾诺有着令人敬佩的个人经历。她在多年的回顾会议主持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案例。本书是作者在反复打磨的基础之上,为读者提供的行为指南,每个反模式案例都非常生动,有详细的故事背景、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读者掌握组织回顾会议的要义和技巧,更好地利用回顾会议来实现项目持续不断的优化。这些案例还原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场景,相信您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对这些熟悉的小场景一定会倍感亲切、深有感触。本书中还提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小工具或技巧,但请注意,其中一些观点可能与您以往的认知有所不同,这正是本书的精彩、特别之处,让您对于敏捷回顾建立全新的认识,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帮助团队免于陷入重复性错误的困境,促进团队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打造敏捷的企业文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