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妙物种日记】――――斯氏燕蛾

有苏煜骧 灵囿志异 2020-02-24

“过去500年间,大约有27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人们常常为这些生灵的命运叹坦然神伤、悲痛不已。但事实上,自公元1500年以来,已知至少784种动物消亡,还有更多的物种未被注意到。这其中大部分是无脊椎动物,因为它们生活在特殊的微生境中,所以它们更加脆弱。当体型更大的脊椎动物还在默默抵抗环境变迁时,这些物种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只有红色名录一条空空的灭绝记录,或者说——更广大无脊椎动物所面临的现实;默默而不为人知的消失,仿佛它们从未存在过一样。”



燕蛾属物种一览①。图片:www.researchgate.net


当你的目光第一接触到斯氏燕蛾Urania sloanus)时,你定然会惊叹不已,燕蛾属共分6种,全部分布在中南美洲,不同于其它灰暗的蛾子,该属因其鲜艳醒目的颜色而闻名于世,事实上,燕蛾属的属名Urania来自于新拉丁语里的Ουρανία,缪斯女神之意。斯氏燕蛾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种栖息于牙买加岛海拔低于700米的沿海低地雨林,其种加词是为了纪念大英博物馆主要捐赠者之一的汉斯.斯隆爵士(Hans Sloane)


1896年《世界鳞翅目手册》中的斯氏燕蛾。

图片:www.extinct.minks-lang.de/a.deutsch/arten.u/urania.sloanus.html


斯氏燕蛾因其鲜艳、醒目的颜色而著称,时常让人想到轻快的凤蝶科,然而它们的确是一种蛾子。与其他颜色灰暗的飞蛾不同,斯氏燕蛾有着极其明丽锦簇的颜色;翅膀长而窄,呈深黑色。有着丝绸般闪亮的红铜色光泽,翼间交错着碧蓝与金绿色的条纹,下翼末端燕尾状呈黑色,并点缀着点点翠绿斑点。——它们显然是有毒的,明亮的颜色是对捕食者的警告。


斯氏燕蛾标本(雌) - 美国丹佛自然史博物馆。图片:http://lostzoo.com


相较于燕蛾属以夜行性为主的特点,斯氏燕蛾却表现出一种极为不同的昼行性行为,该种在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在野外,4月至6月间即可观察到大群的斯氏燕蛾,日出前出现在鳄梨花丛,一直停留到上午九点。在整个白天最热的时候,像蜂群一般成群的停留在叶荫间休息,直到日影西沉或雨过天青时才再次活跃。


牙买加岛示意图。图片:https://en.wikipedia.org


在热带小岛牙买加,斯氏燕蛾的天敌很少,它们鲜艳夺目的颜色实际上是在警告捕食者——“我有毒,请远离我”。但它们毒素并非由自身毒腺生产,而是来自于毛虫时期就开始的不断积累。斯氏燕蛾幼虫长约4、5厘米,通体呈黑色,只以大果脐戟(Omphalea triandra)的叶片为食,常常贪婪的聚集在一起,直至寄宿植物耗尽为止。通过不断的进食有毒的树叶,斯氏燕蛾体内聚集了大量毒素,足以让大部分掠食者望而却步,成年斯氏燕蛾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大果欧榛花朵的偏爱。这种高度依赖单一性食物的习性在较为稳定的岛屿生境中,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生存战略,但是一旦环境变迁,反倒成为披枷戴锁的诅咒。


牙买加岛的热带雨林。图片:http://lostzoo.com


根据对已知燕蛾科物种的了解,推测该种会在不同的林地间迁徙,以适应其主要寄主植物脐戟属.Omphalea低密度的分布状况。这可能需要相对完整的、较大的低地森林区域。从17世纪开始,牙买加岛沦为英国殖民地,在殖民地时期,大量的沿海低地雨林被砍伐及转化为农田或热带种植园,生境丧失可能是造成该种灭绝的原因之一,但单是这一因素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仍有不少大果脐戟生长于内陆的石灰岩高原林地。


斯氏燕蛾最主要的寄主植物大果脐戟(Omphalea triandra)。

图片:http://lostzoo.com


Lees 和 Smith (1991) 将斯氏燕蛾的灭绝主要归咎于四个原因;

1.寄主植物消亡

2.极端种群周期性衰减

3.生境丧失

4.旋风等自然灾害


最有可能的答案是,斯氏燕蛾本身也是寄主植物毒素的受害者,多年来一直维持着一个最低限度可持续的种群,一旦人类介入,生态平衡开始失衡,斯氏燕蛾也就不可挽回的走向消亡。


斯氏燕蛾标本 - 波兰 卡托维茨 上西里西亚博物馆。

图片:www.researchgate.net


这种飞蛾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变得越来越罕见,最后确认的两次目击记录之间相隔数年之久,已知最后标本于1894-1895年间采集。但有证据表明可能有少量个体一直存活至1908年。




注①:马达加斯加岛的黄昏蛾Chrysiridia rhipheus[见上图目前已被划入金燕蛾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