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肿瘤免疫新兴靶点之:CD73

Timbersaw 生物制药小编 2021-06-08

作者 l Timbersaw

编辑 l 细胞房间


前言

以PD-1/PD-L1、CTLA-4单抗为代表的第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逐渐成为肿瘤免疫(Immuno-oncology,IO)治疗的基石。而寻找安全有效的,并能与PD-1/PD-L1产生协同效应的新一代肿瘤免疫靶点,是现阶段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也由此涌现出如LAG3,TIGIT,TIM3,CD47,OX40,4-1BB等一系列免疫抑制性或激动性靶点。


对于实体瘤治疗而言,要克服耐药提高疗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除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对免疫效应细胞的抑制作用。TME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由多种细胞、胞间质、酶、细胞因子、代谢产物等构成,有显著的低氧、低pH以及高压的特点,与正常组织差异巨大。其间很重要的一个免疫抑制机制由CD73-腺苷(Adenosine)代谢信号通路介导。腺苷可以通过腺苷受体(A2AR)抑制T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使肿瘤实现免疫逃逸,而CD73则是催化腺苷产生的关键酶。


本文将重点介绍CD73-腺苷信号通路对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CD73抗体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开发方向。

 

CD73简介

CD73是NT5E基因编码的胞外-5'-核苷酸酶,蛋白分子量70KD,由葡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在细胞表面形成同源二聚体,但同时也可被切割并游离于循环系统。CD73上游的CD39可以催化ATP产生腺苷单磷酸(AMP),所产生的AMP被CD73转化为腺苷,而腺苷会结合下游的腺苷受体(A2AR)(图1)。有研究显示,A2AR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和Csk激酶,抑制LCK、MAPK、PKC等一系列与免疫激活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图1. CD39-CD73-腺苷示意图


CD73在肿瘤微环境的癌细胞、DC细胞、Treg(调节型T细胞)、NK细胞、MDSC(髓系起源的抑制细胞)、TAM(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均有表达。CD73的表达受到低氧诱导因子-1(HIF-1)、TGF-β、EGFR、AKT、β-catenin等分子的调控,尤以行使转录因子功能的HIF-1最为关键。如上文介绍,低氧(Hypoxia)是肿瘤微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低氧诱导HIF-1上调,进而导致CD73在肿瘤微环境广泛表达。放化疗杀伤肿瘤细胞所造成的低氧或ATP富集会促进CD39-CD73-腺苷信号的级联反应,有利于各种促癌类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而不利于抑癌类细胞。CD73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可参考图2。

图2. CD73与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1]


CD73与临床肿瘤预后

对临床肿瘤样本的分析显示,CD73高表达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与多种类型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包括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肾癌、胃癌、头颈癌等(表1)。

表1. CD73与多种类型肿瘤不良预后相关[2]


另外,PD-1/PD-L1单抗、放化疗等治疗方案可能引起肿瘤微环境CD73表达升高,继而通过腺苷信号抑制免疫反应,使治疗大打折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因此,靶向CD73的治疗策略有潜力作为单药或联合疗法应用于临床。

 

靶向CD73的临床前研究

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显示,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表达的CD73均可以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发展和转移,其中Treg细胞相关的CD73-腺苷信号对CTL(细胞毒性T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抑制最为明显[3]。在动物模型中使用靶向CD73的抗体或基因敲除CD73可以有效阻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有趣的是,这些研究也发现了CD73独立于其腺苷酸催化活性的其他功能,如介导细胞黏连和迁移[3, 4]。上述结果可能预示,有细胞内吞(Internalization)活性的CD73抗体有潜力同时阻断其催化活性和非催化功能,“一箭双雕”。



除了细胞内吞活性外,是否保留Fc段也可能影响抗体药物的功效。临床前研究显示,CD73的Fc段结合Fc受体而引起的免疫效应对控制肿瘤转移起到重要作用[5]。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临床在研的CD73单抗如MEDI9447(AZ/Medimmune)和BMS-986179(BMS)去除了Fc段(下文介绍),笔者猜测这可能是为了降低潜在的副作用,扩大治疗窗口。



除了抗体外,也有公司在开发CD73小分子抑制剂。Arcus Biosciences的CD73抑制剂AB680开发了静脉和口服两种剂型,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体现了良好的选择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接近IND申报。GSK已为其开发的氢氯噻嗪衍生物申请了CD73抑制剂专利。如果能进一步证明细胞内的CD73也有重要的促癌活性,则小分子CD73抑制剂是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靶向CD73的临床研究

由于靶点机理明确,且临床前研究结果显著,目前全球已有十多家企业在开发CD73抗体药物,其中BMS,AZ/MedImmune,Novartis/Surface Oncology,Corvus四家的项目已进入临床早期阶段,详细信息见表2。

表2.临床在研CD73抗体单药或组合疗法[1]


通过表2不难发现,CD73针对实体瘤治疗的研究重点在于其与PD-(L)1单抗和/或A2AR抑制剂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CD73与PD-(L)1的协同效应已在临床前研究中获得证明[6],现在需要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确证。而A2AR作为CD73下游结合腺苷并启动免疫抑制反应的关键受体,与CD73单抗的临床联用效果也值得期待。


2018年AACR年会上,研究人员公布了BMS-986179的I期临床初步结果。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19日,共有59名患者接受了BMS-986179单药或与Nivolumab(O药)联用的治疗,7名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另有10名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联合疗法的安全性与Nivolumab单药一致[7]


展望

CD73是一个新兴的肿瘤免疫靶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前研究也充分证明CD73可以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靶向CD73的药物(尤其是抗体药)可以遏制肿瘤发展转移,并能与PD-(L)1单抗和/或A2AR抑制剂联用产生协同效应,早期验证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从肿瘤微环境的特点和获得性耐药的机理而言,CD73还有潜力与更多的治疗策略联用,如放化疗、CTLA-4单抗,过继细胞治疗等,当然这些都需要临床试验的验证。


要点

  • CD73是一种表达于免疫细胞、癌细胞表面的核苷酸酶,能够分解AMP生成腺苷

  • CD73-腺苷信号可以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效应,并与多种实体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CD73抗体在临床前模型显示积极疗效,已有多个项目进入早期临床研究

  • CD73抗体有潜力与PD-1/PD-L1单抗、放化疗、过继细胞疗法等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Allard D, Chrobak P, Allard B, et al. Targeting the CD73-adenosine axis in immuno-oncology[J]. Immunology letters, 2018.

2. Leone R D, Emens L A. Targeting adenos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J].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18, 6(1): 57.

3. Wang L, Fan J, Thompson L F, et al. CD73 has distinct roles in nonhematopoietic and hematopoietic cells to promote tumor growth in mice[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1, 121(6): 2371-2382.

4. Stagg J, Divisekera U, McLaughlin N, et al. Anti-CD73 antibody therapy inhibits breast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4): 1547-1552.

5. Young A, Ngiow S F, Barkauskas D S, et al. Co-inhibition of CD73 and A2AR adenosine signaling improves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J]. Cancer Cell, 2016, 30(3): 391-403.

6. Allard B, Pommey S, Smyth M J, et al. Targeting CD73 enhances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nti-PD-1 and anti-CTLA-4 mAbs[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3.

7. Siu L L, Burris H, Le D T, et al. Abstract CT180: Preliminary phase 1 profile of BMS-986179, an anti-CD73 antibody, in combination with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J]. 2018.


欢迎加入小编团队成为小编一员

请加小编微信号:wuwenjun7237

如有技术解读、行业洞见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wuwj06@163.com



版权声明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药小编”。


坚持原创、坚持专业

欢迎关注生物制药小编

投稿信箱:wuwj06@163.com

小编团队现有21位成员:

Armstrong、医药局外人、Fairy、Jone、东胜西牛、Alpharesearcher、MT、百草、Irene、Self Renew、蛋白工人、At.Zhou、Julia、游方和尚、Grand、夕阳武士、吃瓜群众、Nathan、神经元、Clear兮、南山南

欢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