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塔尖一跃而下,她大开大合的人生背后 | 二湘空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读一本书,拜一个人
文/青禾
好几年前,朋友借我《南渡北归》,三大本,一本没读完就还回去了,那是带外孙女的间隙,实在没有读下去的能力。
现在闲了,眼睛却也老了,好在微信读书可以听,这真是微信读书的最大福祉。
如此体量的大作,实在不敢妄言,只觉得给我打开了无数扇窗户。无论看到的风景是否真实,多看一些总是好的。眼前的世界尚且看不清楚,更何况是历史记录呢。
但有一个人,有一件事,在我心里却再也无法抹去。
一
那是1964年12月,一个55岁的女人,从南京灵谷景区的灵谷塔飞身跃下。
书中介绍,灵谷景区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有纪念碑,有灵位,还有灵谷塔。当然,这些都是在明朝灵谷寺原址上所建。
仅有这些吗,那为什么参观得两个多小时?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去看看灵谷塔的样子,感受从66米高塔上往下跳的心境,确认这个事件的真实性。
到景区门口看示意图,才发现整个景区的主体建筑从山脚到山腰,在一条中轴线上的,其实都是纪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其建筑数量之多,气势之浩然,意念之真诚,是在我有限的知识中之仅见。
二
第一个建筑是红山门,为仿古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因墙壁为红色而得名。红山门依然保持着30年代原貌。门外有阵亡将士纪念方碑。
过了红山门往前,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建在数十级台阶之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6拄5门11牌楼。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书。额顶青天白日,两边梅花饰纹。
跨过牌楼前行不远处便是无梁殿,无梁殿原称无量殿,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这是明朝初年所建灵谷寺的唯一遗存。从殿基到屋顶全部用大砖砌成,不施寸木,也无梁椽,继承了传统结构拱券式。五楹三进,东西长50米,南北宽34米,纵深37.8米,殿顶呈穹隆状,中进顶高22米。
这是我见过的寺庙建筑中最为独特的,殿堂内不仅无梁无拄,且除了砖石本色,没有任何装饰,甚至连一点杂色都没有。与无论何种宗教极尽奢华的殿堂相比,那种来自自然人心本源的表达,让人感受到无与伦比的纯粹,庄严,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深邃辽阔!
这里现在安放的是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灵位。正面墙体中央石龛竖书“国民革命军烈士之灵位”,左右各有民国时期的重要观点表达,比如总理遗嘱等。墙体背面镶嵌11块大理石,工工整整刻满了北伐阵亡将士姓名,大部有些模糊,有些依然清晰可辩。
抚摸着那冰冷的墙壁,仿佛触摸到中华儿女百余年里艰辛探索的不屈不饶——那些热血,那些青春,那些“是”与“不是”。
想起方方写的《武昌城》,攻城篇,守城篇,哪一边不是在追求自己的信念呢。
走出无量殿,仍是一路向上,两旁松柏夹道,道路笔直,路面整洁朴素。
道路尽头,突然开阔起来,好宽阔的一片广场啊!绿草如茵,树木环绕。看方碑介绍,这里是国民革命军淞沪会战部分阵亡将士墓地,后来改成了纪念广场。
穿过草坪,两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左右。一座是淞沪抗战十九军纪念碑,一座是淞沪抗战第五军纪念碑。
在两座纪念碑前驻足良久,想到四行仓库,想到台儿庄,想到衡阳保卫战,也想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一次大迁徙——南渡北归,还想到《巨流河》。
——但不想南京!!坚决不想!!!
三
在无量殿和墓地广场,感受着巨大的历史的悲壮。继续往上应该是松风阁,原来是存放烈士遗物的地方。
然而,呈现眼前的是南京市民主党之家。正中螺旋结构的雕塑上,镌刻着各民主党的名称,左右展厅有各民主党介绍,我注意到,国民党在各处都排在首位,表达着协商的愿望和诚意。
内心终于生出一股暖意!
是啊,面对阵亡兄弟们的墓地和灵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是不能化解的呢?
一路走来,一路沉郁,一路思索,起起伏伏。
终于在半山腰,一座高塔矗立其上!青山环抱,薄云低垂,一条长长的笔直的路通向那里。
那里是灵谷塔,是阵亡将士的灵魂栖息地,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是一部交响乐的最高潮!
那一年,那个叫曾昭燏的女人,就是从这条路走上去,走向她生命的终点。
四
那一天,没有任何异常,她甚至在此之前接到了全国人大的会议邀请。
她是南京博物院院长,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从南渡昆明,到北归南京,她把自己嫁给了考古事业。为保护古籍,她曾力阻把古籍运往台湾,为起步太晚的中国考古,她终生未婚。她的名字在考古学界如雷贯耳,曾一度在考古界有“南曾北夏”之誉。而她做人做事的纯粹,更无可挑剔。
她那天请单位派了小车送为她治病的医生,在回来路上,她让司机绕到了灵谷寺,并给了司机一袋苹果,请他等她一下,她要去看看灵谷塔。
最终,司机再也没有等到她,只在她的大衣口袋里看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当司机看到安睡在灵谷塔底座上的她,看到那张为他脱去责任的纸条是如何的震惊。
——而我,正走在那条长长的路上。
五
从红山门进来,一级又一级台阶,一座又一座建筑,它们就像一段又一段曲子,把我的身心一点点抬升。我知道,前面的灵谷塔,既是高潮,也是终曲……
见过古塔无数,它们除了引起我在建筑上的美感以外,从来没有哪一座塔承载了我如此沉重的念想。
一步一步的走近,它也一点一点的清晰。
那九层66米的高度,八面塔体的繁复,花岗石和混凝土的凝重,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
这里没有神明的传说,没有宗教的虚幻,有的只是,曾经满怀着不屈意志和坚定信念的鲜活之躯!他们的名字刻在无量殿,他们的灵魂从这里飞升。
一层外壁,蒋介石所书“精忠报国”四字,分别刻在四面塔壁上。字大如斗,刚劲如磐。据说,曾昭燏当年就是落于刻有“忠”字的那面塔底。
站在那面塔底仰望,灵谷塔高耸入云,无言无语。但我知道,那一天,每一层塔面都在垂泪!
绕塔数周,从刻有灵谷塔三字的拱门入内,眼前是252级螺旋式台阶,那是曾昭燏最后的生命里程。
抬步向上,感受那一级又一级生命终曲的旋律,禁不住想,她动摇过,犹豫过吗?
作为曾国藩弟弟的曾孙女,作为在三十年代只身去英伦攻读考古学的女性;作为才华横溢,诗书绝佳的一代才女;作为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人大代表,作为55岁的独身女性,她的成就是如此辉煌,生命是如此丰满,此时,却正由她自己画上句号。这千古之谜,有谁读懂?
她是热烈而坚定的,她又是悲观而迷茫的;她是开朗而达观的,又是孤独而无助的。
大开大合,大起大落,这所有的荣光,惟有从容的脚步,才可以将她送到高处。让沉重的肉身坠落,让纯洁和孤傲飞升,做一次肉身和灵魂的永远割裂……
走上九层,放眼望去,中轴线上的系列纪念建筑默然不语,但那浩然之气,正如这巍巍青山,万古江河,长存于天地!
曾昭燏,选择在这里完成她生命的最后篇章,与英烈们同归同唱。
青禾,退休70后。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更多好文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