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参战功臣为何回乡务农?89岁老兵的3次人生对话揭晓答案

2017-06-13 老兵e家


作者 / 王 坤 张文智 陶连鹏

摄影 / 李文章 高圣博


1947年入伍,1951年在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并身负重伤,1962年放弃国家干部身份回乡务农。他说:我的伤都是迎面的子弹打的,证明咱没向后转。他叫宁祥勋,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海拔1061.7米。很多人没听说过五圣山,但它旁边一个名叫上甘岭的小山村却人尽皆知。作为朝鲜的中线门户,五圣山是抗美援朝时志愿军重要的守卫目标之一。66年前,宁祥勋曾带领全班战友坚守在五圣山上。

1月23日,在山东省胶州市胶莱镇南王珠村见到89岁的宁祥勋,听他讲述战场硝烟、人生风雨,记者发现,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心还一直留在五圣山……


时间 :1951年

话题 : 坚守阵地


问:“守不住怎么办?”

答:“守不住就死在这儿”

  “我要当解放军!”1947年12月,母亲被国民党兵害死的宁祥勋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不久便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紧接着,解放上海、徐州剿匪等大小战役战斗10余场打下来,“枪一响就啥都不怕”的他,很快当上班长,成为连队的战斗骨干。


青年时期的宁祥勋


  1951年初,宁祥勋所在部队从每个连队选派一个尖刀班奔赴朝鲜前线参战,他带领全班第一个向连队党支部请战。


  在边境短暂集结后,宁祥勋全班13人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补充到执行抱川地区防御作战任务的26军某部,他任一连一班班长。


  入朝第一仗,全连就险些覆没。当时,一连驻扎在一个无名的小山头,遭遇敌人疯狂进攻。连队的子弹很快就打光了,阵地危在旦夕。忽然间,宁祥勋注意到身边的煤油桶,便让战士们往桶里装石头和炸药,制作成简易炸药桶,点燃后顺着山脊滚下去。敌人见势落荒而逃。宁祥勋救了全连,荣立三等功。


宁祥勋所在连颁发的立功证书


  此役过后,宁祥勋全班负责防守五圣山上的一段坑道,与对面敌人的距离只有不足200米。一班人吃喝拉撒都在坑道里,一露头敌人就放枪。对峙久了,山东高密籍新兵小王熬不住,偷偷猫出去找吃的,被敌人发现后差点牺牲。宁祥勋躲在一棵小树后,掩护小王撤回坑道。敌人一波扫射,子弹穿过小树打中宁祥勋的脖子。他用手指把弹头抠出来,简单包扎后继续组织战斗。


  短暂交火后,枪声渐停。一名伪装成老百姓的战友给他们送来一碗米饭。扒开米饭,宁祥勋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有人在,有山在。


  看着这短短6个字的命令,宁祥勋知道一场硬仗就要来了。“当时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宁祥勋说,“阵地上就我们一个班,电话也不通,没有支援。一个新战士问我:守不住怎么办?我告诉他:守不住就死在这儿。”


  不出所料,敌人傍晚发起进攻,地面被炸成焦土,副班长牺牲,全班顽强抗击,终于等来增援的兄弟部队。


  就在要撤出战斗时,宁祥勋为了掩护战友,被一颗子弹打中眼眶,陷入昏迷。“我醒来后用手一摸,感觉半边脸都没了。”宁祥勋说,他摸着腰里的两颗“光荣弹”,想着干脆别给战友添负担。正当他准备抠开手榴弹后盖时,被赶来的副营长发现并制止,战友们把他送往后方医院治疗。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颁发的立功奖状


时间 : 1954年

话题 : 伤愈复员


问:“有困难为啥不向组织反映一下?”

答:“还是那句话,组织让干啥就干啥。”

  从前线撤下来,宁祥勋被送往长沙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我一直想着赶紧治好了回去。”宁祥勋说,每次想到副班长牺牲、自己受伤,班里还有几个新兵战斗经验不足,心里总是放不下。可由于伤势严重,他在医院一住就是近两年。


  “脖子上8个弹孔,脸上两个,还有一颗子弹贴着脸擦过去。”几十年过去了,每一处伤宁祥勋都能说清来历,且颇为自豪:“我的伤都在脖子以上,而且都是迎面的子弹打的,证明咱没藏没躲更没向后转。”


”迎面的子弹“在宁祥勋脖子上留下的弹孔


  1952年,身体康复后,宁祥勋被安排到山东枣庄军官教育学校学习两年。本打算学完后重回部队,他却因工作需要被分配到山东省淄博市一个兵工厂。


  “哪儿都行,组织让干啥就干啥。”因为早就盼着国家能生产自己的武器弹药,宁祥勋对这个分配很满意。可临近报到事情有变,兵工厂接收员额有限,宁祥勋又被分配到蒙阴县粮食局。


  当时的蒙阴县是个穷山沟,很多人不愿意去,但宁祥勋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去报到。


  “有困难为啥不向组织反映一下?”同事得知他家庭困难,父亲在老家患病一直没人照顾,便劝他争取调到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可他始终坚持:“还是那句话,组织让干啥就干啥。”


  每年,收公粮是宁祥勋的重要工作。鞋不知磨破了多少双,最远的一户人家要走五六个小时。有老乡说:“俺家这点公粮,还抵不上你磨破的一双鞋值钱呢!”宁祥勋说:“鞋是自己的,粮是国家的,少一粒都交不了差。”


  后来,能吃苦的宁祥勋当上了粮所所长。“俺爸管着粮库,可俺家却总吃不上粮。”宁祥勋的儿子宁常朋回忆,担任粮所所长9年,宁祥勋没往家里拿过一粒粮。许多老家的亲戚吃不上饭想让宁祥勋接济一下,去了他家才发现,他们一家几口也经常揭不开锅。


时间 : 1962年

话题 : 回乡务农


问:“为啥放着商品粮不吃,跑回地里刨食?”

答:“国家困难,把地种好也是作贡献。”

  1962年,宁祥勋妻子病重,照顾妻子和3个孩子的担子落在他一人肩上。“家里有病人和孩子要照顾,工作经常顾不上,咱不能占着位置不作贡献。”为此,宁祥勋不顾众人反对,自愿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务农。


  “为啥放着商品粮不吃,跑回地里刨食?”当时不少邻居都说他傻,可宁祥勋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国家困难,把地种好也是作贡献。”


  回到村里,宁祥勋在大队当会计。凭借在粮食局工作的经验,他号召村民种植大豆,第一年亩产就达到200多斤。第二年,在宁祥勋的建议下,村里办起了油坊和养殖场。两年时间,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宁祥勋现在的家


  “一天不干活就受不了。”宁祥勋的大女儿宁常荣印象很深,当年在生产队,有的人总是能少干点就少干点,可宁祥勋却一会儿也闲不住。看着村后的山地荒废着,他主动向大队申请开荒。几年时间,他带着十几个村民在荒山上种出600亩果园。“果园一年的收入比种5年粮食都多,可到了分果子的时候,他一个也不多要。”


  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始终是宁祥勋的原则。有一次,他到县里出差,总共花了7角钱,可按照当时村里的财务规定,到县里出差统一报销5角钱,宁祥勋自己垫了两角钱。“作贡献也就算了,还总是自己家吃亏。”宁常荣说,后来家里人都习惯了父亲的不懂变通。


  如今,89岁的宁祥勋身体仍很硬朗,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再见到当年一起在五圣山战斗过的战友。“高密的小王,福建的小冯,还有一些想不起名字来了,但我做梦还记得他们长什么样子……”



本文原载于解放军报“老兵天地”专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络编辑 / 姜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