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小小小小的火》:再小也是希望

小冒my 芸淡风倾 2023-01-23

小冒坚持原创的day283  有时候,做对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规则。



最开始知道这本《小小小小的火》,是去年在网易蜗牛上看到了新书推送。无端觉得封面很温暖。

它一直躺在我的书单里,只是因为没做功课,所以不太起眼。再加上我去年主打社科类阅读,对小说提不起兴趣。

再后来因为我不能在IPAD客户端免费阅读了以后,这本书就搁置了。



最近终于屈服于只有碎片化阅读的日常,所以又开始在手机蜗牛上坚持每天两小时免费阅读。通勤路上,最适合阅读这种不费脑,又不用做笔记的小说了。


出乎我意料的,真的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刚好用完昨天的两小时,意犹未尽。我也是读完之后,才去豆瓣了解作者和背景。



官方介绍:


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家的小女儿伊奇干的“好事”,而她却不见了踪影……


与伊奇一起消失的,还有理查德森家的房客 :流 浪艺 术家米娅与她的女儿。她们曾无声地挑战了这 个家庭笃信的真理: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她们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伊奇身上的种种束缚,伊奇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了。

豆瓣



作者伍绮诗,是个征服欧美文坛的美国华裔作家,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她在这部小说,塑造了很多角色,但是很厉害的是,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性格和形象都很饱满有人性,都是会犯错有瑕疵的普通人。以至于你恨不起来谁,无法轻易判定。

情节非常严密,充满矛盾和伏笔,又能一气呵成。观点来回切换。


作为一个香港移民二代,她在这样综合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确实有着很细腻真实的感受——关于文化隔阂,关于种族问题,关于如何在传统中寻求平衡,追求自由的人生选择。



主要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米娅,这个流浪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高中女孩的妈妈。

她就是那种敢于活出截然不同的自己的少数人。
自由,独立,从不给自己设限,也不会因为外界不理解而逃避害怕,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需要生活,那就去打工赚取必要的生活费,大量的时间,还是在进行创作。

她们经常搬家,就像吉普赛人一样过着流浪生活。不留恋,也不过多持有太多物品,洒脱来去自如。

其实艺术本该是她的全部,阴差阳错有了女儿珀尔,也还是勇敢承担起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只不过,她依然还是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为孩子放弃一切,改变太多。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带着孩子,还要继续这种不安稳的生活,不能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就是一种自私和不负责。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她将女儿培养的很好。她只是有着不一样的母性,她甚至比那些牺牲奉献的完美妈妈们,更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珀尔是个温暖懂事体贴的好孩子,面对家境富裕的同龄人,即使有着些许自卑,和青春期的敏感,依然是个人见人爱,招人喜欢的小姑娘。即使会有属于青少年特有的迷茫,小心思,小叛逆,不能和妈妈分享的秘密,但是母女之间始终有种深厚的信任和支持,以至于遇到人生难题,她第一时间向妈妈求助。


这么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是因为米娅身上最打动我的地方——她懂得尊重他人,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她也可以理解包容所有的与众不同,与己不同。她能敏锐地观察和发现那些人事物原本的样子,甚至是不为人知的一面,不去评判,不带偏见和预设,只是用她作为艺术家客观但又独特的视角去真实还原——而且更难得的是,她没有贩卖和消费别人的行为,她有自己的底线,知道什么可以公布,什么是只属于当事人去决定的。


也是因为米娅的与众不同和勇敢诚实面对自己,会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哪怕吸引的是坚定的反对者。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富裕的米娅的房东太太。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主流成功人士,她是个有着良好教养,过着规律生活,热心公益慈善也愿意助人为乐的人。然而这些善良,也是出于一种人生赢家,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年轻时她也是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曾经不顾一切想要去做追寻真相的社会版记者,承担起揭露真事的社会责任,然而梦想因为趋于安稳的生活,也为了一个一个接踵而来的孩子,就戛然而止了。曾经有那么强烈的正义感和事业心的闪光少女,终于退化成安于风平浪静数十年如一日,熟稔地进行岁月静好的歌功颂德的所谓报道的妇女。

她不喜欢改变和跳脱,所以对待四个孩子里唯一一个不够听话的小女儿伊奇,始终当她是个另类和错误,完全接受不了她的不一样。

就像一开始她对着米娅,明明是她被吸引,不停好奇。她有种自己都难以察觉的羡慕,但是她的认知,已经不允许有人去颠覆政治正确的人生选择,不容他人可以无视世俗的约定俗成,挑战自己固守的权威和阶级。

她一面想去证明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才是对的,一方面又一次次不甘心只能从米娅一家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只能从物质上自我安慰,自我满足,靠不断地怜悯和施舍米娅一家,来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稳定——她不相信这个世界会有不一样的幸福方式。

米娅这么敏感聪明的人,自然分得清什么是纯粹的善良,什么是带着炫耀和不容置疑的施舍。

然而因为担心女儿的心理状态,所以她愿意去做房东家的帮佣,一方面去观察女儿,另一方面也是更多了解房东一家。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插曲,仿佛就是美国复杂的社会的一个缩影,各种问题,矛盾,冲突还有每个人的认知和观点,都充分展示出来了:

种族问题,循规蹈矩的成功生活VS忠于内心的非主流自由方式,放弃自我奉献家庭VS自我实现,世俗VS理想,富人阶级VS普通穷人,物质享受VS精神追求,遗弃骨肉又反悔的穷困亚裔单亲妈妈VS家境殷实合法收养弃婴的白人夫妇。。。

即使历经多年的现实社会,依然矛盾,依然冲突,依然未解。


书里也没有明确答案,只是说:

有时候,做对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规则。


书里那把打破桎梏的小小小小的火,就是孩子。

孩子们就是在打破以上那些成见和隔阂。

她们不会因为肤色而否定自己爱的人,忠于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而不是门当户对,即使除了伊奇以外的三个孩子,都在这种家庭框框中成长,会有各种迷茫,但和米娅的短暂接触里,至少这份独特感染了包括她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原来世界可以很不一样,可以跳出框框,拥抱另一种人生。

这些父母和社会共同守护的小小火苗,也就是未来的希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