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1年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之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协同推进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竞争力,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1. 强化经济运行调度。聚焦增速、技改、能耗“三大指标”,充分发挥工业云平台等作用,建立健全日常监测、会商分析、研判预警、调度约谈、指导督促等工作机制,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以县保市、以市保省,确保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技改投资增长8%、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左右的年度目标。
2. 加强政策储备兑现。出台支持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等政策“升级版”,加大对产业基础再造、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研究储备丰富政策“工具箱”,适时推出稳增长“政策包”,对冲阶段性应急性政策“退坡”影响。宣传推广“皖企服务云”APP,确保实现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成长性小微企业和经信系统党员干部全覆盖,打造宣贯落实政策移动端“第一窗口”,“吃干榨尽”制度性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
3. 坚持供需双向发力。深入实施“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省级新产品500个,培育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20个、信息消费产品100个;持续唱响“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品牌,实现16个省辖市全覆盖、工业强县有突破;高标准打造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声博会“三个世界级平台”,组织开展“皖酒皖茶全国行”、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等供需对接活动,让更多“皖品”“皖货”畅行全国。4. 扩大投资覆盖支持。抢抓“合理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政策机遇,推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探索推进技术改造“标准地”改革和“零土地”审批,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积极对接国家“三支基金”, 聚焦总规模约1470亿元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围绕基础及新型制造、无机及前沿材料、金属及化工新材料、电力装备领域等四大领域,争取将更多行业排名前5位的龙头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争取扩大对我省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覆盖面;做好集成电路基金投资长鑫存储项目服务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级基金助力我省优质企业转型升级。
5. 协同稳链固链。实施核心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工程和断链断供替代专项行动,聚焦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知识图谱10个以上,扎实推进“个十百千”工程,打造一批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大产业;探索建立横向(省内、长三角、国内、国际)、纵向(同准备份、降准备份、国际备份、暂无备份)两个备份清单。争取将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纳入国家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和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协同构建龙头企业提需求、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各级政府必要支持的闭环机制。6. 发力强链补链。坚持“一链一策”,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加快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超高清显示、柔性显示、激光显示、微显示等,积极布局5G通信芯片、人工智能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等。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设备集聚发展,加快智能船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装备等产业集群升级。7. 突出延链控链。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众汽车安徽基地、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设,争取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落户安徽,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推动传统家电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升级,支持重点企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运营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大聚乳酸、铜铟镓硒、凹凸棒、泡沫铝、陶铝新材料等产业化应用,支持一批“链长”企业做大做强。8. 加快聚链布链。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广“龙头 配套”“基金 基地”“科创 产业”,探索建立“链长制”“群长制”“盟长制”,支持合肥市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推动各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星级提升。超前谋划布局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类脑科学、生命健康等先导优势产业。9. 聚焦“一揽子”技术攻关。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定发布“工业强基任务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目录”,推行挂图作战、“揭榜挂帅”等制度,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薄弱环节,滚动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优势领域,培育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四基”产品和技术。10.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实施“产学研1 N”创新工程,聚焦“企业出题、科技答题”,组织开展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园区“双进”活动,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打造“政产学研资用”创新合作生态,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50个,建立企业技术中心100个。提升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能级,按照“一行业一中心”思路,支持科大讯飞、凯盛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力争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取得突破。11. 促进“一条龙”示范应用。贯彻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发挥“三首一保”政策激励作用,编制“三首”产品研制需求清单,引导企业对标研制,培育“首台套”高精尖装备200个、“首批次”新材料40个、“首版次”软件100个左右。争取“三首”产品纳入工信部“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军民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跨越工程化、产业化“死亡之谷”,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12. 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支持线上经济“枢纽型”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以“企业设备上云、数据驱动制造”为目标,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皖企登云”提质扩面,培育上云企业6000家;鼓励企业通过云化MES、ERP及数字化工具,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和数字化应用水平,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数据采集,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00家。13. 开展智能化生产。对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3.0版),制定实施智能制造升级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宣贯、能力成熟度评估、供应商诊断服务等活动,全面推进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0个,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优秀供应商;生产推广新能源汽车12万辆左右。14.加速服务化延伸。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和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发展柔性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个。15. 实施绿色化提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深入实施节能环保 “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培育绿色工厂50家左右。严格执行钢铁、水泥、铸造等产能控制和置换政策,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16. 抓好5G新基建。充分发挥省加快5G发展专项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贯彻落实5G政策和规划,坚持“以建促用、以用促建”,建设5G基站2.5万个以上;支持市县结合产业实际,建设一批射频芯片、滤波器等5G零部件产业园,形成以5G新基建带动产业发展、涵养产业生态的良好格局;推进5G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建成5G应用场景100个。17. 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体系化推进网络、平台和安全能力建设,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扎实推进“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纺织、冶金、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打造 “5G 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典型案例10个、评选“网效之星”企业10家。18. 继续“建芯固屏强终端”。加快长鑫存储芯片、晶合集成晶圆、维信诺柔性屏、联宝科技新增年产1000万套智能产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中国声谷”扩园增量提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深化部省合作,研究制订中国声谷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人工智能、信创产业“双线”发展,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信创产业基地、中国软件名城名园。推动芜湖动漫、马鞍山软件、淮南大数据、宿州云计算等产业加快发展,鼓励各地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游戏服务、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19. 实施软件“铸魂”工程。贯彻落实《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大力发展大型工业软件、关键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加快发展自主安全可控产品,建好安徽省信创软硬件适配验证中心,推进国产软件在党政机关、特定行业和领域应用。20. 培育更多优质企业。持续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高质量办好2021年“创客中国”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力争在参赛主体数量、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0家,打造一批新动能培育的孵化器、企业成长的“加速器”,培育更多高质量的科创型企业。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稳定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1. 强化企业能力提升。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培育省专精特新及冠军企业300户、高成长型小微企业100户,“专精特新板”挂牌100 户,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0户,打造一批精耕细作、掌握“独门绝技”的优质企业,争取更多企业纳入国家“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告名单”,争取在国家百亿奖补资金中占据更多份额。22. 依法保护企业根本权益。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对口帮扶活动,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依法及时处理中小企业投诉,防范新增拖欠。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高规格举办全省“双百”表彰大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平台40家以上。23. 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组织实施“新徽商培训工程”、“新时代•新制造•新徽商”大讲堂,深入开展新生代接班、高管能力提升、创业新人赋能等专题培训,培育一批新时代“皖军徽匠”;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专项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创新生态。24. 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行动,联合10家以上银行,推出3000亿元专项贷款,支持1万户以上中小企业企业发展,推广“专精特新贷”“技改贷”,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占比,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为实体经济发展引入优质“金融活水”。加快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募投,提高基金运营质效。25. 统筹协调战略和规划。聚焦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部署,加强与上下左右各方面规划的衔接,广泛征求各市及企业家意见建议,聚焦保持“制造业占比30%左右”战略目标,精心编制实施全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 13”规划,加强重点规划、政策、工程的统筹协调,确保可操作、可执行、可落地。26. 科学制定政策和标准。更加突出政策和标准制定的引导支撑作用,围绕重大工程、重要政策、重点工作,深入细致开展调查研究,察实情、破难题、促提升,加强与发改、科技、财政、金融等沟通协作,推动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更加科学精准、务实有效。27. 切实把握重点和全局。坚持依法行政,深化经信系统“放管服”改革。注重舆论引导,加强政务信息、新闻宣传工作。强化盐业、黄金等行业管理。抓好军民融合、禁化武履约等工作。支持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28. 统筹兼顾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监管,扎实开展民爆行业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非煤矿山行业管理,推进绿色、安全、集约、高效发展和标准化建设,提升开发利用效率和产业带动力。加强无线电频率台站精细化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用频设台行为。要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坚持分级负责、藏能于企,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常态下重要医疗物资保供工作方案,发挥全省疫情防控重要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功能,加强重要医疗物资的产能储备,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29. 加强政治建设。树牢政治机关意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好“三个表率”,深化推进创建“模范机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责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30.夯实组织基础。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抓好厅党组书记及班子成员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提升实施党建“领航”计划质量,开展“党员争做先锋、党支部争筑战斗堡垒、创建模范机关”行动,开展“两优一先”评比表彰,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领导和指导群团工作,扎实开展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31. 强化能力提升。坚持深融合促发展,促进党员干部围绕主业学、立足岗位做,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思维训练、专业精神培育,增强党员干部对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32. 切实转变作风。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细则精神,巩固拓展省委巡视整改和“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果,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和企业负担。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践行机关精神和机关文化理念,不断推进经信机关文化建设。33. 严肃纪律执行。深入开展纪律教育、警示教育,扎实推进“三查三问”,开展巡察工作,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和财务管理,加强各类财政资金监管、绩效评价和项目督查,进一步落实资金使用单位主体责任,大力支持驻厅纪检监察组履行职责,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最新| 2021年度省服务型制造示范申报开始
☞最新| 2021年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申报开始
☞最新| 2021年度安徽省首版次软件申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