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变革 丨 中国 · 丝绸 · 梦

中国 · 丝绸 · 梦

A SILK DREAM IN CHINA


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 中丝博园区图

 

一  、我们的历程

 

中国丝绸博物馆开放于 1992 年。1986 年立项时,我还在丝绸工学院工作。我的导师是当时浙江丝绸工学院的朱新予院长,他那时候就呼吁建设一个丝绸博物馆。那时的建筑整体设计概念取自于蚕,蚕的“头部”是历史厅,“尾”是现代成就厅,“中间” 则是蚕桑丝绸的工艺过程。


中丝博的大格局其实是在那个时候布好的。但是,当时的建设资金还是不够,所以留下现代成就厅未完待续。直到 2014 年,我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才有望重新改扩建,把没有完成的部分补全。经过再三考量,我们觉得,我们的馆舍位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景区红线以内,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而周围树木已经长成,植被和已有建筑关系也已趋向平衡和谐。所以,我们产生的是一个因地因时制宜的改扩建方案。



▲ 中丝博新貌


我从 1991 年调入中丝博担任副馆长,因长年从事专业研究,对于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想法。2008 年,我们牵头全国的三省五市一起为桑蚕丝丝织技艺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般而言,非遗申报是文化馆、群艺馆的工作,然而我们还是成功地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了 UNESCO 的非遗名录。


2010 年,我担任馆长。我们的首要问题是藏品欠缺。博物馆经费不足以购买理想中的藏品,考古出土品又难以进入馆藏。当时我们就在深思:如何把丝绸博物馆的特色呈现出来,如何做到直入当下,如何真正进入时尚?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决定启动“为明天而收藏今天” 的计划。2010 年开始筹备,2011 年我们正式推出了年度时尚回顾展,每年一届。在时尚回顾展中我们每年征集当年中国服装时尚界最重要的、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作品,至今已是第七年了。同时,我们也关注其他时尚。2013 年前后,我们征集了一批西方时装,总计有 4 万件,终于,我们的藏品得以与时尚成功接轨了。


▲ 2016年度时尚回顾展


与此同时,我们非常重视科技保护。过去,科技保护是我们的弱项。国家文物局出台申报重点科研基地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的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的文物科技任务。北大、清华、天大以及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等,都先后设立了文物保护机构。而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纺织品重点保护基地。在这样一个目标下,大家一起努力,文物保护、科研便充实起来了。


▲ 修复馆


于是,除了传统的丝绸文物,非遗、时尚、科技共同支撑起了新的丝博,博物馆之后的建设和发展就遵循这些板块推进。除了展览陈列,各类活动、文创、咖啡厅乃至生态的园林,每一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协调统一。我们甚至还设立了一个蚕乡的桑庐,真正着手营造博物馆生态空间,致力于让它融合在西湖大环境中,且别具风情。


至于馆舍内部,库房和实验室是重要的核心区域。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和创新的完整体系。中国丝绸是核心,意味着我们不局限于中国,不局限于丝绸,世界各地的丝绸、棉、毛、麻、丝,甚至其他纤维,都在我们的范畴之内。当然,丝绸方面必须达到顶尖水准。一个博物馆,要在相对比较短的时期内按照自己的设想实现目标,是必须以长期不懈的思考探索为基础的。博采众长,但归根结底取决于博物馆人自己的立场、识见和能力,拥有了这一切,才有应对外界、应对困难的基础。

二  、时尚平台

  

我们的时尚回顾展的展品基本来源于捐赠。我们提出自己的理念:通过一个展览,收藏一批物品,梳理一段历史,锻炼一支队伍,打造一个平台。


平台的意义在于获得社会的公认,参与者认同,认为每年能在此展出并被收藏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起初我们主要的合作伙伴是国家纺织面料开发中心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一个是注重面料和生产设计结合,另一个则关注最后生成的产品,且共同反映社会生活,反映时尚变化,从无到有,逐渐都可以收齐。捐赠品、艺术家专门重新制作的走秀品、名人服饰,一应俱全。最初每年会收入一千件左右,现在保持在几百件的数量,足以支撑展览,同时基本反映当年的趋势。比如,中国国际时装周“金顶奖”、最佳男装、最佳女装,我们都会收入。


至于大批量的入藏,就有待契机了。


▲  临展“锦绣世界”开幕期间的高级时装表演


“一根丝线连起东西方文化交流,一个博物馆倡导时尚生活方式”,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竖线,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路线。在“一带一路”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致力于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我们相信,博物馆还是能够发挥倡导时尚、引领时尚生活方式的作用的。


所以,就中国丝绸博物馆而言,已然在西湖这一独特的人文自然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既是时尚的收藏地,也是一个时尚生态圈,不仅仅是产业链,而是真正的生态的文化,文化的生态,是设计的灵感来源地,是工艺精神的守护地,是美的培育基地。当生态渐趋成熟,我们的展览也更为成熟与独立,自己的策展体系趋于明晰,自己的标准、自己的理念也贯彻始终。


我们愿意成为中国对接世界时尚的一个平台。时尚永远存在,只要有人就有时尚。事实上,世界各国丝绸、饰品展和各国文化主题活动已在这里陆续登台亮相了。


三 、收藏中国,收藏生活

  

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收藏中国,继续收集世界各地的物品。当然核心是丝绸,随后涉及纺织品,再者就是服饰或和服饰相关的生活用品。此外,一些相关生产工具我们也会收藏。


从空间角度而言,我们立足中国本土,放眼欧美,那是时尚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一旦未来条件成熟,我们也会如跟踪中国时尚一样去跟踪世界时尚。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在这样做了,包括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V&A)、大都会博物馆等。而此类工作,是需要和国外的优秀的策展人合作的。


我们还关注与人类学有关的方向。比如东南亚的物品,不一定时尚,但是他们本土文化艺术的代表。“一带一路”是我们的机遇,因此而诞生的主题叫作“锦绣世界”——沿着丝绸传播之路寻找生活方式的印记和文化互动的历史过程。“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涉及考古,因此我们主要在科技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展开合作。在丝路上,考古学、民族学和时尚生活美好地相遇了。


西湖一角,每当主题文化活动之夜绚烂绽放,女红传习馆织机开动,循丝绸之名而来的人们随着丝织品明暗微妙的光影眼波流转,我们既感到欣慰,也对未来满怀信心和期待。


▲ 丝博之夜,有这座城市最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活动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中国·丝绸·梦》收录于第一本《博物馆评论》,将于近期在微店中上架,敬请关注。



统筹、编辑:童亚琦、姜泽瑞

版权说明

“博物馆评论MuseumReview”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博物馆评论MuseumReview”版权信息。敬谢!

Contact us

联系方式

wpl@musereview.cn


博物馆评论

Museum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