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致敬,疫情不退,记录不止
2月19日 雨水
关门声叫醒了我,妻子去社区上岗执勤了。
今天是“雨水”节气,心中盘算着春耕备耕企业复工的信息。
吃药、带上口罩,这么多天都习惯了口罩。
以为又是办公室第一个,小伙伴儿已在办公桌前吃早餐,发走新华社约的资料,带齐防护走起。
下乡一路上,微信依然不闲,下载保存各种更新资料……越看手机越晕车。
武汉前线石莉护士传回资料,真棒!
照片里,阳光洒满战袍,伸展的腰板,手撑消毒墩布,尤其是窗棱投射在胸前的十字架,完美诠释了这些敢于迎战,追求胜利的白衣战士,崇高的职业追求,这是信仰的力量!
联线武汉报道也到了第25天,这些可敬的前线医护人员统一口径坚持“报喜不报忧”。感动!心中再次涌起一团火焰……
田水铺村卡口设在路边,测温、消毒、登记、扫描、环节不能少。
村里疫情防控与农业生产都有序推进,纯朴的农民带着口罩,保持距离在菠菜苗间挪动。
组织文字,调整照片,第一时间发给人民网、新华社、津云等平台,盼望着给基层农民一个展示的机会。
师父曾说过:要多为农民发言,多累都值得。
午餐还有余温,抓紧时间休息,为夜间采访蓄能。
身边的忙碌的编辑小杨还没吃午餐。
微信提示音不断,午觉无休。
上午抢时效稿件《“雨水”节气,春播防疫两不误》首先被津云采用。
很快,稿件也登上人民网天津首页。很开心!
武汉前线又传回资料,看着她们平凡的身影,都说伤疤是男人的勋章,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护目镜和口罩压痕就是参战医护的军功章。
感谢你们的奉献!感谢你们身在武汉还为家乡鼓劲加油!愿所有的白衣战士都平安!泪目。
一直和编辑们在忙碌,忘记了打饭,厨师给开的小灶,满足了!该出发拍摄了…
计划采访五个点位,看看时间担心完不成,争取采一个就成一个,保质不贪多。
今晚的疾控中心这里有一场硬仗,隔离区来的核酸化验使中心一半多的实验室都在运转,一线化验人员休息室桌上的晚餐已凉,检验工作远没结束。
经过负责人协调同意,只有一套防护服!唯一的机会谁去?还没接受过专业防控培训就进实验室,说实话我没做好心里准备,如此近距离拍摄采访的机会,必须去,我选择信任。
这一层是疾控中心核酸实验检测的的禁区,承担全区所有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实验风险最高,检测员正在距离病毒最近的核酸提扩区忙碌。
拍摄结束,按流程解除防护,湿漉漉的身上觉不出热,可能心中依然恐惧。
一切来也的太突然,无从选择,坚守初心,忘记了在背后写上“精忠报国”。
这里车流不息,由卫生防疫、公路路政、交通检查、公安交警、政府防疫12名执勤人员坚守。夜幕浓重,寒雾袭人。闪烁的车灯让这里并不寂寞。
社区通知10点后小区关门,这里是今晚最后一个采访点位。
隔离区东门卡口夜班人员很多,2平方米的值班室没人愿意进,七八个人都站在门口。
听说编辑小杨的家属就是志愿者,疫情到来就报名批志愿者在这里值班。他拒绝了采访,但我有幸见证了这对90后的担当,留下一张坚守岗位的工作照。
回来的路上和编辑小杨聊得很开心,我想她是见到了并肩作战的爱人吧!
问我:董老师您害怕吗?完全可以拒绝参与,没有任何人会说什么,您是怎么想的?
只有微笑,没有回答她这个问题。
归家一路,满脑子就是回家洗澡,但愿平安。
疫情防控社区是最后的防线,保安小哥说啥也不让我进。
消毒淋浴、再消毒,静静的躺在床上,翻看着各路朋友传来的采访线索,回复汇总着武汉传回信息,明天《今晚报》刊登我上午拍摄武清区农耕备耕新闻稿,一天就这么要过去了,恐惧犹在。
谁也没想到,2020春节如此开年
多少人选择冲锋向前
他们散满了夜空,我在星光下奔跑
走进陌生,辨识原貌
记录了别人的影子也见证了自己
这是抗击疫情的拼图
疫情不退,记录不止
“您好!辛苦了
我想给您拍张照片”
图文:董鑫
编辑:马鸣飏 杨雨涵
●【武清战“疫”】天鹅湖医学隔离观察点送餐组队员的日记
●【武清战“疫”】武清区汊沽港镇全力阻断疫情扩散 守护一方百姓安全
●【武清战“疫”】武清区汊沽港镇全力阻断疫情扩散 守护一方百姓安全
●【武清战“疫”】扛起政治责任 坚守战“疫”一线——区交通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武清战“疫”】“只要能保证全村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再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