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武清奋力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
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才算富;
一个村经济实力强不算强,
全区各村经济实力都强才算真的强。
武清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咬定目标、尽锐出战,攻坚突出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奋力书写好脱贫攻坚这份“时代答卷”。
2017年8月,武清区委、区政府从全区622个行政村中倒排200个困难村和8个经济薄弱村,启动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武清区整合区直部门、镇街、帮扶村、帮扶单位、帮扶组各方面资源力量,合力攻坚、狠抓落实,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新一轮结对帮扶攻坚战。截至目前,累计为208个帮扶村投入帮扶资金22.9亿元,助推208个帮扶村的73项指标任务顺利完成。
“支部是战斗堡垒,党员是攻坚先锋。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落点在基层,关键在干部。”白古屯镇韩村“一肩挑”刘万刚说。
过去的韩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弱化,环境脏乱,务农收入不高,精神生活贫瘠。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一局面彻底改观。2018年村“两委”换届,村庄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日新月异、焕然一新,村民成为小康路上的奋斗者,同时也是受益人。
按照“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路子,在区镇村三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韩村的基础设施呈现出“翻天覆地”变化。2019年,投资750万元,建起了面积1020平方米,集学习教育、党组织活动、日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同年,又改造提升了66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
如今的韩村道宽路净、绿树成行、碧空如洗、党旗飘扬。间间民房鳞次栉比,条条街道洁净如新,文化礼堂里传出阵阵评剧声……一派和谐宜人的美好光景。
3年来,武清区始终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升困难村党组织组织力,全区208个帮扶村全部建成“五好党支部”,为帮扶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同时,围绕强化镇街党委龙头作用、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强化村务监督等7方面内容,出台基层党建“1+7”文件,构筑抓党建制度支撑;并建立村党组织为轴心的“一轴三体”工作机制,细化村级事务18项制度、30项流程,实现村级事务处理标准化。此外,高标准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430个,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每年投入2.1亿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来!尝尝丁家瞿阝葡萄,口感好,甜而不齁,有机肥培育,没有烂果。”在2020武清区“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一串串紫红的、翠绿的葡萄吸引了大批群众的关注。村民刘大爷一边摆放葡萄,一边挥手招呼大家进去品尝。
就在丁家瞿阝村,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视察夏粮形势,殷殷嘱托让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倍受鼓舞。如今,这里已成为设施农业蓬勃发展、面粉销往全国、宜居宜游的全国城乡社会治理示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6万元增加到2.7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原来的每年6万元,增加到如今的百万元。
葡萄园阵阵果香,石磨面粉厂机器轰鸣,文化广场孩子们嬉戏打闹,村委会院里国旗飘飘……一曲乡村振兴、产业致富的新乐章正在奏响。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武清区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产业作为帮扶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路径,以特色产业带动村庄增收、群众致富,共谋划现代都市型农业项目14个,仓储物流项目2个,商务楼宇招商项目10个。区财政投资2.6亿元,对全区26个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同时,深挖龙头企业潜在能量,依托技术和市场优势,采取“龙头企业+项目”方式,将帮扶产业项目与龙头企业拴连,带动帮扶产业项目高效运营。此外,依托“小兔拔拔”“小熊掰掰”“小雀登枝”等“武清果蔬”品牌,定期组织开展进京系列宣传活动,与商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广“现代企业+小农户”直接对接的产销模式,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和益农信息社,多渠道销售困难村农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既壮大集体经济,又带动农民增收。根据产业项目合同测算,208个困难村2020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20万元。
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初冬时节,天高云淡。这几天,大碱厂镇南辛庄村的村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之一就是村里的厕所改造。“咱农村的厕所也能像城里一样,干净卫生。”“是呀,自从家里厕所改造后,上厕所都觉得舒心多了!”说起村里的厕所改造,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走进南辛庄村,明净敞亮的农家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街道蜿蜒向前,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有“面子”,户容户貌有“里子”。
2018年武清区“大刀阔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处理、厕所粪污治理、污水净化、黑臭水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击碎了丑化村庄“容颜”的“顽疾”“痼疾”。
三年来,区财政投资4.8亿元扶持美丽村庄建设,目前208个帮扶村均达到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坚持“立足村庄特色、塑造乡村魅力、不搞大拆大建”,统筹区农业农村委、水务等部门编制建设规划,规范农村风貌管控;聚焦工程质量,形成水、电、路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28项,地上地下一体推进;突出责任落实、日常巡查、考核管理、专项奖励四个重点,形成农村全域清洁化管理制度体系,并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量化排名,投入1632万元给予专项奖励,调动积极性,形成长效机制。
武清区紧扣文明、和谐,深入推进文明村庄和平安村庄创建,以文明乡风为脱贫攻坚筑魂,抓实文明村庄建设,搭建四类载体平台,推动全区208个村全部建成“文明村庄”。
“这是我成长的地方,这里有童年的记忆,文明铺设幸福路,小康进入万家门......”在大孟庄镇杨店村文化礼堂里,孩子们正在学唱村歌《我可爱的家乡》。
“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孩子回到村里老屋住两天,不单单是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更重要的是村里的风气非常好,多了很多热乎气儿和人情味儿!”家住武清城区的杨信符老人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全区大力落实“一课四讲”,做强“百姓课堂”宣讲项目,组织党校专业讲师、一线记者、新乡贤、农技专家、致富能人5类人员开展巡回宣讲,提振脱贫信心;建立“一站四队”,打造村级文明实践站,组建学习宣传、文化健身、互帮互助、文明风尚4类志愿服务队伍832支,推进文明实践;抓实“一约三会”,逐村修订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美家理事会3类村民协会作用,助力移风易俗;开展“一评一乐”,定期组织“星级文明户”评选,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打造农村文化乐园、“草根”舞台,组织村歌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体活动,倡导幸福生活。
武清注重加强低收入困难群体保障,不断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络,完善困难边缘户等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做好疫情期间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加大临时救助、“点球式”精准救助力度,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大孟庄镇三间房村,贫困户杨海忠搬了新家,干净宽敞的大院让人眼前一亮。车库里停放着杨海忠买菜进货用的农用三轮车,走进屋内,各式各样的家具也一应俱全。他说:“要没有政府的帮助,不知再过多少年我才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在韩村,贫困户吕亚娟拉住了刘万刚的手:“现在是农闲时节,平时就种种花草,到村口散散步、聊聊天。”早几年,吕亚娟家可是当地的贫困户,她本人残疾,丈夫身体不好,孩子正在读书,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大病保险、教育补助、D级危房改造……在政府的精准施策下,吕亚娟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像杨海忠、吕亚娟一样过上幸福生活的贫困户,在我区屡见不鲜。
坚持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救助,全区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等10837名困难群众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依托民政系统“筑基”工程,对村、社区30万户居民定期进行排查走访,动态掌握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开通困难群体求助微信扫码直通车,快审快批、及时救助。组织3790名镇村干部、帮扶干部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等方式,直接联系服务低保、低收入、散居孤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9类困难群众6526户,向困难群众逐一发放《联系服务卡》,实现困难家庭与联系人双向联系、双向交流,联系人通过上门入户、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走访,及时了解需求,帮扶解决困难问题;持续完善救助保障制度体系,制定《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定实施细则》《“发点球”式精准救助实施办法》等多项救助政策,特别是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边缘群体,研究出台相关方案,形成有力的兜底保障政策支撑。实现区内困难学生“学前至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全区2575名困难家庭学生全部纳入全国资助管理系统,2017年以来累计为困难家庭学生补助生活费786.6万元。全区208个帮扶村2019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1.5万人,累计投入各类医保补助资金约1.7亿元。坚持资金优先保障、指标优先保障、房屋优先鉴定、优先调研排查、优先施工建设“五优先”原则,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2553户,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安居问题。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用工减少的实际,靶向发力,及时开发镇街防疫、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区财政按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发放工资,实现转移就业兜底安置8595人,确保群众生活正常进行。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最后阶段,武清区将继续保持“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的攻坚状态,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干劲、更强的力度向“贫困”发起“总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文字:仲夏
编辑:王春晶
惊艳!武清这两株千年银杏又双叒叕刷屏了!(视频+H5+海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