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 | 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系列解读
解读一
2022年应急管理成绩单新鲜出炉1月5日,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面总结应急管理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绩,阐明新时代新征程应急管理使命任务,部署202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应急管理系统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应急管理系统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顶住了疫情不确定性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安全生产造成的冲击,顶住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的冲击,取得新的历史性成绩。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对应急管理系统上下2022年奋勇拼搏的最好注解: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三个双下降”,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0%、23.6%。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与近5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15.0%、30.8%、63.3%、25.3%,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度最低。
以超常规手段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
安全风险防范取得新成效
——从严坚守安全发展底线。优化煤矿产能核增政策,有序释放先进产能,开展煤矿采掘接续、露天煤矿边坡治理等专项监察,督促“一矿一策”制定安全措施,严厉打非治违,服务能源保供大局。深入开展重点县、重点企业危化品安全生产和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大力推进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推进分类分级精准化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排查整治运动式逐利式执法,提高基层执法能力。
战洪涝 抗地震 灭山火 化危机
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全力应对重特大事故。有力完成东航坠机、湖南长沙自建房倒塌、河南安阳火灾等急难险重救援任务,有力应对贵州三河顺勋煤矿顶板、广东茂名石化火灾、云南鹤庆在建高速隧道塌方、云南富盛煤矿顶板等安全生产事故。
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挑战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
——突出问题导向加快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印发实施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有关文件。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危化品安全法、煤矿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制定实施矿山、危化品等传统行业领域新风险防范、新业态新领域消防安全、安全生产专业队伍建设、社会应急力量建设等一批标准规范,印发实施“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消防工作等12项专项规划。
抓基层 强基础 筑防线
在强基固本上持续发力
2022年应急管理工作成绩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路子,实现了四个“之变”,即体制之变、机制之变、力量之变、成效之变。2018年以来的五年,全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比前五年均值分别下降54.3%、76.4%、23.0%;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2017年分别下降52.3%、46.9%。
解读二如何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应急管理部:牢牢把握五项重要原则
1月5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急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防范化解灾害事故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要牢牢把握五项重要原则。——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蕴含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引。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与时俱进转化为新时代新征程应急管理生动实践。——必须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应急管理部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组建的部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缔造、亲自授旗的队伍,尤其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应急管理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健全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形成党领导下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应急管理格局,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必须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任务。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队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根本价值遵循,把保民平安作为最大政绩,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守初心、担使命,紧紧盯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风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关键时刻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更加广泛调动起、发挥出、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构筑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铜墙铁壁。——必须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根本方针。党的二十大部署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要求应急管理必须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工作方法、政策保障等各方面转向事前预防为主,切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建立以风险治理为中心的应急管理体系,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增强红线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压实各方责任,更加注重源头治本、工程治本,强化关口前移;更加注重精准治理、科学整治,优化安全监管;更加注重文化培育、多元参与,推进社会共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科技、人才的保障作用,提升本质安全、主动塑造安全。
——必须以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为根本方法。要主动把应急管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置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求,推动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科学统筹防范与救援、监管与服务,准确把握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定位,因时因势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法治、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提高政策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解读三
应急管理部强调:
健全完善四大体系 着力提升整体合力
记者从1月5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做好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部要求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围绕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优势,推动全要素、全过程协同联动,提升应急管理整体合力。——筑牢清晰严密的责任体系。各地要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职责清单、年度工作清单,及时公布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落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部门“三个必须”监管责任,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明确主责部门。持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对高危行业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推动开展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对事故多发的地区、企业,综合运用警示约谈、公开通报、现场督导、媒体曝光等手段,推动责任落实。严格重大事故挂牌督办制度,继续对典型较大事故挂牌督办和提级调查。——健全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把建设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作为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工程。加快建设省、市、县应急指挥部,应急部门与本级消防救援队伍共建共用应急联合指挥平台,强化信息化支撑和条件保障。完善部门间、军地间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专业团队技术支撑,形成科学规范的指挥规则和应急流程,做到统一权威高效指挥。加强各级指挥机构和指挥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研判和指挥处置能力。——构建系统完备的法治体系。着力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应急管理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转化为法规制度,加快推动应急管理领域急需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组织修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细化实化各方面责任措施,依法监督企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建强基层应急和社会共治体系。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顶层推动和各地探索相结合,一切以实际效果为标准,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广各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创新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手段,办好用好中国应急管理报,支持各类防灾减灾和安全科普场馆建设,广泛开展“五进”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和技能,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解读四
如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应急管理部:以“四化”前移安全关口
1月5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必须在工作重心上更加注重防的工作,善于把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制度化源头管控。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科学划定灾害设防标准,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坚持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准入关,进一步健全重大工程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制度、部门联审联查机制。严防化工产业转移安全风险,持续开展重点县和重点园区专家指导服务。——常态化风险管控。发挥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和风险联合会商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季节变化、重大节日和活动特点,推动有针对性落实防范应对措施。组织好各大流域汛前检查、重点地区汛中督导,落细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等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巡查监控。推动加强火源管控、野外巡查和隐患治理,坚决防止火灾高发重发。继续落实安全生产风险常抓严管工作机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矿山、危化品、建筑、交通、渔船等行业领域风险跟踪分析,深入剖析苗头性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确保安全形势稳定。——信息化监测预警。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国家灾害事件、安全事故电子地图,建好用好矿山安全风险监测“一张网”,推进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融合升级,推广应用粉尘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安全风险预警精准性、有效性。总结推广试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经验。加快推动多层大体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智慧消防”建设,出现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疏散。推进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加快整合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森林草原等监测基础数据,综合利用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手段,分析研判各灾种叠加和灾害链风险变化,及时向影响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推动市县健全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渠道,确保第一时间传达到一线岗位和受威胁人群。
——长效化工程治理。加快实施“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综合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持续统筹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指导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护使用。建设一批智能化标杆矿山,推进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
解读五
应急管理部强调:
三大举措深化安全专项整治
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始终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记者从1月5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应急管理部要求认真总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经验成果,坚持不懈落实十五条硬措施,坚决稳控安全形势。——聚焦重大隐患深化专项治理。全面辨识管控重大风险点,紧盯易发重特大事故的高危行业领域持续发力。矿山方面,正确处理好安全和保供的关系,大力支持露天矿等优质产能释放,突出抓好大班次、大采深、灾害重等高风险煤矿和长期停产矿安全监管,加强瓦斯、冲击地压、透水等灾害治理,扎实开展露天矿山、尾矿库等安全隐患整治。危化品方面,开展全覆盖的重大危险源企业督导检查,持续抓好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对硝化和硝酸铵等极易发生爆炸的重点工艺和企业紧抓不放,积极推动安全达标情况复核;开展液化烃储罐区整治提升,对氟化、氯化等高危工艺企业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加强油气储存企业安全风险治理,强化海上油气平台、陆上停产油气井安全监管,严格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各环节风险管控。消防方面,持续推进冬春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深化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高风险场所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经营性自建房、群租房、“三合一”等低设防区域火灾防范,深入整治违规使用醇基燃料、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堵塞消防车通道等突出问题。工贸行业领域,与专家指导服务相结合,精准整治冶金、粉尘涉爆、环保设施等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履行好安委办职责,指导重点行业领域开展高质量的安全专项整治。推进道路交通“减量控大”、商渔共治等专项治理,深化自建房安全、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治理和巩固提升行动,严防群死群伤事故。——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对矿山违法盗采、危化品非法生产经营运输、油气管道乱挖乱钻、无证电气焊作业、客车客船非法营运等突出违法行为,依法精准采取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追究法律责任等执法措施,确保打得准、打得狠、打出成效。严格落实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严肃追究刑事责任。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技术检查力量;全面推广应用“互联网+执法”,建立健全执法效能考评体系,推进执法机构业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执法效能。瞄准重大隐患和第一责任人等“关键少数”,开展精准执法,定期公布典型执法案例,以案为鉴下力气解决执法走形式、不闭环问题。当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的关系,建立重点地区“结对帮扶”机制,帮助企业消除隐患、保障安全。
——推动深层次矛盾问题破解攻坚。违法分包转包、货车农用车违法载人、中介机构造假等问题,在各类事故中反复出现,各地要发挥有关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推动综合治理,切实解决这些顽瘴痼疾。抓紧建设重点行业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大力加强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规范劳务派遣工使用。
解读六
应急管理部:
围绕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全面提高救援处置和保障能力
1月5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强调,“救”是应急部门的主责主业,要围绕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目标,把功夫下在平常、工作抓在日常,随时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全面提高救援处置和保障能力。——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区域应急力量。扎实推进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加快人员整合、业务融合。优化机动救援队伍力量布局,积极推动水域、高层建筑、地震、油气储备库等特种灾害救援队伍达标评级,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加快组建航空救援队伍,支持各地航空力量和航站建设,力争形成“半小时航空救援圈”。——支持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建强国家矿山、危化、隧道救援攻坚力量,大力提升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分级分类测评试点。各类救援力量要强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训共练,形成协同救援合力。——立足实战强化装备保障。坚持满足当前、适度超前原则,加强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加强防汛巡测查险和应急抢险先进适用装备研发配备。有针对性加强特种装备配备,解决狭小空间支撑、大范围生命搜救等难题。健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装置、科研基地建设,推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走深走实。
——全力开展抢险救援救灾。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值班值守,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和重大险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报告信息并开展应急处置。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等专业救援队伍要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同时确保自身安全。要提高灾情统计报送与核查评估效能,用好各级应急资源管理和应急救援救助平台,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强化救灾物资快速投送能力,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新闻报道和发布工作机制,用好各类媒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
●作者:本报记者 范荣义 徐姚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3年1月6日二、三版 原标题《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系列解读》 责任编辑:罗地生 刘唤宇
●编辑:董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