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马、狗……古人的防洪智慧令人惊叹!
作为全世界最早有水文、水灾记载的国家
古人在与洪水搏斗中
比如大禹治水
挖呀挖呀挖
最终把洪水排入大海
厉害了,我的古人!
一起来看!
古代的水文站
在防汛上,我国古代十分注重水文的观测和预警。我国古水文站有一处罕世遗迹,就是白鹤梁。
这个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由于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故而古人常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
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 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 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古人对灾前监测十分重视,这一防灾理念也依旧沿用至今。把功夫下在平时,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正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
古代的洪水报警机制
>>>“羊报”
所谓“羊报”,是指水卒乘坐羊舟沿途报汛。据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羊报”的充气羊皮筏
“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
>>>“马报”
“马报”则是乘快马报汛,明清时称为“六百里飞马”。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
>>>“狗报”和“步报”
除了“羊报”和“马报”,“狗报”和“步报”也是比较常见的报汛手段。“狗报”顾名思义就是由训练有素的狗来代替人传递汛情,在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步报”则是人工步行传递汛情。时间就是生命!灾害监测信息报送及时准确,自古至今,都是应急避险成功,减少受灾损失的关键。如今我们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也是为了确保预警信息能迅速准确传递到“最后一公里”,很多百姓成功避险,也得益于此。
中国古代防洪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部的它山堰,是在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的。它山堰的构造不但完全符合科学原理,且运用的某些原理,直至几百年后才被后人广泛运用,不禁让人再次感叹古人的材高知深。在洪水期间,飞沙堰将大量的水排入外江,宝瓶口会把多余的、进入内江的水从飞沙堰泄出,两者同时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宝瓶口也顺应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为成都平原的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古有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今有应急人
赴汤蹈火、竭诚为民
面对自然灾害
让我们运用人类传承至今的
勇气和智慧
共同守护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中国应急管理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科技学堂、中国国家历史●编辑、制图:董臣推荐阅读
是对应急人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