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防火,来看古人是如何吸取事故教训的

7月10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村
千户苗寨景区发生火灾
当地两栋传统吊脚楼木屋被烧毁

火灾造成2人遇难6人受伤

救援现场

木质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
其造型多样,优越性很多

但最大的隐患就是容易起火


2023年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发生火灾


2022年

福建宁德屏南县木拱廊桥万安桥着火

 

四川宜宾李庄古镇景区发生火灾

2021年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翁丁寨发生火灾

2014年

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


我国古代,人们在建筑防火上
是如何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
做到事前预防的
一起来看!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火灾很多情况下由于房屋距离过近,混乱的房屋搭建,以及不够宽敞的通道等情况,引起“连片失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总结火灾起因的基础上,对建筑群体的规划,逐步总结出:划分坊里、开辟火道、设置火巷、开扩广场空地、绿化、挖沟渠水面、凿井池等防火措施。

《宋书 · 善俊传》也提到:“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这些都是从建筑群的布局着手来防备火灾的例证。

火巷和井

防火墙

古人将很多建筑建在四周环水的地方,除了防盗,也是有防火的功能。如今的贵州新桥苗寨所遗留的水上粮仓就是全木质结构房屋,立柱于水面上,防火功能显著。

新桥苗寨水上粮仓

在房屋宅院的建筑布局上,从汉画象砖、汉明器和唐宋画所见的古代住宅建筑可知,一般易于发生火灾的厨房,布置在建筑群一角,或厨房本身独立分开。至今遗存下来的广东潮州宋府、明府,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仍然保持着这种遗制,且厨房多用不易起火的土坯,砖石山墙承重,并有火道、火巷与主要建筑相隔,其防火意图显而易见。

近年来,随着旅游、商业开发,造成一些古镇古寨新旧建筑毗连,没有分区,没有防火墙,建筑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防火建筑材料和防火涂层

我国古代建筑防火采取的预防措施之一,是用耐火材料取代易燃材料。如从西周初期开始屋面用瓦,耐火性大为增强。

陕西岐山西周凤雏遗址甲组建筑基址复原鸟瞰图,屋脊、屋檐和屋顶天沟等关键部位用瓦覆盖。

此外,古人在原材料处理上从源头降低危险系数,避免采用全木质材料,比如,使用砖石这种不容易燃烧的材料做墙面。对易燃的建筑材料要做加工处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石灰泥等。

驸马府大门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了泥土构筑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就被涂抹了一层坚固的防火涂料。随后出现了砖木混合结构形式,如广东潮州宋驸马府,除厅堂用木构架结构外,其他多用山墙承重。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发生火灾的贵州千户苗寨吊脚楼,结构主体均为木材建造,含水量极低,加之长年累月暴晒于阳光下,老木料遇火时燃烧速度非常快。据当地人介绍,吊脚楼的木材还刷过油漆,火灾时更是助长了火势。

提高防火意识 改良消防设备

我国从商代起宫廷里就开始设置水缸。唐代时,人们开始使用皮袋、溅筒灭火器灭火。

留存至今的石质水缸

到了北宋,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方便携带的工具,当有火情时,众人拿着这些工具灭火,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灭火器。

宋代的唧筒、水囊

明朝时,在宫廷里铸造金属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1500多千克,缸内可存水1000多升。

到了清朝,宫里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宫内基本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大水缸,被叫做“门海”、“吉祥缸”。每天安排太监往缸里挑水,冬天为了防冻,还要给水缸带上棉套,并用炭火给水缸加温防止缸内水结冰。目前故宫尚存有18口銮金水缸。由于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因此,被称为“太平缸”。

太平缸

据《周礼·天官》记载,每年的春秋两季,负责用火安全的官员都要摇木铎来提醒大家防火。由此可见,周代时古人就非常重视基层防火教育。这种人工提醒防火的方式十分好用,以至于后来民间的打更人经常念叨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成为了今天众多影视剧中打更人的标配语。

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设置了望火楼,楼顶有两人值班,发现城中有火情就及时报告,以便官府组织救火。望火楼,就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不仅设立了望火楼,楼下还有房屋数间,驻扎着百余名士兵,还准备了大量灭火用的工具,一旦发现火情立刻去灭火。

宋代望火楼复原图

宋代消防器材

明代实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队伍和义务消防组织“火灶”。设置水缸、麻搭、火钩,组织人员,往来巡视,遇火则击拆报警并配斧、瓮、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了较严密的灭火制度,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明代水铳四图

清末,清政府购置了大量的西洋消防装备——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一架。洋龙也叫腕力龙,装有轮盘推动,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后来,这种人工出水的消防装置发展至马达发动出水,称“机龙”。雇夫役50名,救护衙署兼顾地方火。

传统建筑

是文明的符号,历史的见证

是文化自信最好的注脚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

传统建筑防火,安全意识最重要

要防患于未然,不断改进防火措施

时刻警醒不能松懈
传承历史文化
共同担起责任
消防安全,从我做起
●中国应急管理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 澎湃新闻 封面新闻 中国建设报
●编辑:董臣
推荐阅读

一天超3000起火灾!火场逃生“四大”误区要避免!

广东肇庆:瞄准主导产业 推进督导检查

您的点“”和“在看”        是对应急人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