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大学(筹),来了!
看完“应急学子的一天”
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间?
参与投票并留言
文末有惊喜等着您!
为何要组建应急管理大学?目前筹建进展如何?
从源头补足人才短板
2018年,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踏上现代化发展新征程。随着应急管理队伍的组建,实战型复合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应急管理系统专业人才缺口在40万人左右。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底应急管理部着手推进所属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合并筹建应急管理大学。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呼吁,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专业院校建设,争取早日建成“面向多灾种、管控全链条,发展新学科、服务大应急”的应急管理类大学。
专家认为,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大学,不仅是从源头上解决应急管理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将为应急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指导。
由两所行业内院校合并筹建
应急管理大学(筹)合并的两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分别是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前者是成立于1950年代的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院,早期专业设置以地质、煤炭开采、矿山安全为主要特色,后拓展到非煤矿山、化工安全、地下空间安全、应急装备技术等专业领域。后者是始于1975年创建的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两所院校比邻而建、学科互补。
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王祥喜2023年11月22日在应急管理大学(筹)调研时指出,要站在示范引领应急管理教育发展的高度办学,朝着当好应急管理人才的“孵化器”、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重大任务的“排头兵”的方向努力。
他强调,要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大学建设发展,把应急管理大学办成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培训“三大高地”,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两大中心”和高端智库。
“学校一直把党中央对应急管理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应急管理的期待全面融入办学使命,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大学,争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应急管理大学(筹)党委书记卜昌森表示。
据了解,目前两校联合党委按照”七统一”(思想统一、班子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教学统一、资源统一、文化统一)的思路,全面推进两校实质性融合。
1
2020.12.30
2
2021.1.29
3
2021.5.23
4
2023.5.29
既然名叫“应急管理大学”
那学校里都是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吗?
在学科设置和专业建设上有哪些特色?
“应急管理大学(筹)有18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分为应急管理主干类、支撑类和基础类三大类专业,并按照数量占比‘五三二’的结构进行布局,构建形成覆盖灾害事故防抗救治全链条的应急管理特色专业群。可以说,学校的每一个学科和专业都深深打上了应急管理特色烙印。”应急管理大学(筹)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姜纪沂向记者介绍道,近几年学校新增的几个本科专业,都属于应急管理主干类专业,学校原有的一些传统的、基础类专业,在内涵发展上也将逐渐转型,更加贴近应急管理主责主业,强化应急管理特色。比如,一般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如果朝着支撑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方向发展,该专业的应急特色就会逐渐凸显,可由应急管理基础类专业转型为应急管理支撑类专业。
应急管理大学(筹)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院长连会青以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为例介绍,该院近年先后增设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应急信息化技术(实验班)等应急管理主干类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能够在应急管理领域从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与应急指挥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应急管理大学(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构建了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急管理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学科建设获得“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滚动支持,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级重点学科3个,8个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学校现有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矿井灾害防治、危险化学品安全与控制、土木工程灾变与灾害应急、地震灾害风险防控、灾害监测技术、水害事故智慧应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形成集群优势,对交叉学科发展形成有力支撑。近五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2项,获发明专利262项、实用新型专利312项,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地方等各类标准16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1299篇。
相比起其他高校应急管理大学(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哪些特色?从该校走出的学生又强在哪里?
独树一帜的“三化三制”
廖嘉乐,应急管理大学(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四在读生,谈及自己当初报考该校该专业的原因,她坦言,作为2020年高考的学生,因为经历了因疫情居家备战高考的特殊时刻,从而对如何预防和应对灾害风险产生很大的兴趣。
“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接触到了许多有丰富救灾工作经验的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不少应急管理工作和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技能,掌握了例如利用GIS、RS和Anylogic等软件进行灾害的模拟、预测、评估、制定预防和应对措施的技能。”
她所提到的有着丰富救灾工作经验的老师,正是学校“双导师制”中的行业导师。学校设计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聘请应急管理系统实战型专家担任行业导师,与校内老师组成“双导师”,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项技能、救援技能和实务能力,突出应急处置与指挥决策能力。
“我们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应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注重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应急综合素质。”连会青介绍,为此学校创办了“三化三制”(职业化、实战化、准军事化,学分制、书院制、双导师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早晚训之外,我们每周还要上团课,强化政治意识,锤炼纪律作风。”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于滢说,这是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一部分。
职业化和实战化能力素质教育则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学校充分调动系统内资源,经常和各地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队伍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训练内容包括:应急救援基础技能、风险隐患排查与风险地图制作、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应用、多灾种应急救援组织与决策指挥、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与媒体沟通、恢复重建方案制定等。
学校还组建了大学生应急大队、大学生志愿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分队、应急管理大学(筹)救援队,强化应急管理实战能力培养。救援队先后参与京津冀洪涝灾害救援、土耳其地震救援等,并作为唯一一支学校救援队参加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云南丽江等地联合举行的“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
除实战化教学外,学校还推行“书院制”管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校有思危书院和备豫书院试点项目,每个月开展读书沙龙和主题读书月的活动,提升我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和人文素养。还有以宿舍为单元的思创工作坊,我们每个星期都要进行思想理论学习,以提升政治思想和素养。”于滢表示。
与众不同的“毕业实习”
2021年,应急管理部政治部发布《支持华北科技学院应急管理特色实验班学生实习的协调函》。
在应急管理部的大力支持下,自2021年春季以来,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已成功向40个应急管理系统省市级部门派出85名学生,涌现出45名校级优秀毕业生,多名学生进入应急、安全行业工作或考入国内外高校深造。
学生到岗后,学校与实习单位实行校内学业老师专业指导、现场行业老师业务指导、辅导员心理疏导的三方联动指导机制,全程跟踪实习进展,加强过程管理,实习学生日日有记录、周周有小结,踏踏实实在实践岗位中锤炼应急实战能力。
“和一般的毕业实习不同,顶岗实践不仅持续时间更长,参与的程度也更深。”连会青向记者介绍,各地方应急管理厅、局对该项工作非常支持,例如新疆、广东、海南、广西、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地,专门为学生制定实习保障措施,克服困难解决学生住宿等难题。学生在实践中要跟随现场导师开展党建学习、现场执法检查、消防和防洪应急演练等,积极参与各项日常学习、工作和应急值守等,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锤炼了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据悉,每年学生结束顶岗实习后,学校会召开顶岗实践总结暨表彰大会,总结和检验年度顶岗实践成果,表扬优秀学生和指导教师,鼓励优秀学生投入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亟需的岗位中。
对于学生来说最关注的莫过于就业前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应急管理人才?来听听用人单位和专家怎么说
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厦门分公司潘羽洁对记者表示,公司是由原武警水电部队改革转制的企业,目前在工程救援方面的人才大部分来自以前部队。刚开始尝试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应急救援专业人才,今年首次从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招聘学生,未来也有进一步扩展的计划。
受访用人单位均表示,缺少侧重于不同领域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在招聘时更看重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简而言之,既要有专业理论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写作和沟通能力。
“希望高校在应急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能用新鲜的知识和理论来补充和更新我们的队伍,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实战能力培养。由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危险性,还希望同学们能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和攻坚克难的能力。”潘羽洁说道。
来自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王帅同学告诉记者,他曾在家乡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岗位实习过,感受最深的是基层缺乏专业化的应急管理及防灾减灾人才。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科室组建时间短、编制少,人员缺乏专业教育、培训背景,防灾减灾意识较为淡薄。而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末端,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基层一线更需要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人才,才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我认为通过现代化的防灾减灾理念与措施,可以规避、转移、分散风险,降低事故、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期望毕业后能在矿山或政府部门,从事基层一线的灾害监测、治理等工作。”王帅说。
是对应急人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