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台湾著名作家、教育家刘墉先生谈亲子教育
台湾作家、教育家刘墉的儿子刘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女儿刘倚帆毕业于美国沃顿商学院……他究竟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墉的自述吧——
儿子刘轩哈佛毕业
父子合影留念
女儿刘倚帆沃顿商学院毕业
文丨刘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做完一系列的公益演讲之后,决定在台北成立“青少年免费咨商中心”,这是因为演讲时有很多人向我反映,他们有亲子方面的严重问题,不好意思在公开场合提问,必须私下讲。
通过简单的申请手续,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由家长或老师带来咨商中心,我除了跟孩子单独谈话,也会把老师或家长单独请进咨商室,听听他们的想法。老师多半很客观,那些家长可就不同了,他们往往一开口,就说“刘老师救救我,我都要发疯了!”问题是,这也常是他们孩子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那些家长不是不爱孩子,他们的要求多半合理。孩子也都很有礼貌,不像父母形容的糟糕。只是父母付出得愈多,要求得愈多;牺牲得愈多,不平的愈多。结果是:爱得愈深,伤得愈深;因为以生命去爱,所以不惜拼上生命。
如同一个女孩对我说的“我妈妈拿着刀,对准她自己的心脏,说她要死在我前面。我能不屈服吗?如果我不爱他,她死了正好。问题是我爱她啊!我只能屈服。”
还有个女孩哭着对我说:“我妈动不动就说她后悔生了我,要我最好死在外面,别回来!他过去总说她爱我,怎么突然又后悔生了我?她难道不爱我了吗?”
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的“毒舌”还带着侮辱,譬如讲“你这么胖,不遮一遮,好意思出去吗?你好意思,我可不好意思跟你一起走。”尤其是当一个身材苗条的妈妈,对女儿这么说的时候,似乎显示她在跟女儿比美。难道她是以鄙视女儿,来彰显自己?孩子是她生的、是她的孩子,不是她的敌人。当全世界都否定她孩子的时候,肯定孩子的应该是她啊!
更普遍的是拿别家的孩子贬抑自己的孩子,说人家的成绩多好,自己的孩子多烂,害得自己出门都抬不起头了。父母比来比去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说父母不敢抬头,更伤孩子的心,因为那显示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的面子。
从事教育咨商几十年,我仍然不解,为什么相爱的人总是彼此折磨?多少一等一的创意,硬是被“自作聪明”的父母糟蹋了。多少好苗子,硬是被想要“赢在起跑点”的父母伤害了?
父母要孩子赢,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的虚荣?为什么应该无怨无悔的爱,会落得如此不堪?
是因为日子太难过,让父母担心孩子将来饿肚子?还是因为父母没信心,硬要孩子证明自己的遗传并不差?
又或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功利,大家比来比去,使得亲子之间的爱,变了质?
我们小时候都唱过《甜蜜的家庭》,记忆中的童年应该都是美好的,问题是,当孩子才上幼儿园,爸妈已经在打听补习班,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还能剩下多少?当社会的价值观“只肯定”那几所学校,挤不进去的孩子,就要被认为无望了吗?
国家愈大、愈进步、门就应该打得愈开,窗就应该开得愈多。天下之大,何处不留人?人各有长,不必死心眼地朝一个地方钻。父母只要了解孩子的长处,个个孩子都可以是天才;每个孩子朝着自己的长处去努力,个个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从小到大,许多人赞美我是天才,他们明明知道我的功课常不及格,却这么说,是因为我在课外有不错的表现。我常想,如果我母亲没有在听说我有两科要补考的时候,只是淡淡一笑:“你暑假不会无聊了!”如果她没有给我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我自己搞自己的,我可能有今天吗?
我确实没有能力跟别人拼“英数理化”,但是除了英数理化,这个世界大得足够我驰骋!
大概受了母亲影响,我也给儿女很大的空间:
我的儿子当年哈佛研究所念一半,突然说要休学去阿拉斯加,我说:去啊!还带着太太跟他妹妹陪他前往北极圈。我的女儿哥大毕业,一个人当背包族去欧洲,再从华沙飞北京,连工作都没找到,居然说要留在北京了,而且一待就是三年。
我确实不放心,但是我也知道:孩子大了,翅膀硬了,能飞,就让他飞吧!而且就算给他准备行囊,也不能太重,免得压垮他。
过去几十年,我写了很多励志书,教年轻人积极向上,但是从我在台北开青少年咨商中心,就一直想要为做父母的人写一本书,不是教他们怎么逼孩子成功,而是怎么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去年我开了《刘墉谈处世的四十堂课》,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提问,居然多半问的不是处世,而是亲子教育,其中有许多孩子刚进幼儿园,爸妈居然已经在操心未来的功课,这件事愈发坚定我开这个课的决心。
跟《刘墉谈处世的四十堂课》一样,这个谈亲子教育的课程也是四十堂。
我会从孩子诞生之前说起,谈父母应该怎么配合娃娃的听觉视觉触觉和大脑的发育,做好早期教育。
谈慎重选择娃娃看的电视节目,慎重选择保姆、安抚却不至于过度娇宠孩子的原则。
接着谈学龄前孩子教育要注意的事情,让孩子提前入学,会不会是让他们赢在起跑点的好方法?
音乐、美术和语文教育,对孩子的大脑开发有什么帮助?哪些教养是从孩子早期就该培养的、教孩子说话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刘轩、刘倚帆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
音乐成为工作之外的一生挚爱
可能有些朋友问我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谈教小娃娃,我的答案是因为学龄前的教育太重要了,从娃娃出生就不能马虎。至于孩子已经大了的父母,了解早期教育也有帮助,他可能使你了解,原来孩子今天的问题,是早期教育偏差造成的。你可以因此更谅解孩子,并且寻求弥补的方法。
至于孩子正式入学之后,我会谈该怎么帮助孩子跟老师同学沟通,孩子犯错时该如何对待,怎样避免孩子沉迷电玩、怎样对孩子训话………
对于更大的孩子,我会谈早恋、性教育、社团活动,也会告诉大家我作文的诀窍,和临时抱佛脚,加强记忆事半功倍的读书方法。
尤其重要的是我认为人各有才,每个孩子都跟别人不一样,无论家长老师,都不能把孩子硬往几个模子里塞。未来人们的寿命更长了,选择更多了,不再能让孩子用老一辈的人生规划,也不再能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来看待“新新人类”。
我很幸运,二十三岁就有了儿子,儿子上大学,又生了女儿;女儿大学毕业又有了孙女和孙子,加上我在美国大学教书,在中国各地教学,使我几十年来既跟大孩子,也跟小娃娃接触,也让我总能有亲身的感触。
这些文章都是由我的感触出发,里面有我不吐不快的东西,也有我对生命的礼赞!里面或许有很多心理学的理论,但是都变成我浅白的语言。谢谢我在哈佛学心理的儿子刘轩,和专攻特殊教育的内妹毕竹筠,他们都是我写作教育心理时咨询的对象。
人生是美好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来创造、来发挥、来享用、来延续,快快乐乐过一生,而不是打着成功发财的招牌,把别人踩在脚下,自己辛劳一辈子的。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该成功!只要你能肯定他、引领他、却不干扰他,让他发挥,他就能让你刮目相看。
终于推出我一生从事教育的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课程大纲
快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吧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