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金陵保护神魏特琳
在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随园小区,有一座古铜色的雕像静静地矗立在一片绿茵之中,雕像是在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的提议下于2002年建立的。雕像的主人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上万女性免遭日军摧残。(作者:王尚/江淳编辑)
从1937年至1941年写下了近60万字的日记,详细记载了她亲见、亲闻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成为真实、准确、完整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女校的“华群老师”
魏特琳(1886~194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科尔小镇,由于家境贫寒,学生时代打零工挣学费,1912年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毕业后,加入了海外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被派往中国在合肥和南京建立女校。担任合肥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代理校长,开始了她与南京长达二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在教学中,她鼓励女校学生走出象牙塔,献身社会,为邻里服务。她经常走访市民家庭体贴关心他们。她带领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们先后办起了“乐群社”半日制学校和“懿师家政学校”,免费向周围百姓宣传各种科学知识卫生知识和家政知识,并且每周两次请医生免费为贫民看病。魏特琳还把丹麦、荷兰的成人教育推广到中国,对中国早期的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她的中国名叫华群,学生们称呼她“华群
老师”。
血城菩萨,荣获国民政府最高荣誉
1937年,魏特琳原计划于秋天回国休假1年。但卢沟桥事件爆发她改变了计划,认为不能在中国危难之际离开。8月,日本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魏特琳组织学生们备战挖防空壕、组织灭火队。8月16日,美国大使馆下令所有美国妇女和儿童撤离,魏特琳拒绝了。形势越来越严重,大使馆最后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侨,并警告说:“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但魏特琳毅然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上签上了姓名。这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离开南京的命令。
1937年11月,金陵女子大学已在校长吴贻芳带领下迁到了四川,魏特琳则作为留守负责人。12月13日,南京陷落,整个城市成了日军的屠杀场。这时,留在南京的20多名西方人士组织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紧急投入到保护难民的行动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决定金陵女子大学为接受难民中妇女和儿童的营地。原计划将有2700多名难民到金陵女子大学避难,但由于日军疯狂的暴行,惊恐万状的妇女像潮水般涌入,仅仅几天就达到13000多人,校内凡是可栖身的地方都挤满了人,这么多人要吃饭,要喝水,要避寒……连大小便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魏特琳及其助手程瑞芳女士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留校员工日夜操劳,个个精疲力竭。
除此以外,魏特琳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巡逻队,不分昼夜巡护校园。她常常亲自守卫在校门口,阻止日军进入。魏特琳等欧美人士的正义行动,常遭日军蛮横无理的阻扰。尽管金陵女子大学门口挂着美国国旗,但凶暴的日军还常常强行入内。在这紧急时刻,魏特琳总是挺身出现,以强硬的态度与日军交涉,但有时日军兽性发作并不理会。于是阻止不成的魏特琳就与强盗搏斗,有时她被打了好几记耳光,有时日本兵甚至对她挥舞着带血的刺刀,竟欲行凶,但魏特琳从未妥协,始终如一地坚持斗争。
因为这里专门收容妇女,因此金陵女大成了日本兵的目标。1937年12月17日,两个日本兵前来滋事,魏特琳和他们争执。事后魏特琳才发现她中了日本兵的阴谋,原来那两个日本兵把她困在前门,其他人则乘机从后门闯进楼里轮奸三名妇女,甚至还抢走了十二名姑娘。对这件事魏特琳一直怀着深深的内疚。从14日开始,魏特琳便守卫在学校大门口,阻止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兵进入校园,当日本兵欲强行进入校园,魏特琳就会冲日本兵大喊:“这是美国学校!”
不仅如此她还千方百计地帮助难民们寻找他们失踪的亲人,鼓励妇女们勇敢地去指认被日军抓去、有生命危险的男子为亲人。而且她数次去日本大使馆抗议日军的暴行,迫使日本大使馆答应派警卫守卫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并得到日本大使馆不许日本兵进入校园的手令。那些孤立无援、极度恐慌的妇女、儿童把这位伟大而勇敢的女性看成了希望的化身,称她为“血城菩萨”“观音菩萨”。
在难民营里,魏特琳还常常鼓励难民们不要气馁,中国没有亡,要坚强起来。并根据留守人员的教学专长,在灾难民营里开设女子中学,为女青年讲授文化知识,开办职业培训班,讲授谋生技能的课程。许多妇女在此学会了织毛巾、织袜子的技术,在后来离开难民营后,走上了自立的道路。1938年底,南京成立了汉奸政权,日军下令关闭所有的难民营。然而,当难民们被迫返家后,却仍不断惨遭日军抢掠、强奸。许多妇女又仓皇逃回业已关闭的金陵女子大学。魏特琳等人又担负起800多名妇女的食宿和保护工作。
1938年,魏特琳获得了国民政府授予的“采玉勋章”,这是当时赠予外国人的最高荣誉。
“金陵永生”,刻在她的墓碑上
长期的劳累、繁重的校务,以及战争给魏特琳精神上带来的长期刺激,使得魏特琳总处在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中。1940年春天,魏特琳得了精神忧郁症,病情日益严重。那年5月19日,病重的魏特琳离开了她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在美国治疗期间,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助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服务。”
当初魏特琳在中国期间,她父亲去世了,她写信说:“虽然很悲伤,但在中国我拯救更多无辜的生命,感到很安慰。”为了灾难深重的中国,她未能对父亲尽儿女之责,为此她的弟弟一直心怀不满。这次回国后她住院需要家属签字,弟弟则不闻不问,他无法理解姐姐为何把一生都献给一个如此遥远和陌生的国度。其实,他还不知道,为了中国,姐姐还与已订婚的未婚夫分了手,而从此独身一人。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有意义的日子,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魏特琳去世后,被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家乡人为她建造了一座墓,墓碑上刻着“金陵永生”4个中文隶书字。
为了纪念魏特琳,1999年,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提出了在校园内建立魏特琳的塑像,这个提议最终在2002年12月12日实现。2000年4月,历史学家胡华玲出版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美国女神:明妮•魏特琳的勇气》。一部以魏特琳一生为内容的剧本《明妮眼中的世界》也将在伊利诺州的芝加哥上演。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编的《魏特琳传》即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一些有关传主生活的细节,还有当地教会的文件、幸存者的访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档案资料。毫无疑问,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今后的学术研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