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委书记眼中的德国
德国人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是方便生活,商业、办公、住宅设施综合化,不搞特大的单一功能区。到了晚上,也没有“死城”。德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个地方、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生活水准,没有明显的工农、城乡差别,真正做到了城乡一体化。
作者:张小立(时任山西省灵丘县县委书记)/江淳编辑
规划至每一寸土地
德国是一个高度重视规划的国家。“不打无把握之仗”是德国城市规划的生动写照。他们的城市规划覆盖了全国每一寸土地。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州—地方政府三级规划。联邦政府只做规划政策的引导和法律的修订,没有强制性,核心是经济发展、社会均衡、生态环保三条原则。州和地方政府在这三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情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的总规、控规和详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至少考虑50年以上。越是下一级的规划,越有操作性和约束力。
德国的规划程序分三步:第一步,先征求汇总公众意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由专业人员制订出规划。第二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作进一步修订。第三步,将修订后的规划送议会通过,赋予法律效力。规划一经出台,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轻易更改。
德国有关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萨克森建筑法》。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可以分为联邦层面和州层面。联邦层面的重要法律文件有《宪法》、《建筑法典》、《土地建筑利用条例》、《空间规划法》。除联邦法律之外,各州享有制定本州空间规划法律的权利。
国家在城市规划上要加强宏观政策指导,地方各级要履行好基层职责,制定综合性强、符合实际的城市规划。要表达群众意愿,使人人能够参与到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来,共享发展成果。规划要有前瞻性、实用性,避免拍脑袋的规划,以科学的论证和凿实的数据说话。像舟曲在山谷沟口的选址,就是盲目进行城市规划的沉痛教训。山西省大同市近年提出的“一轴双城、古今兼顾”思路,也是对城市规划问题的及时纠正。每一届政府都严格按规划执行,给后任留下财富和广泛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留下包袱和垃圾。
创造城乡“等值的生活条件”
德国城市规划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强调在不同地区要创造“等值的生活条件”,使民众享有同等的生活水准、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德国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按照主城区、副城区和分散小城镇的模式进行,独特之处在于大城市不大、小城镇星罗棋布。全国有1/3的人口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3的人口住在2——10万人口的小城镇。一个大城市周围有几个集住宅、办公、教育、医疗、购物、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副中心。城和乡基本没有区别,小城镇除了规模、作用和影响范围不及大城市,一般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大同小异。德国人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是方便生活,商业、办公、住宅设施综合化,不搞特大的单一功能区。到了晚上,也没有“死城”。德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个地方、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生活水准,没有明显的工农、城乡差别,真正做到了城乡一体化。
城乡差距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我国目前大中城市的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都极大地优先于县级及以下城镇,由此造成两个极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还在不断膨胀,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远快于城市功能完善的速度,使得大城市不堪重负,患上“虚胖症”。表面上无比繁荣,实际上身体内部多病交加:交通拥堵成为通病;“房奴”比比皆是;上学、就医成了心头大“患”;人才浪费严重;更有甚者,外来人口虽然身居城市,但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应有的公共福利待遇,有人称其为“伪城市化”,实不为过。
另一个极端是县级等小城镇的“营养不良症”。与德国的小城市相比,我们的县级小城镇“发育不良”:主要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公共资源配置档次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严重滞后。因此,在产业、环境、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都吸纳不了人才。人才的缺乏制约着县级小城镇的发展,发展的缓慢又影响着人才的聚集。如此恶性循环使县级小城镇难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破解城乡均衡发展的难题,出路在于将城市发展的重心下移,重视县级等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绿色与节能无处不在
德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加上重视生态绿化和保护,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国家。德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处绿树成荫,碧草似毯,没有一块裸露的土地。大小城市和村庄除了各式建筑就是公园、草地、树林和原野,参天大树和百年老树随处可见。德国的河流、湖泊众多,大部分城市依河而建,河边树草灌木保持着原始生态。
德国是环保投入较大的国家。既体现在生态绿化上,也体现在无处不在的节能减排上。德国很早就把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众节能,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德国出产奔驰、宝马、大众等世界名车,私家车却多是小排量的两厢车;德国不论单位、社区还是家庭,门外都摆放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筒,便于对进行分类处理;高低档宾馆都不提供一次性的卫生洗漱用具;就连雨水和污水也要分开处理,规定雨水不得马上随管道流走,而是收集起来用于冲下水或浇花草,其余的尽量渗入地下。广场、停车位不用水泥硬化,而是用天然小石块铺设,留有渗水空隙。草地地面高低不平,设置低洼凹槽和池塘,用于雨水的收集和渗漏,涝时蓄水,干旱时蒸发降温。很多道路绿化带低于路面,便于雨水自然浇灌,既节省人工又节约水资源。
20世纪50年代,位于莱茵河流域的鲁尔工业区,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始迅猛发展,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污水使莱茵河遭受严重污染。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下大力气着手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关闭污染企业,在企业原址上进行土地修复和产业转型。经过全面的整体改造,今天的鲁尔区已成为一个人类宜居、高校林立、高新产业园区的集中地。2001年鲁尔区获得德国景观设计奖,2010年又被评为欧盟的文化之都。同样,布兰登堡州也由一个产煤区逐步转型改造成为旅游度假区。
山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又是能源重化工产业,生态十分脆弱,要改变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生态化,就必须树立两个理念:一是绿化理念。在国土规划时要提高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在高速路规划时要设计较宽的绿化带,在城市市区规划时要规划多处大小不等的公园,荒山、厂矿、社区、村庄要被绿色包围,尽量不留空白地段。二是节能理念。在德国,节能减排的理念深入到国人心中,范例随处可见,我们要借鉴其雨水收集利用的理念,借鉴其环保节能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节能技术的发明创造。
便民高效的人性化细节
德国一般城市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方面配备比较完善,都具有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图书馆、艺术馆、歌剧院、体育馆等,可以说是城乡一体化配套。德国的高速公路总长度超过1.2万公里,是欧洲国家中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国家。城市内每隔200——400米就有路网,环路四通八达。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也尽显人性化。如在十字路口建造小坡迫使汽车减速,大小商店均不设台阶,可直接由人行道步入,就连厕所的擦手毛巾用后都可以自动净化消毒,循环使用。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在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里包含无数人性化的细节。直接地说,就是将什么漂亮什么大气就建什么的观念,转变为怎么合理怎么便民就怎么建的理念。德国的道路并不宽,但没有堵车现象,我们的马路越修越宽,却堵车不断。由此可见,路不仅仅是宽,关键要增加密度,形成立体交通。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城镇立体交通网络,发展高效快捷的城际高铁、高速公路,特别是确保县与县之间通高速公路。城市内部也要合理规划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发展地铁和轻轨。规划多个功能齐全的核心区,尽量不规划各种超大专业中心,如商业中心、娱乐中心、餐饮服务中心等,缩小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半径,减少出行的时间和成本。
留住历史记忆
德国特别注重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他们的城市建设“保持特色,不改建;保留历史,不拆除;保护建筑,不陈旧”,从而“留住历史记忆,留下文化遗产”。德国有5600多座博物馆,有27个景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丽堂皇的皇宫、城堡、教堂等,建造艺术精湛,展现着德国独特的社会人文历史。在德国,超过30年以上的建筑即成为文物,受法律保护。文物保护不是单纯的保护,而是在利用中保护。古建筑可作为办公室、文物陈列室等,一般不闲置。不来梅市是个古城,有1500多幢古建筑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保护维修费用主要由业主负责,政府只承担10%左右。
城市雕塑、壁画是德国城市风貌的又一主要特征。德国的城市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雕塑,有的取材于历史名人,有的则纯粹是艺术品。有广场雕塑、桥头雕塑、墙体雕塑、公园雕塑,甚至一幢大楼都以雕塑示人。
德国注重建筑艺术。每一栋楼房、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观都是一件艺术作品,风格迥异,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愉悦的视觉享受。柏林是1989年东、西德拆除“柏林墙”后,加速建设的一座新城,其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走进柏林,就像穿过一段德国的历史。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是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是真正的软实力。山西拥有悠久历史、辉煌的文化遗存,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大省,要充分认识这些基础要素的弥足珍贵。对历史文物古建筑,不能闲置或仅仅靠收门票来维持,而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把历史古建筑利用起来,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没有一户住宅安装防盗门窗
德国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良好的法制执行力使德国人在全世界树立起“讲自觉、讲规矩”的良好形象。我在德国期间,虽然也有游行的民众,但没有发现上访闹事现象。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是德国人对法律的忠实践行。德国还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所到之处,我对德国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感受尤深。没有一处公共设施损坏不能使用,没有不亮的路灯,没有损坏的座椅,墙上没有乱贴乱画,没有一户住宅安装防盗门窗,没有见到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没有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闹。而且,德国的公交、有轨电车无人查票验票;没有交通警察,不管是白天晚上、城市乡村,红灯亮时,行人肯定驻足等待;没有强行超车鸣喇叭行为,只要有行人试图穿越马路,司机肯定减速、停车或示意行人先行通过。
相形之下,我们身边的文明、法制与德国存在不小的差距。文明的差距,实质上是法制的差距。不仅政府,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法制国家,礼仪之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