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怨言系列·学生篇丨席酉民:空间被挤压,是你们做得不够好(上)

席酉民 产业家学院与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2024-04-18


现在是一个抱怨容易干事难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意上网抱怨一番,而且很方便“拉帮结派”(微信建群),相互刺激、不断升级,甚或广播那些没过脑子,根据道听途说和点滴信息形成的可能是一知半解的批评或抱怨。但做事却处境完全不同,面对复杂不确定、充满危机的时代,做成一件事,不只要面对各种挑战、应对突发危机、解决千奇百怪的难题,还要在纷杂多样的批评和抱怨声中清醒坚守、长期努力。当然,批评和抱怨也是进步的推动力、改进的触发器、思维的引信。


理论上讲,校长没有权力抱怨,只能在各种怨言中背负责任默默前行。但借这个全球发泄的特殊时期,也趁机释放一番,蹭个热度,不搞什么日记,而是摘取教育的几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如家长、学生、老师、学校、技术等,以校长岗位上的实际体验发自内心地、认认真真地“抱怨”一番,搞个校长“怨言系列”。


本篇内容梗概



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

前 言

01. 快速转型:从“考”生到“人”生

02. 学会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再到研究导向

(下篇)

03. 拒绝巨婴:以信任赢得空间

04. 善于沟通:获得同盟军

05. 营造生态:孕育事业和人生



写在前面的话


危机是镜子,让人看到了光怪陆离的真实,关注常被忽视的事情。危机也是磨刀石,可以磨练人、改变人甚至社会和世界。面对百年不遇的COVID-19,世事百态尽显眼前。本是最需要团结和协作之时,世界却充斥着歧视、相互攻击、隔离与封锁。应对疫情最佳策略是做好各自该做的事,让协作顺畅,但不专业的、缺乏信息的、跨界谩骂和指责无处不在。


作为管理学者,也曾忍不住思考了一些大事,如国家治理和危机应对机制、企业的危机突破、中国管理研究的出路、教育变革等,撰写了相关意见。然而,作为教育从业者,特别是想利用全球重塑教育之机,倾毕生精力推动教育变革和探索未来教育发展的实践者,此时我却有更多话想说。


从上世纪最贫穷的农村和最底层的农民中走出来,成为改革开放后77级大学生,除了期间一两年市场打拼和数年国家高层机关帮工研究外,一直没有离开教育一线,有幸创建过三所不同机制的大学,有过体制内和体制外大学领导岗位数十年的体验,还曾领导、收购重组和创建过基础教育,当领导一个国际化大学在面对危机和全球化受阻、各方面挑战迎面扑来之际更是感受颇多。



前 言


作为校长,我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但在非正式的微信和微博世界里,与我直接沟通的家长远多于学生,他们所咨询和讨论的又大都是学生应该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作为成人的学生不亲自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而总是要家长代劳?是家长太主动,还是学生太依赖?根据家长的信息推断,很多时候学生根本不知道家长在询问。还有一种可能,学生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这些问题,无需找我,那为什么家长还在问?


在校长怨言父母篇【1】,我曾分析因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子女的传承观、独生子女政策等,家长经常冲得太前,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让学生无忧无虑地一心学习和升学。学生上了大学,家长依然难以转变,还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婚恋、未来,让孩子一直处在家长的羽翼呵护下,爬行在家长设计的框架里,不仅使一些孩子沦为“巨婴”,也使年轻人自我发展的空间被挤压,失去了独立体验人生、追求自身发展的很多乐趣,再加上血缘关系永远无法割离,在很多没有处理好代际关系的家庭中,双方始终生活在一种比较痛苦的纠结中。



在2018年西浦开学典礼上,我做了“拒绝巨婴”的演讲【2】,迅速网上蹿红,升至10万+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家庭呵护下中国学生似乎永远长不大现象的关注。巨婴现象当然有社会文化和家庭背景问题,但对于生理年龄已经成人、法律上必须承担民事责任的学生,难道不应从自身角度做深刻反省吗!在我看来,这才是教育的关键问题。


我做老师以来,因指导过的研究生有的与我同龄甚或长我几岁,所以教过的学生年龄范围覆盖50后到00后,自认为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做校长以来,特别是到西浦以后,学生主要是90和00后,与50-70后甚或80后大不相同,他们身上有很多标签,独生子女、网络一代等,网上与之相关的词汇很多,如二次元、孤独、竞争、空虚、嚣张等等。



社会发展总会留下时代烙印,孕育出与之相应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构成了一代一代人之间在社会习俗、教育理念、生活习惯、心理认知,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从而出现代沟,所以代际冲突在所难免。但我们都要走进未来,学生如何学会代际沟通、改变和提升自己、处理好代际关系,不仅会为自己的成长争取更大空间,也会使自己和父母及长辈们生活得更开心快乐。【3】


基于这些年我与学生和家长(主要是父母)的交流以及社会观察和研究,在这个随时随地可以便捷地公开发牢骚的时代,大家很容易成为网络时代的愤青。但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发展哪个角度讲,我都真心希望,年轻人在抱怨父母、学校、老师、社会的同时,其实更应反思和深度思考,我们怎样利用时代机遇和技术条件,做一个更好的“我”,成就为前所未有的新一代。这里我以一个过来人,想对你们说几句心里话。


01

快速转型:从“考”生到“人”生


没人不想独立和成熟,很多学生也不想让父母对自己生活横加干预和约束,设法逃离监管,有的把父母踢出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也有写邮件给我抱怨学校为什么要组织那么多家长群,觉得群里的很多讨论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等等。我在《不是不爱您,是您越界过多》【1】一文中已经分析,因种种因素,我们家长确实可能越界太多,包括学生抱怨的那些整天在讨论学生问题的微信圈,大部分是家长们根据自己需求和“浦妈浦爸”身份自己建立的。


但反过来问,是什么导致父母甚至放弃自己的生活冲到前台关心你们的事情?你们是否以自己的优异表现让他们觉得完全没必要为你们瞎操心?你们是否以恰当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放下了那些本不必担心的事?


西浦发展早期,家长送学生到校,我发现有学生在一边吃冰淇淋,而家长跑前跑后忙活着。我就劝家长,你们可以坐在那儿吃冰淇淋,让学生去排队、买车票、扛行李等。但家长总是说,他们还小。


我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尝试?如果不放心,可以先站在一旁看着,在他们确实需要帮助时再伸手!同学们会说,是家长太主动,剥夺了自己的行动机会。但我要说的是,如果你们积极主动,且有能力干好自己的事情,而且会与家长恰当沟通,让他们知道你们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他们自然会后退,你们也会拥有更多尝试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



这类问题在中国有独特的传统习惯和文化背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从小被训练成“考”生,成为考试、考级、考证的高手,但却背离了教育的使命——“人” 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高强度刷题、填鸭式教学”等;践行的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刺激-反应”逻辑;对学生深层次的危害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自我”发展。


持续的“刺激-反应”训练,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会相对固化,类似于“习得性无助”和“肌肉记忆”(Muscle Memory),从而泯灭了兴趣,剥夺了学生儿童和少年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你们失去了锻炼各种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机会,削弱了你们除学习考试外其他事务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活脱脱地成为一名考生,千锤百炼,终于考进大学。


此时,你们的生理年龄已是成人,法律上必须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心理和社会年龄却还不够成熟,独立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还尚未养成,你们在父母眼中还是个孩子。在西浦,出于帮助学生快速成长的目的,学校已视学生为年轻的成人,建设了学友、学术、成长和校外四种导师体系,从教学和校园生活,试图全方位地帮助学生迅速转型,从孩子到年轻成人,再到可以闯荡全球的世界公民【4】。



那么,长期接受“刺激-反应”训练的学生,面对西浦“人”本新刺激,会有怎样反应?西浦实践表明,学生要走出“被动学习”的习惯,突然面对“必须主动学习”的现实,可能出现“失衡”。经过持续的鼓励和熏陶,部分学生步入“主动和研究导向型学习”的新形态;而少部分学生依旧徘徊在“失衡”中,痛苦万分。西浦以心理学、行为科学和教育学为指导,专门发展了“回归” (bounce back)这样的特殊项目支持这些同学,少量同学因进大学之前“受伤”太重,难以回归。


你们要知道,成功转型取决于你们,不是家长不愿放手,而是他们对你们不够放心。许多西浦家长看到学生入学后的变化,欣喜地告诉我孩子一下长大了。所以,你们要以你们的转变和长大让家长尽快放心,把他们的眼光从你们身上移开,关注和安排一下他们本应拥有的生活。


为此,你们首先在心理上要把自己当成人,要担当起自己成长和未来发展的责任,从“考”生转型为关注“人”而且可以独立追求人生的成人;其次,要迅速提升你们独立决策、处理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实际行动让家长们看到你们的成长,并逐步真正放心地放手;第三,学会与家长保持成人间的沟通。不让家长呵护和关心你们是不合情理的,但让他们真心地放手,一方面你们要能证明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还需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想关心的事情已经做得很好;


最后,要成就你们的人生,在上述转型的基础上,当代对年轻人最重要的挑战是,不要迷失在这个世俗、功利、浮躁的社会里,设法活出独特、精彩和有价值。因此,你们要向未来而生【5】,有长远眼光、国际视野、社会担当和人生梦想,并不断提升践行理想所需的各种素养和能力,谨防陷入短期功利性目标和欲望的追逐中或赛跑里。



02

学会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再到研究导向


面对数字网络时代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快速从知识传授型向“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转型。传统应试教育把你们训练成了考试高手,似乎永远陷入了刷分和各种证书和学位的角逐中,但扼杀了兴趣,忘却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在方法上习惯于被灌输和被动等待。


但在知识和信息随时随地可以廉价获取的时代,这种一门课一本教材,老师将其打碎成很多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讲知识点,学生在下面听知识点,考试复习的时候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然后考高分,考完高分忘重点。教育等同于上课和考试,留给学生的是学分、学历和学位,对其未来人生应对复杂社会问题和挑战的价值很小。


这种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价值,智能手机、云端资源、搜索引擎,使现代学生很难无知,挑战你们的是如何从杂乱无章甚至似是而非的知识中做出选择和判断,怎样在众说纷纭中有自己成体系的独到见解,如何训练自己在国际化的复杂多变模糊不确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我一直强调,现在大学不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而是帮学生成长的地方,学习只是一个手段或过程。



那么什么是成长?成长首先需要认知自己,形成梦想,然后铸就追梦的翅膀,如西浦校训所言,“明道笃行”。途径是提高素养、培养能力、学会学习【4】。方法是转变学生价值观念和学习行为,孕育适应复杂世界的心智模式【5】。


具体来讲,学习行为上一定要从过去习惯的被动等待转到主动学习。过去因知识难以传播和共享,人们惧怕无知,传授知识就成了教育的主要功能,也只有到学校才能学到知识,所以形成了学校和老师主导的知识灌输的教育体系,加上应试的推波助澜,学生主要任务是记忆和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会考试。


但现在知识和信息太多,睁开眼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迎面扑来,让大家不知所措,常会发出“这是真的吗”的疑问,面临的挑战不再是无知,而是在知识面前如何保持清醒?如何不浮躁?怎样针对自己的疑惑深入探究?即主动学习和研究。



当代,只有知识已无法赢得竞争优势,而是需要有造诣,既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更需要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驾驭未来的智慧,按兴趣、个性化和终生的主动学习就成为关键。所以,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能力,教育一定要放弃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提倡老师引导下的主动教学,即预习、老师课堂引导、自学、辅导、小组合作、项目、实习等相结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疑惑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并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终身受益。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如在西浦或网上教育,不要简单抱怨课时少、老师讲得少,而应关注老师是否放弃了填鸭式教学、转为引导式教育,你们是否学会了主动式的探究性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种学习行为转型,西浦全面推行研究导向型教育,即创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环境,把线上和校园学习结合起来,关注点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向问题、现象和任务的探究,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培育了问题意识、学会了搜寻知识和整合知识、训练了解决问题,并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合作、创新、执行等能力。


当然,研究导向型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行为,老师调整其教学方式,学校构筑新的教育支撑和评价体系。这显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若做到了就可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生的创造行为,孕育学生的复杂心智。我专门撰文论述了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帮学生心智转型和升级【6】,并提出了复杂心智的一种和谐心智模型【7】。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


●图片选自

https://www.pexels.com;https://pixabay.com/zh 


合作与交流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将持续分享前沿管理理论,欢迎各位管理学专家、学者及管理实践者投稿。如有意向合作或交流,请发邮件至Peng.Liu@xjtlu.edu.cn,或通过电话(+86)512-81889019联系我们。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谐管理研究中心是一个以管理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中心,通过融合东方与西方智慧、连接历史与未来发展、弥补理论与实践隔阂等,致力于启发心智,孕育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为管理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戳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