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席酉民:西浦不止于回归大学本质

导语

如何评价西浦的发展历程?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如何汲取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如何看待大学教育的终极意义?如何定义西浦特色的教育理想?为了找到答案,华禹教育网记者于2012年4月专访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时隔十年,该篇专访中的一些目标已经实现,一些目标尚在进行中,但其体现的对高等教育的思考在今日读来仍充满启发性。



一、大学真正的发展,不是简单地看师生数量、校园设施

华禹教育网记者(以下简称 “记”):西浦的一系列成果和进步让人充满期待:校园建设快速发展,教师队伍逐步壮大,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纷纷涌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关注西浦,选择西浦。您如何评价西浦过去的发展?


席酉民(以下简称 “席”):一所大学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能够体制健全、初具规模,其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认可,这让西方朋友和同行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国内家长和关注我们的各界友人,也都认为西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办学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依然觉得这样的发展还不够快。


一所大学真正的发展,不是简单地看师生数量、校园设施,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未来发展的构思,它的组织架构体系是否已经建立,学生学习、教学和研究活动是否已经规范,毕业生和在校生是否有上佳表现,办学和育人模式是否已经形成,独特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否已具雏形且符合大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教学和研究成果是否纷纷涌现且得到广泛认可。就西浦而言,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愿景和使命、明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比较系统的 “五星育人模式”、规范有效的治理结构、独特创新的网络化组织架构、国际一流的教师和支撑团队、现代和先进的校园及设施、多元和谐和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师生及其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且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在过去的几年中,西浦不仅收获了令人瞩目的开局,而且为进一步更深入、更扎实地扩大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西浦未来的战略重点和发展规划是什么?


:西浦总体上会延续已经形成的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比如我们的愿景在未来几十年之内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在工作重点和发展规模上显然会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起步,例如,在一两年内完成校区建设;加强研究生教育;加大与政府和其他国内外机构的合作,建设若干国际一流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化师生员工对 “五星育人模式” 的理解,用大家发自内心的行动使之生根开花;持续提高留学生和交流生比重,不断强化校园国际化和学术社区氛围;等等。


数年后,人们将会欣喜地发现,一所受世人尊敬和认可、对中国甚至世界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国际大学屹立于苏州这块风水宝地,届时,13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和寻梦,2000多名研究生与其导师一起在这里挑战科学难题,近1000位世界级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研究和传道授业解惑,400多名支撑人员在这里打造一个独特的大学运营平台和支撑体系,数十个新兴专业和十多个世界级研究中心在这里助推教育、科学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一座既带有苏州园林特色又呈现异国风情的现代校园已经全部建成,一个充满国际化氛围的联结社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社区在这里形成,一个创新、多元、开放的学术共同体在这里开花结果(截止2022年,西浦已有在校学生约24000名,教职工约2000名)。




二、“让大学回归大学” 只讲了一半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意义。在您的眼中,大学教育的终极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在国际化、全球化的和网络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人,是研究和引领社会文化。如何在新环境下完成这种使命,是每所大学都需要思考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21世纪或者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21世纪社会活动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这样的社会生活?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知道大学应该怎么做。


社会呼吁 “让大学回归大学”,我认为这只讲了一半。“让大学回归大学”,在批评现有大学浮躁的同时,并没有说清楚未来的大学是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大学。


西浦诞生于这个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大学的新时代,其生存和发展必然伴随着对大学精神的新探索。与其他大学相比,西浦缺少历史积淀,但这也正是我们的优势。在重新定义大学的转型时期,西浦完全可以在继承和整合全球高等教育模式及其最优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用一张白纸探索和描绘21世纪大学之蓝图。


西浦提出要把一般的学生(就高考成绩而言)培养成不一般的 “世界公民”。为什么要培养 “世界公民”?原因在于,即使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的学生参与或者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参与国际竞争。而要成为 “世界公民”,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对社会负责任、对社会有担当。“不一般” 强调的是希望通过西浦的培养,我们的学子在国际竞争中表现不俗。这些年来,西浦的毕业生和在校师生已逐步展现了他们 “不一般” 的精彩。


那么,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必须整合全球的资源。一所大学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还必须有一套创新的、能够整合全球教育资源的管理支撑系统和网络体系,让全球资源汇集在一起来训练学生,让学生有机会通过我们搭建的网络参与全球的活动。这是新型大学必须具备的。


除了育人理念、全球的资源网络以外,新型大学更要强调怎样融合到社会中去。人类正面临很多挑战:资源的挑战、环境的挑战、知识的挑战、国际上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所新的大学怎样塑造一种文化,并使得这种文化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这也是我们在努力的。


所以,我认为要从五个方面看21世纪的大学:未来世界需要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大学的育人哲学和理念是什么,怎么样的大学形态和育人模式才能培养这样的人,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和生态能够孕育这样的校园生活。当然,同时也要建构能够支持这些活动的大学校园和组织管理及支撑体系。




三、大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转变

:西浦的育人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 “世界公民”。具体地讲,西浦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 “世界公民” 呢?


:让一个学生从长期被父母呵护、长期习惯了应试教育体系的孩子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的 “世界公民”,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和艰苦的。


从西浦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大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转变。学生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世界观、视野、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等。中国的学生很勤奋,他们承受了高考前十多年来自家长和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积累了比较好的基础。如何让中国的学生把这些良好的基础和他们的勤奋等放大,是西浦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让学生和家长改变对学生的看法,学生不再是孩子。西方大学视学生为成人,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完全有权决策。中国的大学,大部分把学生当成孩子,看着他、管着他,不松手,不给他们空间。


西浦把学生看成年轻的成人。所谓年轻的成人,是指你必须以成人的身份出现,但同时你可能因为长期被呵护,没有成熟,所以需要一定的帮助、指导或服务,学校会提供这样的指导与服务。我们让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天开始就意识到,他们已经是成人,应该有独立的责任、独立的决策。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要让学生成为独立的成人,肩负责任,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要靠校园文化的熏陶。例如,围绕这样的育人理念,我们实施的是学生自治、学校引导和服务的学生工作体系。就学生个人而言,鼓励学生遇到任何事情先学会自己处理,当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自己设法去解决——去研究怎么获得学校资源,怎样解决问题,而不是习惯于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经常讲 “让家长朝后退一步,让学生自己向前走一步”,就像一个孩子跌倒了,不是马上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而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如果他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我们再伸出帮助的手。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体系,比如导师制。每一个学生有学科导师,有学友计划,高年级的时候我们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做学生的校外导师;另外,为了加快这种转变,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年级教育委员会,综合协调各类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这种人生最重要的转变。


为什么我们认为一年级教育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国的孩子要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才明白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讲,可能已经晚了。西浦试图让学生把三年级的顿悟提前到一年级,以拥有更有效和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把潜能释放出来。一年级教育委员会就是通过协调文化教育、基础课教育、英语教育、校园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成人和责任意识,改变认识、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知识、经验、技术和资源网络。入学以后尽快转变为拥有独立人格和必要技能的成人,用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学习、生活,这些必要的行为态度和技能将有助于在未来几年甚至整个人生中释放他们的能量和潜力,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和长期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还专门增设了一门必修课程——“自我管理和个性发展”。


实际上,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我们在在整个学习阶段还贯穿了很多做法,比如上课的时候,我们鼓励学生改 “被动学习”、“应试学习” 为 “主动学习”。我们通过项目、团队活动、实地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鼓励大家学会表达和与别人沟通,组织大家通过过程考察、案例教学和项目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型学习。为此,老师可能会向学生提出很多开放式的问题,通过研究型教学,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型学习或探索性学习,让他们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将传统大学里灌输的那些知识碎片针对问题或现象进行整合,进而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学习和研究。


所以,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怎样从孩子转变为成人,而且能学到一个有责任、有视野、有境界的成人应该具备的东西。这些训练和熏陶是全方位的,它体现在我们的学生活动中,体现在学习、教研以及师生的互动中,体现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在学校的国际化和多元、规则、创新、自由、诚信的文化中,甚至体现在学校的环境中(包括物理环境、开放式教学环境)。




四、选择西浦,就选择了快速从孩子转变为有境界、有视野、有能力的人

:那么,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在西浦是不是会比在传统大学更辛苦一些,或者说更痛苦一些?


:应该讲,学生选择了西浦,就选择了快速地从一个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有境界、有视野、有能力的人。这个转变是让自己有了一个很高的定位、很大的梦想或者理想。要实现理想,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在西浦,学生每年都有不同的纠结和痛苦。第一年,学生要面临怎么样从孩子转变为成人的问题。很多同学告诉我,他们的同学在别的大学还在重复高四、高五的生活,而他们在西浦必须以一个独立的有责任的成人的方式开始真正的大学生活,不仅要改变学习习惯,还要学会独立,学会负责任,要考虑过去由别人做的事情自己该怎么去做。对几乎所有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大挑战。


经过一年级的成长和转变,虽然不断自立和成熟,但二年级迎接他们的是能力和学习方式上的更大纠结和挑战。简单用英文阅读是一回事,用英文听课、交流、做研究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在缺乏专业英文术语和词汇的情况下,要迅速从习惯的 “听、记、考” 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许多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西浦的教学和传统大学的教学不一样,传统大学可能一堂课只教一个知识点,老师讲得很具体,很细。西浦的教学环节大致由大课教学、小课辅导、项目研练或团队合作、导师指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等组成。大课一次会讲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一节课可能就是一章、两章的内容,涉及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有好几十页,还要用英文写论文,做项目和报告。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会碰到很多陌生的词汇,甚至老师说英文还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如果课前不好好预习,课堂上可能完全听不懂,就算愿意认真预习或课后复习,一页书可能要看一小时、两小时,课后还有很多团队合作、项目需要去做,他们遇到的挑战可想而知,以致很多学生抱怨在西浦比高三还要累。但是这两种累是不一样的,高中是应试,在西浦是你必须学会学习,自己去学习,不努力可能就跟不上。所以才会出现把帐篷搭在自习室里的西浦 “帐篷哥”。


艰苦的二年级尚未结束,还要确定是留在西浦继续完成学业,还是选择2+2去利物浦大学或其他大学交流,随之开启了三年级的纠结。学生们开始考虑人生规划了,选择将来继续深造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后直接就业。这也是人生的一个考验,必须学会独立决策,必须去比较各种可能性。没有选择不痛苦,有选择就会有痛苦。不仅仅是他们痛苦,甚至家人都跟着一起痛苦。


第四年,更痛苦了。很多传统大学第四年学生基本 “放羊”,让学生们去找工作。但西浦不仅有毕业设计,还有很多专业课安排在大四。有的大四学生问我:“席校长,能不能把实验室的开至晚12点甚至改成24小时开放?” 因为他们要完成毕业设计。无论考研还是就业,大四的西浦学生都不轻松,一方面有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有重大的人生抉择和准备。


大家可能会问:在西浦念书,每年都需要这么大的转变,要有这么大的困难和挑战去应对,如此辛苦,是不是有意义?


我认为这种辛苦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体验,外人看来是辛苦,本人感觉到的可能是历练、进步、提升,乐在其中。成长就是在一个个的挑战中成熟起来的过程;人的能力就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升的;人就是在一系列的选择和困惑中成熟的。所以,西浦会通过四年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让一般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变成不一般的人,让他们能够赢得世界知名大学,特别是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学的青睐,获得素来选人严苛的世界500强企业等组织的认可。


一些欧洲名校特别规定,除西浦和国内985大学的学生外,不受理其他中国大学的学生申请。有学生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们看到了一些欧洲名校有关表格对中国大学的排序:北大、清华、中科大、西浦和其他。我们的学生通过在西浦的四年学习,他们不一般的表现让这些世界名校认为他们的母校应该被关注。


当然这仅仅是西浦的开始,当西浦有十届毕业生的时候,它可能让世界感到惊奇:这个学校是如何把一般的孩子变成具有参与世界竞争能力和公民意识的生力军的?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再过十年大家会来总结的。




五、教育就是要释放人的潜能和创造性

:很多学生在西浦从优秀走向了卓越,很多人在接触过西浦的学生之后,会觉得西浦的学生确实不一样,西浦校园里也出现过类似 “诚信哥”、“犀利鸟” 等各色各样甚至有些 “出格” 的学生形象。也有学生通过微博或者邮件向您提出挑战。很多人担心,西浦的学生太难管了,这样的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可能会和社会既定的规则发生冲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传统观念下提出来的。首先,学生已经从孩子转变为成人,他们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什么还要管呢?


在接待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副校长时,我发现他很难理解为什么西浦有那么多学生,但学校并没有像传统大学那样设置很多的辅导员、班主任。他询问我西浦是怎么管学生的。


我告诉他,西浦实行的是学生自治、学校引导和服务的体系,他很难理解。其实,尽管学生在心理年龄上还不够成熟,但作为生理年龄上的成人,他们应该尽快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具备相关的能力。学校只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理解自己的定位、目标、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行为规范,他们自己会去管理自己,为什么要学校来管?


当然,学生在选择方向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在他们遇到难处的时候伸把手。为此,除了各类导师之外,学校还设立了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有很多渠道供学生与老师和学校沟通。每一个人都会释放其聪明才智,释放出隐藏在内心深处或者被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和家长压抑了很久而无法释放出来的自我成熟感。


学生在大人们眼中永远是孩子,他们好像永远需要人照顾,其实不然。是我们控制了他们能量的释放,控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西浦可以让学生的天性得以解放,让学生的潜在能量释放出来。西浦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个性化的人物,如 “帐篷哥”、“犀利鸟”、“诚信哥” 等,实际上正是因为西浦的人文环境助推了这些人之天性的释放。


我们为什么要把每一个个个性鲜明、有不同追求的人塑造成相同的人?世界是多样的,人也是多样的,西浦在制造一个平台,一个服务体系和引导体系,让人的天性、让人追求自由的精神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展示。


如果一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能够设计出创新和意义独特的东西,产生更多全新的技术和想法,对很多社会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那她/他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这恰恰是教育要鼓励的。


中国人很纠结,嘴上常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由于社会习惯和一些制度体系让成功的概念趋同化。大家都走一条路,千军万马跑一条道,这怎么能适应未来世界的竞争?西浦认识到教育就是要释放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升人类的生存能力,于是创造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和谐的环境和友好的辅助指导体系,让学生们的能量和聪明才智尽可能地得到释放,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不同的、有特色的、让人感觉到稀奇的故事。


西浦的教职员工也是独特的。比如,我们有 “老外劳模”,有跪在地上回答学生问题的 “最敬业的老师”;我们有 “贴心的保安”,自己拿钱去买气筒、扳手给师生自行车打气、免费修自行车;我们有在校园开诚信商店的 “诚信哥” 学生;我们有 “慈善商店”、环保组织、各类公益社团,等等。我们的校园文化塑造了这些东西,我很高兴在西浦的这样一种氛围里看到善良人性的回归。我们久违了的一些美好的品质在这里慢慢涌现出来,这是大学文化所追求的东西。


我特别强调职业精神。老师跪在地上,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他觉得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学生坐得比较低,站着很难回答,跪在地上既舒服也便于交流;学生把帐篷搭在自习室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因为他中午可能不回宿舍,晚上可能学习到很晚,困的时候休息一下,并没有违反校纪校规。通俗地说,“做什么像什么” 就是一种朴素的职业精神,只不过在浮躁的社会,这些本应自然流露和展现的精神与行为变成了稀罕物。西浦的文化在诱发其慢慢回归,并以此感染我们的学生,熏陶其职业精神,增强其公民意识。


当我们营造了文化、搭建了平台,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多样的天性自然会得以释放。这时很多人会关注另一个问题:西浦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社会?实际上这又是我们从惯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的一个局限。


这个社会的各种弊病之所以受到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国家的人的批评,恰恰说明人们有极强的愿望去做出改变,有极强的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纯洁、让我们的生活品质更美好的渴求。西浦试图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要有理想去促进改革,可以引导社会中的隐藏力量去释放——虽然他们不可避免地在一开始会遇到一些挑战,遇到传统和习惯的障碍。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正义感,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但同时,也不只是有意识、有想法,还要有团队合作和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当遇到障碍的时候,他们应该知道用什么办法去克服。即使遇到的阻力暂时超越了他们拥有的资源和当下的能力,他们也会进行自我保护,学会运用策略迂回地解决问题。


所以我坚信,西浦的学生,在他们的个性、理想、正义感遭遇一些落后的观念或者习惯,甚至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的时候,不会在这些问题面前退却。因为我们训练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正义感、责任感,还有能力、智慧和策略。




六、西浦不仅仅要在中国办一所国际化大学

:我们希望西浦的师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希望能够在西浦的校园里看到一些更美好、更新奇的事情。我们发现,西浦陆续引进了一些世界级的学者,开启了很多重要的科研项目。西浦一直在强调自己的研究导向,为什么?大学未来如何确保这样的一个研究导向继续向更深广的一个层次上推进?


:为什么西浦要坚持研究导向?为什么西浦要引进世界一流人才?这跟西浦的办学愿景和使命有关。


西浦不仅仅想在中国办一所国际化大学,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探索未来大学该怎么办,闯出一条影响中国教育改革甚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路,这是我们有点狂妄的野心或使命。


什么样的大学才能不辱这样的历史使命?它一定是一所高水平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这也正是西浦的定位:“中国上地上的国际大学” 和 “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这个愿景和定位注定了西浦要具有高水平。


高水平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教育的高水平,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竞争——不仅仅是在中国竞争,而且是在全球竞争。要参与全球竞争,必须从全球引进最好的教师资源来参与这样的教育探索和教学过程,这是我们要引进高水平老师的原因。但高水平的老师如果不做研究,可能会脱离社会主流的科学领悟和科学前沿,这样的老师也不可能培养出能够在主流领域奋斗的一流学生。仅从教育质量本身来讲,我们需要高级人才,而高级人才需要高水平的研究。


同时,大学本身是创造知识、发明创新的地方,大学不仅要引领科学潮流,而且要用它的科研成本去造福社会。所以为了教育要研究,为了社会的美好未来、大学的责任也要研究。这就是为什么西浦要求老师必须是世界级的老师,要求老师在进行高水平教育探索的同时也必须从事高水平的研究。


:您曾经说过西浦是不可复制的,现在是否还坚持这种判断?如何理解西浦的不可复制性?


:有人可能误解了我所说的西浦的不可复制性。西浦的探索是为了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和世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其他大学可以从西浦的很多探索中获取经验或者做法、甚至是教训。西浦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学校活动、学生管理、大学文化、组织体系、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可作为一面镜子,供其他大学参考、效仿、学习,甚或批判。

我所说的 “不可复制”,意思是西浦在诞生之路上有很多随机因素,例如西浦是中外合作的理工科大学,这一点很难复制。大多数合作大学的目的是挣钱,办一所研究导向型的理工科大学是没有利润可图的。我们刚好有两个合作母体学校,不想通过办学获得利润,而是希望在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上进行探索,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小。同时,西浦坐落于重视和支持教育的苏州,其重视教育的历史和文化、位于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地理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有大量国际合作企业可以为大学提供纵深发展腹地等独特条件是较难寻觅的。


另外,办一所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良好的治理结构、优秀的管理团队、很好的生态环境。苏州的需求,中国教育和世界高教发展的桃战,两所合作母校的个性,西浦独特的定位和模式等,使得西浦在时间、地点、模式、管理上都有了偶然性,从这一点来讲,它很难复制。


西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偶然因素导致了它今天的定位和模式,如果想以盈利或者不明晰的定位办成这样的大学,是很难做到的。我想我的观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认为,即使再过五年十年,中国的很多中外合作大学也很难走到这一步。目前,我接触到的很多学校和项目都存在潜在风险,比如说大学的定位问题、治理结构问题、管理问题、资源和办学定位的配合问题等,甚至很多大学的办学动机都有潜在问题。


以上是我说这句话的背景,希望大家不要误解西浦的不可复制性,不是教学的探索、教育的探索、大学的探索不可复制,而是这个过程中的很多因素不可复制。




七、可持续性已经不是西浦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

:我们看到现在中外合作大学暗潮涌动,有人说中外合作大学的竞争在未来若干年里会越来越激烈。有人说中外合作大学是体制外大学,作为体制外的中外合作大学、特别是西浦,如何在资源获取等方面保证大学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大学和企业一样,也是多元互补的,有国有、民营、国际合作等类型。中外合作大学有它的优点,比如社会普遍批评和不满的很多高等教育制约因素,它们面临的要少一点。但是,它们同时也有弱点,例如不像国立大学那样能够拿到政府给予的很多补贴,特别是政府近些年来对教育的大力度支持,如生均教育拨款从过去的几千块迅速升到上万块,研究生补贴也从几千块到几万块。国立大学从政府拿到了更多纳税人的钱,让它们的办学条件更优越。


作为中外合作大学,西浦目前还无法拿到政府给予教育的支持——我们希望未来可以拿到。由此,西浦的理工科和研究导向的定位,必然引发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担心,这是很多家长、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可以坦率地讲,在我们规划未来的五到十年发展的时候,可持续性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尽管教育的资源永远是不够的,但是已有的资源和各方面的支持足以让我们实现既定的战略和愿景目标。


我们希望能够办成一所百年老校。我一直在讲,在社会组织中有两类是寿命很长的,一类是宗教,一类就是大学。大学很少有破产的——当然,如果不规范地去办,一些大学应该破产。


西浦怎样成为一所百年大学?从体制上,我们有合法的地位和规范的治理结构;从办学方向讲,我们必须确立其可持续发展的定位,构建足以支持长期发展的机制。中国教育改革的道路是艰难和漫长的,我们极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实,但现实却赋予了西浦生存的空间和更重的责任。西浦能够在中国土地上整合全球教育资源和最优实践,按照世界标准和未来趋势创建一所全新模式的大学,不仅可以拓展其生存空间,而且会扮演好 “羊群中的狼” 以及 “改革的麻雀” 这样重要的角色;从物理空间上讲,西浦南北校园可容纳1.3万~1.5万名学生,达到我们规划之规模。



教育定位没问题,物理环境有保证,大家可能还关心我们的师资队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世界一流的师资。


到目前为止,西浦已经有来自世界近50个国家的800多名教职工加盟(截止2022年,西浦已有教职工约2000名)。大家可能感到疑惑,国内不少大学在国外招人很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际学者关注西浦?而且西浦的申请者不只是留学归国人员,大部分是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学科领域的教师或专家。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们?


在面试的时候,我曾问过类似的问题,他们选择西浦的基本理由是:

(1)蓬勃发展和具有潜力的中国;

(2)西浦独特的定位和令人惊奇的快速发展;

(3)在其积累基础上开创新事业的空间和挑战;

(4)在西浦平台上践行他们新想法的冲动和激情;

(5)苏州的环境及其地处长三角的独特地理位置。


当然,很多人更关心西浦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坦率地讲,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西浦在财务上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谋求百年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短期无风险,必须形成机制来保证大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正在打造西浦的 “五根支柱” 财务支撑体系:第一,学费。第二,研究经费。我们的老师逐步从国内外获得科研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与企业界、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课题等。尽管目前很多国家基金或项目外国人是很难申请的,但我很高兴地看到,西浦的老师陆续逐步入围。第三,我们设立的教育发展基金会,吸引热爱教育、关注教育的有识之士捐资教育,吸引未来有能力的校友捐资办学。假如我们能把这个非营利的教育基金会规模做大,通过专业人士的运作,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起到财务上的重要支撑作用。第四,由于西浦已逐步成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研究高地,对促进苏州科教、研发以及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会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包括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平台的构建等。第五,随着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我们期待着政府支持教育的阳光也能照到西浦的身上。


尽管西浦的历史很短,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探索,看到了我们学生的进步,社会从我们的快速发展中感受到了一股教育领域的新风,这股新风不仅影响着已有的教育体系,也向大家展现了未来教育的轮廓。


我相信,有我们自身的持续改进、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认同和支持,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西浦将会以一个崭新的教育改革探索者的形象影响未来大学的发展。


西浦已经崭露头角。有人说,我们的梦想太大,但我们认为没有梦想就没有现实,何况我们的梦想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实践基础上的。


推荐阅读


● 原文节选于《理“性”狂言——教育之道》,席酉民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 图片选自https://www.pexels.com/ 


合作与交流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将持续分享前沿管理理论,欢迎各位管理学专家、学者及管理实践者投稿。如有意向合作或交流,请发邮件至Peng.Liu@xjtlu.edu.cn,或通过电话(+86)512-81889019联系我们。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谐管理研究中心是一个以管理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中心,通过融合东方与西方智慧、连接历史与未来发展、弥补理论与实践隔阂等,致力于启发心智,孕育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为管理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产业家学院与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