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游戏火了,人民日报说了一句话,多少中国家长赧颜汗下
女儿派
养育女儿的知识干货,这里都有。
这是一款国产游戏。
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要不断为他做出抉择与安排,几十个回合的过关斩将后,你目睹着他选择职业、组建家庭,然后继续开始又一代人的轮回。
它是游戏,也是现实中你我的生活。
——鹿妈
文 | 豆妈
女儿派主笔,二胎女儿的妈妈
01
最近,steam平台上的一款国产游戏火了,从微博热搜火到知乎热榜,连人民日报都为它“带盐”,成了继“养蛙”游戏(旅行青蛙)后首个在社交网络上刷屏的话题之作。
界面普通,画面随意,官方把它命名为《中国式家长》。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款养孩子的游戏。
游戏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高考。
从孩子刚出生发出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游戏页面的左侧就会出现一个提示:距离高考还有xx回合。
为了达成高考目标,以及满足父母的各种期望值,孩子必须从小学习各种天赋加成,比如音乐、美术、手工、课外书等。
除此之外,孩子还得依靠积累的各种特长,在妈妈和海归老闺蜜/亲戚/朋友之间的面子battle里拔得头筹......
如果“妈妈”赢了,那么孩子就可以获得更多奖励,成长得更好;如果“妈妈”输了,那么孩子就会迎来一顿冷嘲热讽。
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辛不辛苦开不开心,只要他“优秀”、“拿得出手”,就是家长眼里的好孩子。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的期望值也开始从重点小学升为重点中学,再到重点高中。
游戏里,每个场景都有现实生活的影子。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怕挨骂所以偷偷模仿父母签字;
竞选班委时的“正”字唱票和落选后回家后看父母的脸色;
各种课外班补习班以及一对一的家教;
熬夜苦读、拼搏奋斗备战高考......
有玩家含泪疾呼:“这哪是游戏啊,这不就是曾经的我自己?”还有网友直接评论:“内容过于真实引起不适,扎心了。”
为了让自己更优秀,孩子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学习,如果家长过度逼孩子,孩子就会压力过大,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压力。
可如果娱乐过度,家长的满意程度又会下降,孩子又得继续埋头苦读……如此恶性循环,最后收获一张“家里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就像人民日报说的:“望子成龙、层层加码,反而会种下龙种,收获跳蚤。”
盼女成凤、过分溺爱、心灵施暴、物质刺激、不会沟通、把孩子当做自己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中国式家长有多蛮横无理,中国式小孩就有多无助不自信。
02
央视曾出品过中国唯一一部长时间跟踪孩子成长的的纪录片,叫《零零后》。
导演张同道用十年的时间,跟拍了十多组家庭,追寻每个孩子不同的成长轨迹,在镜头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系列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纪录片里第一个出场的孩子,8岁大的男孩锡坤。
锡坤是个不善沟通、沉默寡言的孩子,他无法和同龄人正常交流,有些自闭。
然而造成这一切的,是锡坤妈妈。
为了陪伴锡坤上学,她搬了新家,辞掉工作,全身心扑在儿子身上;
锡坤上小学的时候,其他家长都只把孩子送到校门口,锡坤妈妈一定要送到学校班级里面;
锡坤参加夏令营,好不容易开始融入集体,有了独立自主的想法,然而锡坤妈妈打来电话“远程遥控”儿子该穿啥样的衣服和裤子,事无巨细,安排得明明白白;
锡坤学魔术,他妈妈忽略儿子的排斥和不情愿,逼着他去参加魔术表演,还觉得“我是为了他好”。
妈妈窒息式的爱让锡坤觉得喘不过气,可离开妈妈他又不能自理,无法融入别人。
采访过程中,他对着镜头说了句:“我想回到妈妈的肚子里。”
游戏失败可以删档重来,可孩子的人生又如何能够回档?
03
我以前在教育机构工作时辅导过几个学生,其中有个女孩,圆脸大眼睛,很是聪明伶俐。
有几次,我发现她上课时总是走神,就课下找她聊天了解情况。
几次询问下来才找到原因,是挨妈妈骂了。
那时正是小升初,她妈妈陪她备战升学。
白天风平浪静,但只要一到晚上做作业,她妈妈就守在书桌旁边,瞪着眼睛紧紧盯着女儿笔下的作业本,火药味十足。
有一次,小姑娘不小心涂掉写好的答案,她妈妈上来就是一句骂:“你把这里涂掉干嘛!有毛病啊!”
如果是写错题,她妈妈就一把拽走作业本,气急败坏地吼:“这你都能写错,还写什么写!”
在女孩眼里,妈妈一发脾气,她的世界就瞬间黑暗了。
她说:“我的妈妈决定我的一切,有时候我很害怕,但是不敢说出来。我觉得自己特别弱小,没有话语权。”
你看,这就是中国式家长最大的通病。
很多家长既不是好的聆听者,也不是好的表达者,他们只行使着仲裁的权利,武断,且控制欲十足。
好像一枚硬币完全不同的两面,在亲子关系里,这枚硬币的正面是爱,而背面,则是错误的表达方式。
04
还记得湖南卫视的《少年说》,一经播出就引发广泛热议。
“我再也不想吃鸡蛋和苹果了!”
“我真的不想再学拳击了!我想学街舞!”
“我的兴趣班太多了!12个!有些我连名字都弄不清楚!”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这些孩子站在高台上向父母喊出的真心话,实实在在地扎了我的心。
十几岁的少年竟然不能决定自己的饮食,不能决定自己的兴趣班,埋头苦学的少女在妈妈面前永远是不合格的女儿,除非“永远听妈妈的话”。
戏仿生活的游戏,或许就是生活的预演。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中国式家长”,可父母的目的却是同一个——为孩子安排人生。
游戏处于内测阶段时,就有超90%的玩家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和家长之间的故事。
有人吐槽父母管得太宽,却不真正去了解自己——“他们关心我的只有学业,只有温饱,却不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人抱怨家长完全对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我做好了一切,我非常努力了,可他们看不到。”
有人觉得这游戏实在是太真实、太讽刺——“明明游戏中有多种选择方向,但大多数人还是把下一代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考试的分数和那一张录取通知书。”
更有人道出了作为“中国式小孩”的不容易——“每个人都想要未来丰富多彩,可现实你每天都要应付着家里的压力,以及学校的各种问题。”
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却在等父母道歉。
05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作为孩子,我们从小到大听到家长说的最多的话,是‘你要懂事’、‘你要出人头地’、‘你要早点结婚’、‘你要有出息’。
却很少听到‘你要开心’。”
这些话,孩子不是不能理解,只是觉得无奈又无法反驳,憋在心里不能释怀。
养育孩子不仅仅是操练,更需要理解。究竟是修建枝丫还是顺木之天,到底是扬长避短还是全面发展,都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高超的技巧。
多和孩子沟通并给予积极反馈,把命令式的口吻换成商量和讨论,也适当倾听孩子的批评和建议,态度坦诚、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的经历和观点来管教孩子,毕竟时代在进步,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栽培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就像人民日报说的,游戏玩失败了还能重启,做父母的每一步选择却无法回头。
愿“中国式家长”不再是个贬义词。
愿你给孩子设定目标和期望值的同时,也给他鲜花与梦想。
* 作者:豆妈,女儿派主笔,资深儿童心理专家,少女心满满的二胎妈妈,专注于幼儿心理教育和亲子阅读。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或许,你还喜欢(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邓超宣布息影,孙俪只回复了9个字,却看哭无数女人......
浙大博士跳江自杀:孩子若不懂与世界如何相处,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劳的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