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害2亿孩子的“聪明药”,和被蒙在鼓里的千万家长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儿歌《晚安喵》
以前看哆啦A梦,总羡慕大雄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神奇道具。
比如能应对考试的记忆面包,只要把书本内容印在面包上,再吃下去,就能瞬间记住。
还有电脑铅笔,只要拿在手里,就会自动填写答案,大小考试满分不在话下。
可动画毕竟是艺术想象的,让我吃惊的是,身边竟然真的出现了“聪明药”这种玩意,声称“一吃提神醒脑,二吃秒杀高考”。
深入了解后,我只想对这些卖药的商家个户说一句:人血馒头,好吃吗?
——鹿妈
文 | 豆妈
来源 | 女儿派主笔,二胎女儿的妈妈
3年前,央视网和北京青年报发布了一则关于“聪明药”的新闻,轰动一时。
“新型益智,考生必备。一吃提神醒脑,二吃秒杀高考。”这样的标语一打出来,瞬间风靡国内家长圈和学生圈。
为了孩子的成绩,不少家长想方设法地从美国和韩国代购“可以提升孩子认知力和注意力”的“智力药丸”。
相比商家和个户口中说的“20%的常青藤名校学生和科学家都在吃”,“没有任何副作用”而言,不少孩子服药过后都出现了头疼、抑郁、心慌、神经错乱的征兆。
于是,“聪明药”一度销声匿迹。
3年后,距离高考不过百天,“聪明药”打着“学生益智保健品”的标签,再次卷土而来。
这一次,直接挂钩毒品。
“聪明药”上瘾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故事是这样的。
女孩田静(化名)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她读高三,成绩一直在下滑,从高一、二的班级前五,到现在跌出前十。
高考在即,女儿的成绩让全家人都慌了,田静妈妈不知从何处听说了“聪明药”,托人买来了一些。
(田静服用的药片:利他林)
田静对这种药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妈妈知道多少,只知道妈妈说:“这是聪明药,有人吃了成绩就变好了,你试试。”
最初,田静每天早晨上学前吃一片,可吃了药,摊开书,心思依然不在课本里,尤其是最难学的物理,做题依然没思路。
发现药效不明显,田静把每天一片的剂量,加到了每天两片、三片。
两个月后,田静觉得自己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物理习题也会了,连月考也再次进入班级前十。
这一粒粒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丸,成了田静离不开的秘密武器。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早在服药后的一个月,田静就开始掉发、失眠。高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妈妈发现了异常,让田静停了药。
可停药后的田静开始头疼、恶心、焦躁,听不进去课,看不下去书。
她一改往常温婉的性格,在家里吵着闹着重新吃药,但妈妈不准,于是她开始骗钱在网上偷偷买药。
她找到一位卖家,药房里20块左右的“利他林”,卖家开价1片100,田静买了3片,拿到手后发现药片不是以往的白色,而是粉红色。
卖家说,这些是“不同生产厂家”引起的差异。
吃完这3片药,田静觉得恢复不少,于是再次找到这位卖家转账购药,彻底离不开了。
高三下学期,田静的失眠和脱发情况越来越严重,她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她,瞧不起她,还总感觉被人跟踪,要杀害她。
从“聪明药”到摇头丸
高考结束后妈妈带着田静就医,医生说,田静是利他林成瘾,而后期她服用的粉红色药片,经检测后不是“聪明药”,而是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俗称“摇头丸”。
(图片来源@新京报)
北京高新医院主任医师徐杰说:
“到我们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还有更多被蒙在鼓里的孩子和家长,抱着提升学习效率的初衷服用“聪明药”,最终却成了瘾君子。
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才14岁,和田静一样,在网上购买“聪明药”时买到了摇头丸。
看完新闻我去百度了一下,“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临床医学中,常用于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障碍和嗜睡症,是严格的处方药。
(图片来源@新京报)
常见商品包括利他林(Ritalin),专注达,阿德拉(Adderall)等。
药效内,哌醋甲酯能加快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让人的专注度提升,疲劳感下降,让人有提升学习效率的错觉。
但是在我国,哌醋甲酯被卫生行政部门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和冰毒、麻古、K粉、新型毒品并列。
北京华佑医院主任医师张锐敏说:“作为精神兴奋剂,利他林(哌醋甲酯)的作用原理和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相似,大剂量服用会产生成瘾性。”
美国禁毒署也把此类药品划为“二类受管制物质”,等同于吗啡和可卡因。
“聪明药”的本质,是一种软性毒品。
BBC在纪录片《药品依赖》里,采访了服用“聪明药”的学生。
他们表示,这些药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口干舌燥,手指和腿情不自禁颤抖,头晕恶心,当药效过去,身体会是成倍的疲倦与虚脱。
而下一次,需要服用更大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原有的效果。
还有个孩子告诉医生:“刚开始吃有些忐忑,因为你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当你吃下这类药物,还能拿到好成绩的时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孩子,也是从一粒“聪明药”开始,然后是两粒、三粒,然后开始追求更多的刺激,然后是摇头丸,大麻,海洛因......
徐杰医生的患者里还有一个女孩,在美国准备SAT考试,由于过量服用利他林导致严重抑郁、自我封闭。
“孩子的妈妈飞到美国时,发现女儿的房间很脏很乱,食品、生活垃圾堆得满屋子都是。孩子一张嘴,说话已经前言不搭后语了,有点精神错乱的感觉。”
想要摆脱药物控制,只能强制戒毒。
图左:服用“聪明药”后的大脑,高度运转
图右:未服用“聪明药”的大脑,正常运转
再次重申:“聪明药”(利他林),最根本的用途是用来治疗儿童多动症和嗜睡症。
如果健康的人过量服用,轻则呕吐眩晕,成瘾抑郁,重则出现幻觉,全身抽搐,让大脑认知和记忆受阻,引发心脏骤停。
毕竟弦绷紧了,迟早会断。
“类聪明药”
趁着高考倒计时100天的风头,万能的某宝和无所不卖的微商也开始兜售形形色色的“聪明药”。
在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网站,“聪明药”广告也并不少见,有人发微博“求利他林”,就会有卖家应声而至,还称这是“最广泛最主流也最好用的益智类药物”。
而在咸鱼上,“聪明药”隐藏在一些看似无关的商品之后。
比如“利他好,利润很低,专注学习的桌子,来自瑞士”,表面上卖桌子,当你付款后,收到的则是瑞士华诺集团生产的利他林。
这张卖保温杯的,标注“利他保温杯,专注瑞士”,实际上同样也是在售卖瑞士版利他林。
更多的,是每逢考试季,市面上就会出现“类聪明药”产品。
“读书轻松一点,考试胜人一筹”,这是针对学生的保健品“脑轻松”的广告词。
广告一打,就成了家长之间的抢手货。
有同学称,当年他一日三餐都被父母父母督促着吃,但是吃完感觉心跳加速,难受得很,一点都不轻松。
还有白蘭氏的“赢考”鸡精饮品。
百度百科的产品介绍里写着,是专为学生需要研制的鸡精产品,让学生们学得快,记得多。
有高考的学生亲生实践,说“味道特别奇怪,鲜得很,有点像一杯水里面放了很多很多味精,喝上去有点难受。”
难道你真的觉得,学习不好,只要喝上一瓶鸡精就能考赢别人?
最出名的当属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做过广告的“脑清新”。
“脑清新”打出的广告词是:大脑供氧好,学习效率高,吃了就能考名校,7天见效。
事实上呢?
一位吃了十年“脑清新”的学生说:“当时感觉还行,过后各种后遗症,肠道和心脏都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这一说法,和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营养师刘晓倩说的如出一辙:“过量服用脑清新会有毒副作用,比如一些脏器异常的铁沉积。”
没过多久,连央视也直接出来辟谣“脑清新”:“国家从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把各种功效吹得神乎其神,打擦边球,不重视产品质量而是把钱砸在广告上,不顾孩子的健康,暴利,这就是各种“聪明药”和“类聪明药”的真相。
世上最黑的不是没有阳光照耀到的地方,而是看不透的人心。
中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2月26号发布报告,2018年中国共有学校51.89万所,在校生2.76亿人。
而根据中国保健品协会统计,2011年中国保健品市场容量应该在3000亿元以上。而今,只会更多。
这其中有多少商家昧着良心,高价销售对孩子有害的“益智保健品”,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2亿孩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聪明药”和“类聪明药”的受害者。
商人的眼里只有钱,没有你孩子的命。
豆妈只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不能和他们抗衡,也没办法改变某一行业的黑暗,我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平安快乐地长大。
一篇文章,或许掀不起多大波澜。一次发声,或许很快就被淹没。
但我永远记得语文课本里,那个在沙滩上,坚持把滞留在水洼里的小鱼送回大海的男孩。
“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在救,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作者:豆妈,女儿派主笔,资深儿童心理专家,少女心满满的二胎妈妈,专注于幼儿心理教育和亲子阅读。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