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力:融合创新 推动杂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一在中国杂技产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马力 中国杂技 2023-11-15


融合创新  推动杂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一在中国杂技产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 马力2023年9月23日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有“杂技之乡”美誉的河南省周口市参加中国杂技产业发展论坛,同全国杂技界的同志们共同交流。首先,我代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杂技在中国有着 3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最具广泛性、群众性、世界性的艺术门类。杂技成长于民间,天然就面向市场,自古以来就带着产业的基因,具有很强的韧性和闯劲。

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最主动走向市场、走进观众、实现自我发展的艺术门类就是杂技, 最早走出国门、挣取外汇的也是杂技。党的十八大以来,杂技行业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新局,从杂技到杂技剧,杂技的舞台越来越大、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吸引力越来越瞩目,从剧场到景区、街区、园区,杂技的演艺场景越来越多彩,从杂技团到杂技公司到杂技产业园区,杂技产业运营的规模与能力越来越强,从跟团学员到高等教育,杂技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中国杂技人主动顺应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势,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杂技产业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做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今年4月和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这些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都为文化产业、演艺产业、杂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借此机会,我想先说一说当前我国演艺产业的总体情况。近年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传统演艺业态提质升级,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场景,不断拓展演艺产业链、价值链,演艺产业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点:

一是演艺内容精品迭出。演艺业界凝神聚力、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热忱描绘新时代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创作生产不断繁荣,“双效”统一深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实题材佳作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既充满正能量又受市场欢迎的精品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演艺产业的供给侧越来越精彩。

二是创作投资主体多元。随着演艺精品日益“破圈”和演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演艺产业正在成为各方机构、企业参与和投资的新热点。文博机构、互联网平台、演艺装备企业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与文艺院团合作,共同开发演艺产品,如故宫博物院与文化企业联合出品首部原创儿童剧《甪端》;哔哩哔哩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出品舞剧《孩儿枕》;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都开始创作生产剧目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快消品牌入局音乐节市场,如元气森林音乐节、蜜雪冰城音乐节等,商业品牌从赞助、冠名等单一合作模式逐渐跨界到与现场音乐演出融合发展。

三是新消费新场景涌动。演艺产品进入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历史街区、商业综合体、民宿酒店、邮轮大巴,轻型化、沉浸式、互动型的演艺内容和演出个性化、业态多样化的“演艺新空间”受到青年观众追捧,大型音乐节、演唱会成为文化消费“新宠”。基于演艺IP的文创产品开发,迅速起步发展。线上演播开辟了演艺产业发展的数字新空间,戏曲曲艺、民歌民乐等通过线上传播收获新观众,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一批基层文艺院团的地方戏演出,在直播平台上赢得了新粉丝、实现了新收入。

四是体现文旅融合发展。演艺行业特别是旅游演艺成为践行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今年五一和暑期,全国多地的旅游演艺一天演出8-10场。观众“奔着演出去旅行”,追剧旅游、演唱会音乐节成为文旅消费新时尚,呈现出强劲的消费拉动效应。

五是科技赋能业态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群众文化消费升级,演艺产业数字化不断提速升级。“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成为行业共识。国家京剧院连续三年推出《龙凤呈祥》线上演播,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积极探索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新业态。戏剧表演5G即时拍摄、全息投影、AR/VR、沉浸式交互音乐、异形LED屏、冰屏、机械纱幕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舞台的镜框式结构,扩大了表演空间,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震撼的观演体验。

六是实现快速强势复苏。今年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复苏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体现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不少热门剧目、演唱会都是一票难求。以暑期档(7.1-8.31)为例,2023年暑期全国演出市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02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301.53%;演出票房收入102.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2.41%;观演人数3256.1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06.70%。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推进团企合作、技术创新应用、线上线下融合、丰富演艺场景、促进演艺消费、繁荣旅游演艺等角度,推动演艺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我们与相关部委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加速演艺数字化多场景应用落地,加快5G在文艺院团和演出场馆深度覆盖和应用。实施国有文艺院团数字演艺“一团一品”培育开发,支持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院团,实施《龙凤呈祥》《舞上春》《铁流东进》《英雄时代》等线上演播示范项目。组织国有文艺院团与互联网平台对接合作,支持抖音、爱奇艺、腾讯等平台发展线上演播新业态,推动演艺产品全产业链开发。指导成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艺新业态发展委员会、旅游演艺分会,实施人才培养项目。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重点,以贯穿全年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为抓手,促进演艺消费,扩大观演人群。开展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申报评选,评选出40个项目,其中《冰秀演艺》《时空之旅》《长隆国际大马戏-魔幻传奇II》等以杂技为主要表演形式的项目入选,其他如千古情系列中都有杂技的身影。9月26日-10月1日,我部将在四川宜宾举办全国演艺博览会,欢迎大家参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面向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杂技特别是杂技产业该如何把握新定位、实现新作为,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实现守正创新。深刻把握演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是创新演艺场景,激发消费活力。

旅游演艺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舞台艺术发展的规律使然。而今,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舞台空间再次打开,演艺与生活空间融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拓展演艺在城市空间、乡村空间、夜晚空间、网络空间、国际空间的应用,推动演艺产业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相结合,构建内容丰富、沉浸感强的演艺新场景、新空间。充分发挥演艺产业在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演艺产品供给,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塑造具有特色的演艺IP和演艺品牌,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演艺产品创造消费需求、提振消费需求、引领消费需求。

三是深化融合发展,延展产业链条。顺应数字经济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趋势,践行“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促进杂技产业与前沿科技、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技术创新演艺表现形式、丰富观演体验,创新实践线上演播商业模式。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促进杂技与文学、游戏、影视、动漫、音乐、数字艺术等艺术形式交叉融合和相互转化,丰富演艺内容来源和题材,持续扩大演艺消费群体规模。促进演艺与旅游、教育、体育、商业、农业、制造业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拓展演艺产业边界,推动演艺产业以品牌授权赋能实体经济。

四是努力练好内功,提高发展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单位、行业能够行稳之远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在中国杂技家协会的推动和广大杂技工作者、杂技院团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杂技界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围绕三个文化,开掘题材空间,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文化内涵,创作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佳作。克服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苦练内功,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尤其是在创新和拼搏这两方面令人印象深刻,杂技剧、杂技产业、杂技园区,都成为新时代中国杂技鲜明的特征。

作为杂技界的全国性、专业性人民团体,中国杂技家协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杂技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凝聚广大杂技工作者,奋力开创我国杂技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会同河南省、周口市举办本次论坛,体现了中国杂技发展的前瞻与担当。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杂技界更好交流与思考,为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力量。

最后,祝中国杂技产业发展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杂协官方微信公众号

稿件征集

为了宣传中国杂技行业发展,加强杂技文化传播,现公开征集杂技、魔术、滑稽、马戏相关内容的行业文章、活动报道、优秀节目介绍等。

内容形式:图文报道、链接转载或视频文件。
投稿邮箱:

zhongguozajinet@126.com


来源:中国杂技家协会

作者:马力

监制:刘挥  

制作:中国杂协拍摄制作团队

审核:崔行

责编:李伯杨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国杂技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